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剛開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便顯著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OECD認為,中國在2021年、2022年、2023年的GDP增長率分別是8.1%、5.1%、5.1%。相比今年5月和9月時,OECD預測中國GDP在2021年和2022年的增長率,分別是8.5%和5.8%。換言之,OECD顯著下調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全球經濟面臨三大風險
無獨有偶,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經濟學者李稻葵近日在新浪財經2021年年會暨第14屆金麒麟論壇上警告,未來幾年可能會是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後最困難時期,主要是全球在疫後將面對債務危機、產業鏈重新布局及「碳衰退」三大風險,而中國內地居民消費需求不及以往旺盛,房地產等傳統行業的影響逐步減退,新的增長點仍未出現,國內經濟不能太樂觀。
他首先解釋目前情況對世界經濟的「三大風險」,一是為了應對疫情,各國政府發了很多債。「我粗算了一下,全球政府的債務水平提高了18%,以GDP為分母,相當於增加了18% GDP的量。這麼多的債務在疫情走了之後,一定會形成全球經濟運行的一個包袱。」現在,美國聯儲局要逐步退出寬鬆貨幣政策,美元匯率一定會不斷地上升,對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會帶來新一輪的債務危機。
二是產業鏈重新布局。「我們在疫情前,有一個全球化運行相對有效的產業鏈,中國是一個最大的生產地區,但是疫情爆發以後,很多發達國家在疫情前就開始說的一件事情現在開始突顯出來了,他們認為這麼依賴中國經濟,對他們自己未來的經濟安全是不利的,要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因此,很多從前在中國境內的生產線會逐步地遷移到發達國家,或者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的影響不可忽視,絕不可掉以輕心。
第三個因素是「碳衰退」。李稻葵解釋,英國和北歐發達國家在減碳的問題上最積極,一定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限制傳統能源甚至化石能源的使用。這一限制以後,化石能源的價格一定會上升,對於還有很多百姓冬天沒有暖氣、夏天沒有空調的中國經濟,負面的衝擊是最大的。
不僅中國,弄得不好,全球都會出現「碳衰退」。碳的價格上漲,整個用碳的產品的價格和服務都會上升,還會引發通貨膨脹。所以,李稻葵強調,國際市場要警惕三大衰退,一是債務衰退,二是產業鏈衰退,三是碳衰退。
內需不足工資漲幅沒跟上
「中國國內的經濟也不可太樂觀,表面上看,中國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內需不足。」李稻葵指出,「深入來看,老百姓的需求現在不能說是很旺盛了,『雙11』現在的增長速度在20%以下,網上消費的熱情不像以前那麼高了。民眾需求下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工資的漲幅沒有跟上,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跟GDP基本上是同步的,並沒有超出多少。」
另外,中國經濟長期依賴的內需領域正在衰退,「像房地產,老百姓要置業、要裝修,帶動傢俱的成長;百姓要買汽車,帶動汽車上下游發展,傳統的這些產業飽和了,甚至要下行了,但是新的需求又沒上來。」他說。
10億農村人口是生力軍
李稻葵概括,新的需求、新的增長點有兩點:一是還沒有進入中等收入水平的10億人口,這些人口大部分在農村,中年人進城打工了,但老人和孩子還住在農村,這10億人口中,至少4個億應該有希望用15年的時間把他們吸引到城裏來,在城裏安置,成為新的中等收入人群。
他相信,這10億人口中,絕大部分是非常非常勤奮的,絕對有為了自己、為了家庭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不斷奮鬥的進取之心。「這一條我們一定要牢記在心,是中國經濟長期能夠保持增長的腎氣所在。中醫講腎氣,就是生命力所在。但現在這個潛力沒發揮出來,城鎮化受阻」。
第二個新的增長點是產業升級,產業升級除了通過科技讓產業變得更有效率、競爭力更高之外,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從傳統的產業變成綠色的低碳產業,這個過程需要投資,投資就會拉動經濟。
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
為了達成以上兩點,李稻葵建議要「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就是把政府的行為放到經濟分析中去,去理解國家的經濟運行,更好地制定經濟政策,就是要真正地把政府的行為調整到位,才能夠讓政府及市場均更好地發揮作用。
怎樣才能把政府的激勵調整到位,才能夠促進政府變成有為政府呢?李稻葵認為一定要加強各級政府的激勵,包括政治上的激勵,同時也必須要給各級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足夠的經濟激勵。讓它們去促進城鎮化發展,讓它們去主動地吸納外來人口,讓它們能夠幫助我們中國經濟去吸收那還沒有納入中等收入群體的10億人口,讓他們進城。
李稻葵總結說,中國經濟面臨艱巨的結構調整壓力,不能掉以輕心,要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政府自身的激勵要搞對,把政府自身的激勵搞對以後,政府才能從亂為的政府變成有為的政府,才能夠去培育市場,去匡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