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妻兒早逝 自我觀照 千山獨行 堅定自信

妻兒早逝 自我觀照 千山獨行 堅定自信

他一身豪華金黃袍服,腰繫紅綢,雙手舒服的擱在椅子扶手,右手持「權杖」。此乃四分之三全身像,畫家稍側着面面對觀者,擺出帝王之姿,氣勢攝人。頭微微下垂,雙眼在暗影中閃着精光,覲見來朝的觀者。

鮑慧兒 作者: 鮑慧兒
2021-07-10
慧眼看西畫

標籤: 倫勃朗泰忒斯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精緻畫風自畫像荷蘭
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多專攻一類畫種,倫勃朗是罕有的全才。圖為《自畫像》,倫勃朗,1658 (時52歲),帆布油畫,高133.7cm,寬103.8cm,紐約弗里克收藏館。Self Portrait, Rembrandt, Frick Collection, NYC.
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多專攻一類畫種,倫勃朗是罕有的全才。圖為《自畫像》,倫勃朗,1658 (時52歲),帆布油畫,高133.7cm,寬103.8cm,紐約弗里克收藏館。Self Portrait, Rembrandt, Frick Collection, NYC.

承接上文:〈光影善惡 人性複雜 寬容接受 啟發深思〉

今天跟大家回顧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簡稱Rembrandt,也有譯作林布蘭,圖1)一生,介紹他不同人生階段的自畫像。

(圖1)《自畫像》,倫勃朗,1658 (時52歲),帆布油畫,高133.7cm,寬103.8cm,紐約弗里克收藏館。Self Portrait, Rembrandt, Frick Collection, NYC.

全才畫家 自畫能手

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多專攻一類畫種[1],倫勃朗是罕有的全才,各種題材都駕馭自如,雖以單人肖像畫與群像畫出名,其風景畫、歷史宗教故事畫、與寓意畫皆非常出色,偶畫風俗畫,也有大量動物素描。至今獲確認的傳世油畫逾300幅、素描1000多幅、版畫300多幅,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版畫大師。

16歲開始習畫,22歲始不斷創作自畫像,現存油畫自畫像約40多幅,是知名畫家中傳世自畫像最多的一位。數量多,質素也極佳。究其原因,早期應為臨摹自己各種情緒反應,供日後創作參考。也可能是嘗試新技法,甚或以自畫像作招徠,向金主展示自己的畫技特色。

倫勃朗亦鼓勵學生臨摹其自畫像,既供練習,也可賣錢。成名後他的自畫像亦確實有價有市,英皇查理一世與科西摩麥迪奇(Cosimo de’ Medici)都收藏了他的自畫像。對藝術家本人來說,自畫像也許是一種自我觀照、自我審思,探詢畫家在歷史與社會上的角色,是一個理解自己的過程。

(圖2)畫家自畫像,倫勃朗,1628(時22歲),木板油畫,高22.6cm,寬18.7cm,荷蘭國家博物館。Self Portrait with Dishevelled hair, Rembrandt, Rijksmuseum.心路歷程 風格流變

追蹤這些自畫像,看到倫勃朗從一個皮膚緊緻、眼睛閃着亮光的年輕人,慢慢成熟老去,最後幻化成一張神態哀傷、滿面皺紋的臉。一次一次的回眸,像一片片窗,向大家展示畫家的心路歷程,藝術風格的流變。

倫勃朗1606年於荷蘭大學城萊頓(Leiden)出生,1669年在阿姆斯特丹逝世,享年63歲。時歐洲畫家多喜遊學意大利,唯跟荷蘭黃金時代其他兩位大師──哈爾斯(Frans Hals)與維梅爾(Vermeer)一樣,倫勃朗一生未曾踏足國外[2]。

