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周日(28日),本港連續兩日錄得本地新冠肺炎零確診個案,暫時回復去年10月的情況。但同日再有一名曾經接種第一針疫苗的六旬男子,在工作期間失去知覺送院後死亡,累計增至12宗。另外,自周五(26日)起,政府也開始為市民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出現數宗接種後感到不適的個案,坊間持續憂慮接種疫苗的副作用。
周日(28日),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疫症知多少?疫苗知多少?」網上講座,希望透過專家學者所言,引領公眾對現時網上及坊間流傳關於疫苗的資訊,作有效選取、評估和理解,從而培養公眾的傳媒及資訊素養。
在講座上,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教授分享各款疫苗的有效性及副作用等醫學知識。他表示,個別市民在接種第二針疫苗後身體可能會出現較大反應,只屬短暫性,不會持續,但如果接種第一針時曾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便要先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是否適合接種第二針。他指出,市民接種疫苗後一般會產生抗體,減低有症狀感染的風險,但同時也要繼續保持個人衞生。
許教授又指,醫學界正對混合接種不同疫苗進行臨床研究,暫時未有相關研究數據供參考。許樹昌指現階段市民接種疫苗時,第一針和第二針必須是同一款疫苗,而即使復必泰疫苗目前暫停接種,近日要打第二針的市民亦應等候當局安排,而第二針可在第一針接種後42日內打。因此市民不宜混合接種其他疫苗。
近日市民對是否接種疫苗及接種哪一款疫苗,或會感到困惑。網上流傳大量關於疫苗的資訊,同樣難以辨別真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建議,公眾可參考專家的專業意見,選取全面及正確的資訊,並且要加以分析。他指出,公眾可透過可靠媒體及專家的提供的資訊和看法,提升自己對相關議題的了解。
另外,新聞博覽館同時舉辦「香港戰疫」專題展覽,回顧香港百多年來爆發過的多場疫症,加深公眾對香港疫症的認識。香港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女士說,展覽介紹百多年來本港多場疫症的來龍去脈,讓公眾了解我們經歷逾百年前的鼠疫、50-60年代的麻疹及肺結核、90年代的禽流感、2003年肆虐的沙士及現今新冠肺炎疫情,經歷多次疫症磨難的香港最終定能戰勝疫情。
展覽內容更包括多位前線記者暢談近代疫情的採訪經驗,亦訪問了專家學者,了解資訊愈透明,公眾愈能掌握疫症,提高防疫抗疫意識。展覽已於3月23日展出,歡迎公眾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