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May 22 2025 04:58:3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誰是習近平的接班人?

從現時政治局的架構來看,習近平再做多十年的可能性十分大,但如果這種任命政治局常委的模式成為慣例、政策得以長期持續,那麼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的關鍵壓力就能減輕,在5年後交捧的可能也十分大。

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所以黨內政治局常委的組成,成為中共二十大最受關注的焦點。10月23日,在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一中全會)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介紹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核心班子,包括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

中國政府更關心經濟引擎

幾年前國家主席由兩屆改成無限制任期,引起不少外媒猜測,此刻習近平連任總書記,意味他將繼續擔任國家主席領導中國,所以不時傳出「無限任期」和「終身制」的説法,但當年討論最多的是改制是否與10年前習近平上任前的失蹤3星期的事件,令人憂慮任期限制會否導致權力真空有關。

另外,今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由一貫的25人減至24人、被上海防疫工作困擾的李強,依然能夠上位成為未來總理人選;坊間盛傳是習近平的接任人胡春華連中委也選不上,仕途終結;前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提早離場,均為二十大渲染了不少有關權力鬥爭、隔代傳承等傳聞,世界各地傳媒都關心和揣測中央政府以至習近平本人有什麼政治任務,然而,相比「政治引擎」,他們更關心「經濟引擎」。

現任總理李克強最大的功績在於拆除胡溫時期,過度高速發展遺留下來的政治地雷,保持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功不可末,從李強在經濟高速發展地區的成長過程,其實看得到中國總理的接任人有什麼特點。那麼當總書記的又有什麼個人特點?當習近平退下來的時候,接任人需要有怎樣的能力?這些想法有否被外國媒體帶偏了?

新班子多為年輕、專業人士

我們可以看看新班子的組成,當中透露了什麼。他們真的是習近平的「擁護者」嗎?我們看哪些人得以上位,也要看哪些人下來了。以3屆政治局常委和25名委員的變化,我們有沒有更值得關心的地方?可以看見的是,第18屆所有常委都比習近平年長,代表着穩定的力量;但19至20屆則由較年輕、60出頭的人士出任,他們的身體狀況和處事經驗都處於頂峰,而且當中很多人士屬於專家。

(作者供圖)
(作者供圖)

(作者供圖)
(作者供圖)

當大家都在討論每人的領導能力如何比其他人優勝的時候,其實中央級官員最不缺的便是領導能力,因為大家都曾主政一方。這種重視專業的趨勢可謂是科舉制的傳統延伸,除了傳統文官、武官之外,今天還有技術專家,代表了國家不同的關鍵產業,更容易掌握關鍵產業的資訊,也反映了習近平十年主政期間,中國政府的透明度增加了,可以預期,將來的領導班子都會是這類形態的。

平衡各方利益 講究團隊管治

從這個角度觀察中國政治,可說已經變得十分穩定,而習近平領導核心的作用或會變得次要。固然,習近平有其個人魅力,但外媒口中的「強人」、「專權」並非他在中國的形象。上任之初,「習大大」的稱號反映了他更像中國的大哥、一家之主,重視平衡各方利益,不論城鄉,紳商土豪還是農民,只推崇人民至上,在政治局內更講究團隊管治。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這種説法就必然代表「強人政治」嗎?其實,這種説法是由江澤民年代開始,雖然胡錦濤較低調,但是核心説、總書記説仍獲得保留,這已是一種習慣,只是到了習近平時更多論述。只因中國共產黨強調無神論,加上現代社會人的思維更脆弱、對宗教依賴愈來愈深,於是中央便需要透過核心說,強調中華文化和共產黨的信仰。

回到習近平會否多做十年的傳聞,從現時政治局的架構來看可能性十分大,但如果這種任命模式成為慣例、政策得以長期持續,那麼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的關鍵壓力就能減輕,在5年後交捧的可能也十分大。對於現今紛擾的政治世界,管治班子有效傳承,保持中國社會穩定,會否比最高領導人是否交捧更為重要?

霍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