時值荷蘭經濟上升,倫勃朗家道小康,從少受正規教育,習拉丁文。14歲進入萊頓大學,16歲決從事藝術,拜師習畫。很快在萊頓小有名氣,自己設館授徒。

年少成名 富豪裝扮

22歲初即作了好幾幅自畫像。天生用右手的畫家自畫像,通常把鏡子放在自己左側照着描畫,畫面左方就是畫家的左臉。從其早期自畫像(圖2、3)已可看到日後的主要風格,用色偏好,與對光影的着迷。22歲時(圖2)奇怪的把雙眼都藏在陰影裏,着意描繪一頭濃密的捲髮,畫家的紅髮可是出了名的。23歲(圖3)始差不多所有自畫像都以鼻樑為界,左臉光,右臉暗。只看到一只眼睛,反讓人有想走近一點看清楚的渴望。年輕畫家眼神帶一點好奇,亦帶一點保留,側身觀察着這個大千世界。

 (圖3)《畫家穿着金屬護喉自畫像》,倫勃朗,1629(時23歲),木板油畫,高38.2cm,寬31cm,紐倫堡日耳曼國家博物館。Self Portrait with Gorget, Rembrandt, Germanisches National Museum, Nuremberg.  

1631年倫勃朗25歲,夾萊頓名氣遷往商城阿姆斯特丹,短時期即成當地最富盛名,最受歡迎的畫家,肖像畫與宗教歷史畫皆邀約不絕。《戴蕾絲領子的自畫像》(圖4)[3]即製於此時。畫中倫勃朗罕有的身穿黑衣,頸飾名貴純白蕾絲領子,頭戴闊邊氈帽,帽飾金帶,把自己描繪成一派時髦的富家公子模樣。是畫家希望跟他的金主打成一片?還是希望給自己製造一個成功形象?

(圖4)《戴蕾絲領子和黑帽的自畫像》,倫勃朗,1632(時26歲),木板油畫,高21.8cm,寬16.3cm,私人收藏。Self Portrait wearing a ruff and black hat, Rembrandt, Private Collection.

鶼鰈情深 妻模夫摹

落戶阿姆斯特丹三年,倫勃朗於1634年與莎絲琪雅(Saskia)成家立室。夫人家境富裕,帶來大筆嫁妝。夫妻倆非常恩愛,倫勃朗畫了多幅以夫人為模特兒的畫作(如圖5),有時與夫人在畫中合演宗教歷史故事,《浪子寓言》(The Prodigal Son)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圖6)。

夫妻倆生了四個孩子,三個早夭,只得最小的兒子泰忒斯(Titus)長大成人。

(圖5)畫家首任夫人莎絲琪雅扮演花神,倫勃朗,1634,帆布油畫,高124.7cm,寬100. 4cm,聖彼得堡冬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Saskia, Artist’s first wife, as Flora, Rembrandt, Hermitage.(圖6)浪子寓言(畫家與夫人),倫勃朗,1637,帆布油畫,高161cm,寬131cm,德蕾斯頓歷代大師畫廊。The Prodigal Son, Gemaldegalerie Alte Meister, Dresden.婚後畫家在阿姆斯特丹設館授徒。倫勃朗一生授徒無數,為荷蘭培養了多位出色畫家,包括著名的格里特·德奥(Gerrit Dou)與布勞威爾(Adriaen Brouwer)。

倫勃朗事業如日中天,金主拿着錢排隊邀畫,收入本應甚豐。唯白手興家,積累有限,加上他一生愛花費而不擅理財,尤愛購買藝術品、古畫、古董服飾與外地文物等昂貴而不易脫手之物,導致晚年經濟拮据。1639年才33歲,即斥巨資在阿姆斯特丹新進黃金地段購入一全新豪宅[4],房子按揭沉重。

志得意滿 大師比肩

唯當時畫家志得意滿,完全沒把錢放在心上。看看他在翌年(1640年,圖7)的自畫像,沒有表明自己畫家的身份,把自己裝扮成一位紳士,一派安然自信。身披皮毛鑲綑百年古董罩袍,帽簷上別了一顆金針;右手肘輕放窗沿,側身回望觀者。姿勢明顯模仿提香(Titian)1510年的男士畫像(圖8),與拉斐爾1514年為好友卡斯提里奧尼繪製的畫像(Portrait of Balthasar Castiglione)[5]。倫勃朗是暗示自己跟兩位前輩大師一脈相承,堪與比肩?前此在1633年他已改變了自己的簽名式(圖9),跟米高安哲羅、拉菲爾與提香一樣,只簽Rembrandt一字[6]。

(圖7)自畫像,倫勃朗,1640(時34歲),帆布油畫,高102cm,寬80cm,倫敦國家美術館。Self Portrait, Rembrandt, National Gallery, London.(圖8)男士畫像,提香,1510,帆布油畫,高81.2cm,寬66.3cm,倫敦國家美術館。Portrait of a Man – Gerolam Barbarigo, Titian, National Gallery, London.(圖9)倫勃朗1626-1633在畫作上的簽名式,荷蘭國立博物館。A series of eight signatures by Rembrandt, from 1626 to 1633, Rijksmuseum.

