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樓市在2月底撤辣後曾經出現小陽春,但近月樓價還原基本步,反映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處於近8年低位。在樓市一片悲觀情緒下,上周經民聯與多名地產代理界向與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會面,冀望金管局能施壓銀行放寬物業按揭政策,以紓緩業界的困難。
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說,現時息口高企,有銀行擔心無錢賺,不願意做按揭生意,亦有市民置業後向銀行申請按揭貸款,但部分銀行審批過程較長,部分在最後簽訂合約階段時未完成處理,導致需要「撻訂」。他強調,不能令樓市一潭死水,若工商借貸不活,很多方面也不活了,說時一度感觸拭淚。
阮國恒於7月剛獲財政司司長批准延任兩年,續掌銀行監管及相關政策事宜,成為金管局成立以來任期最長的副總裁。面對可能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樓市低迷,本港銀行亦需要收緊按揭政策,加強風險管理。他上月接受訪問時便強調,當前「最大關注一定是與操作風險相關的問題」。
莊太量:銀行沒必要拒借樓齡長屋苑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卻認為,住宅樓價下跌,特別是舊樓樓價幅跌更大,原因是銀行收緊樓齡長屋苑的按揭,銀行以前是願意借貸,但現在對美孚新邨或太古城這些樓齡介乎50至60年的屋邨,也不願意敍造按揭,這是相當奇怪的事,其他地區也有百年舊宅,銀行是否有必要不造按揭。
他認為,金管局可以就此給出指引,銀行大多都會跟隨,因為銀行經營牌照是由金管局發出,若違反某些指引,可以被列入黑名單或實行扣分制,這些都可以作為續牌的準則。拒絕放貸已不是銀行本身的問題,如果所有銀行放貸都過度保守,導致本地經濟不振,便變成公共的問題。
近期商業物業價格跌勢加快,莊太量將跌市原因歸咎銀行按揭政策過分謹慎,從而導致借貸規模收縮,形成商廈市況向下的惡性循環。他認為,如果商業物業價格未跌至負資產,業主仍然可以正常供款的話,銀行沒必要追討按揭貸款(call loan)。金管局作為監管機構,一定有能力向銀行施壓,給與銀行指引,如果違反指引,可作出懲罰。
何國良稱貸款政策屬市場行為 難干預
灼見名家專欄作家何國良承認,近期銀行向住宅批出按揭貸款非常審慎,一是審批時間長,而且批出貸款的計算模型似乎加入更多條件,例如嚴格審核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二是估價保守,有可能加入對未來樓價走勢的預測,原本物業估價900萬,但基於看淡樓市,審核完成後估價會較原來更低,令買家失了預算,但要政府或金管局作出干預,他說香港實行自由經濟,審批貸款或者call loan都是風險管理的市場行為,很難作出干預。
對於銀行減少敍造樓齡長的屋苑的按揭,金管局能否發出針對性指引,何國良認為,向銀行發指引是可以,但內容要合理清晰,例如不應純以樓齡來界定造不造按揭,也可以加入斷供率等指標,銀行主要擔心是樓齡長的物業跌價快,導致斷供率高,令其易蒙受損失,指引便可加入相關條款,若斷供率低於某水平,指引便可建議銀行敍造按揭貸款,還有的是估值過高,如果交易價偏離銀行估價,市價也可能要作出調整。
何國良說,住宅方面,審批貸款和call loan並非太嚴重,因為住宅樓市低迷,但租金仍然上升,放租的業主很快在市場找到租客。反而,銀行對工商舖按揭政策幾乎與拒借無異,對買賣雙方的影響較住宅樓市更大。
商廈租金受壓 難引入住宅按保機制
因此,莊太量建議,可以考慮將按揭保險由住宅物業擴闊至商業物業,若銀行對商業樓宇按揭不足,能否引入按揭保險機制填補差額。何國良亦認為,引入按保的方法是可行的,但他擔心按保成本昂貴,原因是住宅租金回報高,商業物業租務表現卻一般,而且,按保成本較住宅的多三至五成,或相當於租金兩、三成,敍造按揭的成本非常高。
政府之前曾經向住宅業主提供一些利息扣稅,莊太量認為,可以考慮在商業物業供款上加大利息扣稅的力度,如果按揭利息供得多,扣稅亦可以多一些,譬如公司持有商業物業,將供款利息作為營運成本從利潤扣減出來,已可以減低16.5%供款利息的負擔,這部分是否可以加大供款利息的扣稅,例如已繳供款利息的50%或100%,便可以用來扣稅。
不過,莊太量指出,利息支出扣稅對解決銀行call loan的幫助不大,因為整項貸款金額不菲,利息扣稅慳極有限,問題核心是要解決銀行借貸收縮情況,目前本港私人借貸市場出現大幅收縮,有些涉及風險,但有些是銀行過度收水。
美國減息未必即時刺激港樓市
說到底,本港住宅或商業物業市道低迷,與息口高企和中港經濟不景有關,究竟本港樓市有沒有利好的因素,何國良說,美債利率期貨顯示,市場預期美國9月減息的機會為百分百,即不是減息0.25厘,就是減半厘息,也有分析指今年11月大選,在總統選舉前美國不會減息,要減息也要待明年初。他說,就算美國減息,香港應不會立即跟隨,之前美國加息,香港加息亦出現滯後,再者,減息亦不一定立時能刺激樓價,所以減息是好,但短期未必有助樓市。
他覺得另一項利好因素是內地買家的購買力。近月中原地產公布調查,今年上半年香港錄得6117宗「普通話拼音」買家的買賣登記,按年增長70%,創下1995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而「普通話拼音」買家的比率也升至25%的歷史新高,要知道政府於2011年因樓市熾熱而推出全新的印花稅,便是要增加非香港居民在港購買住宅樓宇的成本,當時「普通話拼音」買家比率只是19.5%,所以內地買家未來可能成為穩定本港樓市的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