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的文化符號,相信黃帝認了第二,無人敢認第一!柏楊更索性將他編入「黃帝王朝」,以他為中國的首任帝王、夏商周之祖先。自司馬遷至錢穆這2,000年間,尊儒重經的思維,將黃帝納入國史正源,道教亦然,雖然偶有學者提出質疑,但無古人能真正動搖黃帝的地位。
疑古轉回信古的歷史痕跡
五四運動改變了這現實,主張「啟蒙」的左翼,奮力顛覆主張「復興」的右翼,又再次中體/西用大鬥法、自強/洋務大比拼。而左翼的疑古/古史辨思潮,更以批判古史為手段、打倒孔家店為目的,將東周前的歷史,一筆勾銷地打成「傳說」、不科學、茫昧迷信(言則顧頡剛仍努力試圖,將大禹詮訂為古史的新起點)。中共建國後,這疑古思潮成正統,所以在改革開放前,縱使已有不少史前的考古實物出土,三皇五帝和夏商仍屬荒區,內部或個別有地位學者的學術研討尚可,文革時,連這些微弱的討論都銷聲匿跡。
文革後,在重建共和國國威的大前提下,意識型態可以不太執着,曾被打倒、批鬥過的孔仲尼(“Johnny” Kung-Fu Gee)已有限度地平反,為配合和諧、忠孝、孔子學 院等的推廣,連錢穆和余英時的書作,都可在大陸洗滌後出版。要麼四大發明、秦王兵馬俑、漢唐清盛世、鄭和勝過哥倫布等等,一浪接一浪,成為社會各階層的熱門話題。大陸的考古學成為顯學,夏商周斷代工程成為國家重點項目,疑古轉回信古,遍地找尋黃帝的舊衣。
神話傳說望早日可証
近代歐美的歷史、人類和社會學,早已將口述傳統、神話、民俗傳說撥入嚴肅學術研究範疇。其實,史記關於先周的文字,實已遠遠超過口述傳統的水平,而近年大陸的考古發掘,基本上亦已上溯到太史公對夏朝的記述。黃帝王朝,望早日可証。附圖綜合大陸近幾十年的學術資料,展示出黃帝時期和之前的人類遺址分布,可見當時已是村莊處處、裊裊炊煙、許冠傑歌聲處處聞。
黃帝立國 分成華夏與邊族
1萬年前,人類農耕開始,逐步取代漁獵採集,成為食物資源的主要生產方式。農耕需要固定耕地、家園、蝸居、面壁樓、人力密集和分工,家族擴大成宗族,宗族擴大成村落,村落擴大成部落,部落擴大成部落聯盟、大聯盟。經過5,000多年漫長的發展,神農、有熊和九黎等等,便是當時的部落大聯盟,炎黃和蚩尤,便是這些聯盟的大佬。黃帝時期的中國,確是這樣的萬家燈火,而他們的勢力範圍,便是在黃河中下游、土質鬆軟易耕的黃土區。當然,長江和其它主要河流流域,亦已滿布人跡,只不過組織上可能不及炎黃。
黃帝立國,起碼有兩層意義。其一是保障和優化農耕生產模式,如大型水利建設、和作物保險分配機制等等;其二是客觀地做成我者/他者的現實,主導爾後4,000多年中國的民族關係。這是農耕人與非農耕人的分家,中原人與邊族人的主觀割切,願意農耕的加入中國內圍,不願意農耕的流散到外圍邊區,成為戎狄夷蠻的邊族他者。
依筆者愚見,所有在這中華次大陸內生活的人,華夏與邊族(匈奴、鮮卑、契丹、蒙古、女真/滿州、等等),一概都算是廣義的炎黃子孫,而事實上,在黃帝之後的4,000多年歷史長河、12個大朝代和當中的內戰期中,足足有三成以上的時間,是邊族入主中原的,年代愈後,這比例亦愈高。
圖解黃帝的舊衣
黃帝時期的生活模式,應比半坡遺址顯示的較為先進(晚約1,600年),但畢竟仍是石器時代,黃帝的衣冠,估計仍是原始的皮草桑麻居多,保存至今的可能性不高。安徒生「國王的新衣」是無形的,咱們黃帝的舊衣在那裡?應可在此圖中尋吧!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