《夜巡》面世 愛妻離世

1642年倫勃朗36歲,可說是他的轉折年,這一年完成了他最負盛名的的《夜巡》[7]。坊間喜歡誇大製造戲劇效果,誆說此畫讓倫勃朗事業一落千丈,其實此畫一直備受歡迎。畫中隊長請人為其臨摹了好幾幅水彩縮小版掛在家裏,放在家庭畫冊裏,可見其喜愛程度。1715年被搬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廳陳列,如此畫不受歡迎,肯定不會讓她陳列在市政廳吧?1885年荷蘭開設國立博物館,更將其放在「榮譽展廳」(Gallery of Honour)最中央位置,眾星拱月似的供人「膜拜」,看重《夜巡》程度可見一斑。

惜《夜巡》完成後不久,夫人莎絲琪雅去世,留下數月大的幼兒泰忒斯。夫妻鶼鰈情深,對倫勃朗打擊甚大,此後10年畫家只在1645年畫了一幅自畫像(圖10)。畫中人雖仍穿着華麗飾金毛皮大衣,斜戴畫家帽,耳垂珠耳環[8],帶點文藝形象,卻神色落寞,眼神哀傷,人好像一下子老了許多,面孔有點膨脹鬆弛,額前添了好幾道皺紋。

(圖10)自畫像,倫勃朗,1645(時39歲),木板油畫,高68.5cm,寬56.5cm,德國卡爾斯魯厄國家美術館。Self Portrait, Rembrandt, Staatliche Kunsthalle, Karlsruhe, Germany.財政緊拙  藝術自信

同年(1645年)倫勃朗的經濟問題開始浮現,個人生活走向悲苦。夫人去世後,他先後與兩位管家發生關係,最後用錢解決了第一位管家的問題。第二位管家亨德里克·斯多芬(Hendrikje Stoffels)雖沒能跟他正式結婚[9],但一直照顧他與孩子,為他把持家務,張羅錢財。1654年更為他生了一個女兒,是倫勃朗唯一留下來的孩子。

1645年後足7年,畫家沒有繪畫任何自畫像,轉而專注風景畫,包括一些線條簡潔的風景素描。

1652年恢復自畫像,以後維持平均每年一幅。妻子過世10年,眼神仍帶憂傷(圖11),才40來歲,眉心已出現一道深坑。畫中裝扮變得平實,心態卻好像比前更自信。通常倫勃朗自畫像都只得上半身,此畫是少數看到腰下的 [10],比其他自畫像看來高大,具昂然之氣。一反以往側身姿勢,雙手叉腰,差不多直面觀者(與鏡中的自己),有點面對命運挑戰,絕不低頭之慨。

當時荷蘭畫面平滑如鏡的精緻畫風(the fijnschilders)[11]越趨流行,倫勃朗的徒弟格里特·德奥(Gerrit Dou)正是其表表者,倫勃朗卻堅走自然揮灑、筆觸清晰可見的路,此姿勢可能也反映他不隨大流之決心。1645年後亦確有倫勃朗與金主意見相左,堅持自己藝術手法,甚至爭上法庭(或仲裁)之紀錄。

(圖11)自畫像,倫勃朗,1652(時46歲),帆布油畫,高112cm,寬81.5cm,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Self Portrait, Rembrandt,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堅走我路」對財務狀況沒什麼幫助。1656年,倫勃朗剛好50歲,需變賣一切家當抵債,房子還有高額按揭,喜愛的古物藝術收藏賣不了多少錢。因財務問題與金主糾紛等,從此不可直接賣畫。亨德里克與兒子泰忒斯成立了一家公司,僱用倫勃朗,代其接受委託。雖然倫勃朗的畫風越見揮灑,時而變得好像形象模糊,大型歷史畫等已不太受歡迎,邀製肖像畫的還是很多。

