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5日給全國人大提交政府工作報告,財政赤字規模定在5.66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約4%,比上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也是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的最高水平。李強還宣布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意味國家需要比去年推出更多的刺激措施。
中國政府今年計劃發行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超過去年的1萬億元人民幣;50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補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還有4.4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高於2024年的3.9萬億元。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中央政府舉債6.66萬億元,佔總規模56%。
另外,中央政府也安排3000億元,用於補貼消費者購買汽車、電器和家居用品的以舊換新計劃,這是去年的兩倍。
赤字越過紅線 彭博:反映穩成長決心
彭博社報道提到,幾十年來中國一直試圖保持官方赤字與GDP比重在3%以下,恪守財政紀律。越過那條隱形的紅線,表示去年對國內經濟增長貢獻近三分之一的出口,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必須提振內需。
事實上,根據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差額,廣義赤字率高達9.9%,突顯政府穩成長的決心。而且,由於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不斷上升,中國近幾年也加大了中央政府舉債力度。財政部長藍佛安和其他官員此前表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利好因素效果 難長期維持
日資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3月6日在香港大學的講座上表示,中國經濟在去年第四季「扳回一局」,年增長由去年中約2%,大增至5.4%,是自2023年第二季以來最快增速,並超過市場預期。但是當中大部分為短期因素,預料效果難以維持至今年下半年。
第一,以舊換新計劃主要帶動耐用品市場,當得到滿足後需求逐漸回落。第二,部分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回暖,歸因於被積壓的需求爆發,難以長期維持。第三,去年特朗普未就任美國總統時的中國表現的強出口現象,隨着美國新政府上台發動關稅戰而難以持續。

增加市場流動性 支持創科產業發展
雖然中國民營初創公司DeepSeek研發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式,推出初期曾給市場投下震撼彈,而創新科技產業也有拉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潛力。但陸挺提醒,DeepSeek目前仍依賴進口芯片,經濟效益會外溢到台灣和美國等地,拖低支撐中國經濟的動力。
另外,近年盛行的綠色能源行業帶來的固定資產投資效應相對地低,對展望其他產業發展也有參考價值。人工智能能提高行政效率,陸挺對其長期影響還是感到樂觀的,但警惕市場不要忽視,短中期會帶來比較複雜的轉變。
創科產業要能持續發展,陸挺表示,資本市場須有足夠支撐。相對於中國大陸大部分創投基金均由政府注資,外國的更多是由民間發起。中國政府須深思如何改善這種平衡,如改革股市的創業板,增加市場流動性。還有,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目前創科產業只在某些地區,如杭州特別發達,未來要鼓勵城市之間,以及區域之間的市場競爭,以及加強保障中小企業,整個產業才能長足發展。
最後,便是重視人才,尤其是在外國留學回流人士。他表示,雖然國內人才輩出,如深度求索創辦人梁文鋒便出身浙江大學信息工程專業,但是不要忽視海歸派過往多年為產業打下的基礎。他也預料,人工智能將會取代中下階層白領人士,叠加年輕人面臨就業困難,教育制度也必將面臨改革,這是「十五五」規劃其中一個的議題。
土地財政年代 一去不復返
他重申,中國對上一次財政體系改革已是接近30年前,1998年附帶的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推動住宅商品化快速發展,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帶來豐厚、持續和穩定的收入。但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必須再次改革,而這對支持民營企業生存也是十分重要。因為如果政府管理出現問題,作為創投資金的主要來源,對民營企業將造成衝擊。
而同場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周紹傑教授則提醒,地方政府不要以優惠政策惡性爭奪創投資金,而要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避免「內卷」情況惡化。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周三)參加人大江蘇代表團審議時也強調,要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一視同仁對待各種企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並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空間。

避險情緒加劇 關稅間接削弱FDI
除了自身因素,中國經濟也面臨外部嚴峻環境。自2016年以來,特朗普對諸國的觀點從來沒有大變,如新加坡星展銀行首席投資官林哲文當年所說,他的勝利代表了美國人對全球化失敗而感到憤怒。不少人指控,全球化只令亞洲經濟體獲益,大量亞洲工廠將便宜的貨品傾銷到美國,尤其是中國被指操縱匯率來提升銷量。
面對美國在高科技上「卡脖子」,陸挺評估目前形勢,認為特朗普跟拜登的目標並無二致,但他更傾向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做法,迫使高科技產業龍頭投資美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如台積電剛剛宣布將擴大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計劃在美國建置三座晶圓廠、兩座封裝廠及一座研發中心。中國目前仍然依賴進口高科技產品,必須盡量尋找更大的生存空間。
陸挺認為關稅對中國也有影響,即外國直接投資(FDI)因為要避險而下降,短期削弱製造業投資增速,長遠或對引用外來技術形成問題。另外,他預料最壞情況,連帶最惠國待遇、豁免價值800美元或以下的商品免徵關稅也會遭到取消,而美國也會對墨西哥、東南亞等國採取特殊政策,阻止中國利用這些國家轉口到美,逃避關稅。

十五五規劃 須理順房地產攻策
陸挺形容土地財政的年代一去不復返。回望中國宏觀經濟,要復甦面臨兩大困難:房地產市場下行和地方債務龐大。坊間將前者歸究於中央在2020年推出「三條紅線」政策,遏制房地產企業過度舉債擴張的金融風險。但周紹傑教授認為,即使沒有這項政策,房地產市場增長按年放緩,加上中國增長動能改變,也面臨調整期,形容市場如「冰火兩重天」。
陸挺則覺得,中國政府對內房問題歸納成破與立的關係。三條紅線原來希望將投放在住房和基建的多餘資源,透過金融市場轉移到支撐硬科技等領域,但是調整幅度超出預期,「破」得太快,因為地方政府將政策層層加碼,加上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他說,「十五五」規劃需要中央政府更好理順這種破立關係。
周紹傑指出,相較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與GDP的比重高達五至七成,中國目前不到四成,具有很大的結構調整空間,減少投資。加上中國是人口大國,增創新動能的空間大,市場規模大也可以保持長時間經濟有中高速的增長,給予更多時間和空間解決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
陸挺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條未竟之路,需要為民企營造更好的生存和發揮空間,也要讓人口自由流動,逐步創造龐大的中產階級,才能提振內需。
就業難呈結構問題 大學須加強學生歷練
針對低生育率問題,二人不約而同認為,政府需要降低育兒成本,加大力度解決房屋問題和推出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如生育補助。周紹傑補充,目前中國大陸青年就業難,已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連北大、清華等一流大學畢業生也無法避免,背後最主要原因不是無工做,而是未能形成有效的供給結構,例如安老護理員長期缺乏人手,但大部分年輕人卻不願意進入這類就業市場,令就業壓力大。
講座主持、《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王豐則觀察到,目前市面有不少公司不再聘請實習生或沒有經驗的求職者,呼籲大學應該負責加強大學生的就業經驗。

3月9日,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在全國人大民生記者會上說,今年國家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並呈向好態勢,但擴大就業任務繁重,仍有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穩定就業,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同時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未穩固,可能會對就業產生一定影響。
王曉萍說,當局將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包括推動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找準科技創新與就業穩定平衡點,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就業機會。
她又說,人社部會與相關部門出台方案,圍繞先進製造業、消費新熱點、民生新需求和重大工程項目等領域行業,並針對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等,加大就業崗位釋放力度,制定專門方案。
王曉萍提到,將針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出台新一輪支持政策,穩定招聘規模,實施百萬就業見習計劃;並因應脫貧人口等農民工,開拓外出工作和就近就業渠道,促進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