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本港疫情整體回落,但元朗火鍋店近日再出現傳播鏈,紅磡桌球室、上環食肆亦相繼出現染疫群組,堅尼地城西環邨檢測污水也呈陽性,須圍封強檢。港大醫學院曾擔心堅尼地城一帶會出現大爆發,幸而沒有發生,只是「警鐘誤鳴」。不過,社會大眾似乎已「抗疫疲勞」,過去的周六、日所見,堅尼地城一帶仍然熙來攘往,居民並沒有受疫情消息影響。
港人淡然對疫情 社交距離再放寬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近日在《明報》撰文,指各界對元朗食肆疫情反應「滋悠淡定」,叫人意外。有關當局的解說是病情輕微,甚至多是屬於無病徵,市民毋須顧慮;而專家亦進一步解釋,情况並不嚴重,沒有必要採取嚴格的措施。這次事件始於5月1日,至今已超過10天的時間,既然未有出現受感染人數上千過百,或許真的只是「小事一樁」,沒有必要神經過敏。
不過,呂大樂指出,這只是一種「事後」的判斷。「如果狀况並非如此輕微,那整個處理程序又是否妥當呢?究竟有關當局是憑着什麼標準,來決定管控的鬆緊程度」?他坦言,追求清晰標準、程序的要求,或會令人覺得是吹毛求疵、「雞蛋裏挑骨頭」。
現在疫情放緩,各種措施放鬆,主流意見都是朝着進一步寬鬆的方向發展(本周四[19日]將實施下一階段社交距離措施放寬),那又何必將小事化大,杞人憂天?什麼程序、標準何妨暫時放下,好趁目前的輕鬆環境,大家積極想想如何復元。况且相對於另一些城市,其管控手段之緊張、強硬,香港實在應該「偷笑」。在無風無浪的環境裏,提問究竟有無跟足標準、程序,是否自找麻煩?
發生問題才追究 亡羊補牢恐已晚
問題是,就算大家都是以復元為大方向,呂大樂認為,討論仍將離不開程序、標準。他斷言,「一套不能首尾呼應、貫徹始終的安排和做法,最後一定會出問題。發生問題之後才追究責任,恐怕為時已晚」。
呂大樂指出,元朗食肆的個案之所以令他好奇,「是其處理方法背後的邏輯,並不淺易明白」。究竟要多迅速追蹤食客,並且找到與他們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士,是視乎這次小爆發的嚴重性(例如有關人士有無病徵)?受影響人士接種疫苗的百分比?有無進一步在社區擴散?還是其他考慮?
有關當局與專家們差不多口徑一致地表示情况不令人擔心,對市民來說,當然是好消息。但他質疑,這是因為目前香港已有很多人曾感染,所以不再存在廣泛傳播的風險?因為已打針人口的比例已達一定程度,就算會傳播亦不會出現大量重症,所以沒有什麼值得擔心?還是其他?
他又問,在過去10天裏,其實不少食客曾經在不同的社區內活動,而相關的風險界定為可以接受,這樣的判斷,是建基於什麼基礎之上?是因為沒有發現所謂的「超級傳播者」?還是目前香港社會根本不會爆發嚴重疫情?
打針雖難防感染 道理說清方向明
呂大樂觀察元朗食肆個案的處理方法,背後似乎是對有關風險有新的評估。「首先,受感染的食客中,有已經打過兩針的;打針的確不能幫助預防感染。第二,傳播的方式與途徑可以包括短距離的空氣散播,防不勝防。不過,在這樣的情况之下,我們仍沒有擔心的需要,那一定是有足夠理由相信社區已存在避免出現大量重症的條件。是接種疫苗的普遍程度已達標嗎?好像又不是。是目前流行的病毒不會製造大量重症嗎?好像也不是。那麼,道理是什麼」?
一連串的問題,其實也很難有「一套完整、一貫、具邏輯性的說法」,市民似乎也明白政府的安排:「無事就無事,有事先至再算」!
然而,呂大樂仍然質疑,若以處理元朗食肆的方法來繼續抗疫,「應該放得更鬆」,居家檢疫不是不可接受,而整體方向是集中預防出現大量重症。「如果是這樣的話,從外地回港或海外人士來港還要隔離嗎?對人流產生的傳播風險,是否應該重新定出一套處理的方法」?總之,無論是鬆是緊,他仍然希望當局將道理說清楚,才動員市民跟隨,打針也好,自行檢查也好,「如果大部分人跟隨並且做足工夫,大家便可定出新規範,有方向可跟,有步驟可隨,逐步回到常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