王者之姿 氣勢攝人

倫勃朗對自己藝術的自信完全沒有減退。看他1658年(圖1)的自畫像,一身豪華金黃袍服,腰繫紅綢,雙手舒服的擱在椅子扶手,右手持「權杖」。跟1652年的自畫像一樣,此乃四分之三全身像,畫家稍側着面對着觀者,擺出帝王之姿,氣勢攝人。

他的頭微微下垂,雙眼在暗影中閃着精光,覲見着來朝的觀者。如果1652年看到的是千山我獨行的決志,1658年是思慮與年月沉澱出來的堅定與信心。亦有學者研究,倫勃朗製作此畫時,已經還清欠債,可能因此有一種王者歸來之態。

一直到1662年,倫勃朗雖然地位比高峰期稍微回落,仍有許多富商家族請他繪製肖像。1667年歲末科西摩麥迪奇(Cosimo de’ Medici)到訪阿姆斯特丹,還專程探望倫勃朗。

(圖12)背景有兩個圓圈的自畫像,倫勃朗,1665-69(時59-63歲),木帆布油畫,高114.3cm,寬94cm,倫敦 肯伍德宮. Self Portrait with Two Circles, Rembrandt, Kenwood House, London.

不幸倫勃朗第二任太太亨德里克於1663年早他而去,留下一個年幼的女兒。畫家受到連串摯愛離去的打擊,痛苦之餘,仍頑強積極面對生命。於1665年畫下《背景有兩個圓圈的自畫像》(圖12)。

這裏畫家清晰表明自己畫家身份,為自己的藝術素養自豪。他手拿調色盤畫筆立在畫板前,身體呈三角形以雄偉之姿直面觀者,眼神帶着探究。畫家沒說明身後圓圈代表什麼,許多藝史家認為是表達他技法的成熟。徒手畫一個圓圈可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

喬托(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有一個知名的傳說,當教宗的人需要他證明自己的繪畫才能時,他隨手畫了一個完美的圓圈作證明。細看倫勃朗身後的圓圈略帶橢圓,不是完美的圓形,也不是一揮即就,其實那可能還比較容易,而是用他特有的粗線條筆觸一點一點描畫連起來。這可能就是倫勃朗強調自己對藝術的獨特見解,同時展示自己的高超技法,再肯定自己與其他大師比肩之志。

老來喪子 孤獨離世

惜三年後倫勃朗最愛的唯一一個兒子,他的業務經理人,泰忒斯亦於1668年以26歲之齡早逝。本來一切充滿希望,他才剛成家數月,留下一個遺腹女。

(圖13)畫家兒子泰忒斯,倫勃朗,1668,帆布油畫,高72cm,寬56cm,盧浮宮博物館。Portrait of Titus van Rijn, Rembrandt, Louvre.

此畫(圖13)在兒子去世前數月完成,當時兒子身體可能已經不大好。倫勃朗年輕時喜歡炫耀,這裏他把一切華麗的衣着與技法全部去掉,沒有過度的營造光影效果,以素樸的手法,非常單純的補光,給自己給世人留下一點對兒子永恆的記憶。只看到泰忒斯在黑暗中暮然回首,是即將離去前對塵世的眷戀,還是對父親妻兒的不捨?他臉上不符年齡,帶點蒼老的憂傷,究竟是兒子的還是父親自己的哀愁?是面對死亡不可挽留的無奈?

至此,倫勃朗兩位妻子都早他而去,與莎絲琪雅生的四個孩子,只有泰忒斯長大成人,最終還是離老父而去。

(圖14)63歲自畫像,倫勃朗,1669,帆布油畫,高86cm,寬70.5cm,倫敦國家美術館。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 Rembrandt,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可能真的太傷心了,也可能太累了,泰忒斯死後數月,倫勃朗亦寂寞的隨子而去,留下他與第二任妻子生的小女兒。死前還作了最後一幅自畫像(圖14)。 畫中老人沒有了之前的強悍,有的可能只是疲憊與哀傷。

透過倫勃朗的自畫像,我們看到畫家歡快的迎接事業高峰,與太太甜蜜親暱的互動,勇敢面對人生的低谷。以他駕馭光影過渡的超強能力,透視呈現自己一生的起起落落,沒作任何虛榮的修飾,坦然直面自己,直面生命的生老病死。 面對黑暗的命運,他頑強堅決的迎之以光──就是只有一點點。生命還是有希望的,倫勃朗永不言棄。

下星期是倫勃朗的總結篇,為大家介紹他幾幅主要畫作,與對藝壇的影響。敬請留意!

註釋:

  1. 詳情請參閱本欄2021年6月12日〈荷蘭黃金時代:多畫種多風格 小畫派商品化 自然寫實有趣〉一文
  2. 筆者估計,當時荷蘭是全球商貿之首,最繁榮最富裕最先進的國家,當地人可能感覺自己國家,自己城市已經是最好的了,無需外遊。就好像威尼斯畫派三巨頭提香、丁多列托、與委羅內塞,也不願離開威尼斯一樣。
  3. 此1632年的倫勃朗自畫像去年2020年7月在疫情期間仍以1870萬美元在拍賣會上高價賣出。
  4. 現為倫勃朗之家博物館 (The Rembrandt House Museum)
  5. 拉斐爾的”Portrait of Balthasar Castiglione”於1639年在阿姆斯特丹拍賣,倫勃朗應看過原畫。
  6. 倫勃朗的簽名改了3次。早期在萊頓簽名式是”RHL”──「倫勃朗,萊頓之子」之意。 1632年搬到阿姆斯特丹後,先把簽名改為RHL-van Rijn,後再改成單字Rembrant。1633 年加上一個”d”字成為Rembrandt。以後所有畫作皆以此為簽名。
  7. 詳情請參閱本欄2021年6月26日與7月3日連續兩周介紹〈倫勃朗的夜巡〉文章。
  8. 16世紀到17世紀時期,歐洲男性貴冑與文人雅士亦時尚戴耳環。英王查理一世(1600-1649)、莎士比亞(1546-1616)與沃爾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 1552-1618)都在畫像裏戴上碩大的珍珠耳環。
  9. 據傳倫勃朗若再婚需交還首任夫人Saskia的嫁妝。倫勃朗沒錢償還,唯有不與Hendrikje結婚。
  10. 此畫左面,上與下皆曾遭剪裁,原畫可能展示更多下肢部分,倫勃朗整個人可能更形高大。
  11. 詳情請參閱本欄2021年6月12日〈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一文,圖12。

「荷蘭黃金時代──倫勃朗」系列四之三

延伸閱讀:

  • 〈光影善惡 人性複雜 寬容接受 啟發深思──倫勃朗四之二〉
  • 〈夜巡日巡 虛虛實實 真戰戲戰──倫勃朗四之一〉

更多精采文章

  • 畫家樂天熱情  人物鮮活跳脫  畫面歡愉自信畫家樂天熱情  人物鮮活跳脫  畫面歡愉自信
  • 荷蘭黃金時代:多畫種多風格 小畫派商品化 自然寫實有趣荷蘭黃金時代:多畫種多風格 小畫派商品化 自然寫實有趣
  • 傳統vs現代:自我應該如何表達?傳統vs現代:自我應該如何表達?
  • 明麗色彩 立體塑型  魔鬼細節 精妙構圖明麗色彩 立體塑型 魔鬼細節 精妙構圖
  • 代入角色 宗教反思 與世同悲 人性畫家代入角色 宗教反思 與世同悲 人性畫家

  • 光影善惡 人性複雜 寬容接受 啟發深思
  • 代入角色 宗教反思 與世同悲 人性畫家

鮑慧兒

香港成長,主修心理,後及商管。多年遊走於亞太地區,服務全球名企。曾為《信報》「經管推手」專欄主筆。灼見名家開辦之初,以企業教練身份分享領導之道。 近年愛上西方藝術,在歐洲上了幾個藝術史課程,踏遍歐亞澳80多家博物館與美術館 ,與大量原作品面對面接觸。開始時是看着美,學習欣賞美,後來發現每一幅畫,都有其歷史文化背景,反映當時經濟與科哲發展、宗教取向、人民風俗、社會變遷。每一幅畫都是一個故事,一面鏡子。看似簡單的畫面,其實背後大有文章,愈看愈有趣。發現身邊很多朋友旅遊時都有看畫,但不論是20世紀的抽象畫,或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大部分都不知道它們要具體表達的是什麼。興起把自己學到的與大家分享。此專欄是小兒學步,藝術沒有對錯,歷史也很難說得準,歡迎讀者不吝賜教。電郵: [email protected]
View all posts
標籤: 倫勃朗泰忒斯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精緻畫風自畫像荷蘭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中)與管理層陪與傳媒見面。
灼見報道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提升創科實力 延攬全球人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8
李小加表示,公司希望解決一個mission impossible的矛盾。
灼見專訪

【專訪】港交所離巢後創立滴灌通 李小加當大園丁 要栽小花小草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8
布林肯表明今次事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亞新社)
國際觀

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4
中總會長蔡冠深(中)與兩位副會長王惠貞(左)及楊華勇(右)出席記者會接受採訪。(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中總會長蔡冠深:在世界舞台推廣香港優勢,為工商專業界提供服務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3
行政長官李家超主持「你好,香港!」啟動禮。(政府新聞處)
灼見報道

「你好,香港!」展開全球宣傳活動 50萬張機票送旅客 8萬張贈香港居民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3

影片

  • 基金教父雷賢達:平錢時代一去不返,今年美國經濟衰退無懸念?
  • 黃錦輝教授:飛船事件引發中美外交風波如何平息?為什麼美國對中國有所求?
  • 承繼600年輝煌傳統 如何仍是歐洲最具創新能力大學?如何在高端研究之餘,仍能創造盈餘?──郭位教授與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校長對話
  • 專訪陳致校長:愛國教育要怎樣推行才有效?香港高等教育有什麼機遇與隱憂?
  • 曾鈺成:中央與港人對雙普選期望有多大落差?完善選舉制度如何製造有利條件?
  • 陳妙霞博士:如何透過刺激腳底反射區自療? 怎樣按摩治療長新冠腦霧、鼻子、咽喉等症狀?
  • 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中美關係繼續主宰中概股表現?哪些板塊能推動恒指向上?
  • 黃錦輝教授:美國死心不息打壓TikTok所為何事?華府一名官員的意見 反映美國文化自信不再?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泡腳對改善長新冠後遺症有什麼好處?配哪些中藥可以補陽、袪濕、活血、化瘀?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馮珍今
  • 觀點與角度觀點與角度 常霖法師
  • 淺談教育未來學淺談教育未來學 馮穎匡
  • 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 馮文正
  • 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本社編輯部
  • 中國「既濟」台灣「不濟」的現象中國「既濟」台灣「不濟」的現象 張建雄
  • 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 本社編輯部
  • 生存的力量生存的力量 廖書蘭
  • 《毒舌大狀》觀後感《毒舌大狀》觀後感 張宗永
  • 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 編輯精選
  •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逝世 享年67歲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逝世 享年67歲 本社編輯部
  • 看破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真面目看破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真面目 張建雄
  • 可為配偶做的10件事可為配偶做的10件事 羅乃萱
  • 張楨出版新著《剎那芳華》:紀念永不散場的情誼張楨出版新著《剎那芳華》:紀念永不散場的情誼 本社編輯部
  • 美軍導彈擊落中國氣球 外交部強烈不滿抗議美軍導彈擊落中國氣球 外交部強烈不滿抗議 本社編輯部
  • 婚姻觸礁婚姻觸礁 黃珍妮
  • 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 本社編輯部
  • 善用科技推動高增值物流業善用科技推動高增值物流業 黃錦輝
  • 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 本社編輯部
  • 再談這片「三葉草」──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方案再談這片「三葉草」──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方案 張量童

推薦作家

  • 温愛詩
  • 卓王詠詩
  • 張樹槐
  • 常霖法師
  • 張宗永
  • 劉銳紹
  • 曾國平
  • 尹瑞麟
  • 段崇智
  • 彭泓基
  • 梁鳳兒
  • 馮穎匡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