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股

港交所成交金額在9月27日當天達到4457億元的歷史新高。(Shutterstock)

政策分水嶺

經濟巨輪要再次滾動,極需要政府施加強而有力的政策來開啟。因此,就如前文〈把握改革的好時機〉所言,改變的時機已放在面前,現在正是政策分水嶺。

近期有一篇關於新材料製電池可令「鋰」(Lithium)用量減少七成。由於通常被形容為「白色黃金」的銀白色鹼金屬是鋰離子電池關鍵成分,亦為電動車、智能手機及衛星供電,其價格波動左右生產成本。(Shutterstock)

A場與H場 邊個場更強?

AI及雲端運算的力量,足以改變世界,A股市場明顯已意識到科技之得的另一面可能就是鋰價之失。唯贛鋒鋰業A股成交金額持續大於其H股何止十倍,天齊鋰業A股成交金額更為其H股的40倍,究竟誰主股價話語權?

內地擬推投資計劃,當中來自9省市涉25萬億元人民幣。 (亞新社)

政策憧憬 無人之境

近期,將政策憧憬推上如入無人之境,其中一項是有關潛在約25萬億元人民幣投資項目計劃。當年4萬億元短時間推高經濟,今次20多萬億元,難道更為之壯觀,但後遺症更大?

在港上市大部分國企,同時都有發行A股。(Shutterstock)

打通A股經絡靠全流通

假使百多家H股公司全流通工作順利,似乎下一步就是指向紅籌改革,包括逐步拆解VIE架構,且盡快一併回到內地市場上市,君不見內地近日已有聲音強調,要為紅籌A股上市做準備嗎?

如果讀者是看好中國股票,我推薦的策略是長短倉,長的是香港和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股,短的是A50指數。(Shutterstock)

2019年是A股復甦年?

朋友問我怎樣看A股。開年以來,全球主要股市反彈,一方面因為中國放寬銀根,另一方面因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利用貿易談判有突破來刺激股市,但我覺得這些都是短期的興奮劑而已。

香港證監會數字顯示,2006年底至去年止,9年間本港證券孖展規模升了9倍,增至2,060億元。(Wikipedia Commons)

股市是要管的

觀乎近期,不論證監會及港交所對於上市要求的收緊、勒令停牌個案急升及加快要求長期停牌公司除牌等,明顯地見到本港市場淨化工程,矛頭直指細價股,說白一點就是完全要杜絕炒風。

不論在岸及離岸市場,中資企業債近兩星期曾經出現過沽壓。(亞新社)

內地股債天與地

單憑A股市場及整體指數的表現,委實看不出市場有什麼重大負面問題,頂多只會說成為資金入市意欲減少,遇上跌市時,常見解釋每每是搬出「去槓桿」三個字。

內地股市能否入摩再成熱話。(亞新社圖片)

大摩轉軚 A股入摩開綠燈

不是摩根士丹利早前高調,市場似乎對每年一度的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檢討遺忘得一乾二淨。是的,相比互聯互通,大媽資金闖進來,內地資本市場國際化及被認可,才是最為關鍵,亦是當日推行及不斷擴大互聯互通的原意吧。 提升市場質素地位是因,股市交投暢旺及發展興旺是果,這是當日內地啟動互聯互通,加大本港及內地市場融合宏願,惟一眾市場持份者近年已變得主次不分,甚至主動把主次對調。不論中港投資者撫心自問,到底要的是一個資金瘋湧單邊流入的低質升市,抑或是更高層次,更高質素的升市?觀乎本港近年市場發展及個別股份表現,某程度上,盡顯價值觀之分歧,但藉銀彈力量將之看齊,內地市場對前景判斷的浪漫,洪水的力量,早就蓋過出於客觀的審慎估計,職業無分貴賤,升市也莫問質素高與低吧。   遲來的客觀好環境 印象中,摩根士丹利等一眾外資大行予人不懷好意,總之,升市就大媽,跌市就是這批大行搞局,這個想法從來根深柢固。踏入今年,摩根士丹利對中國前景樂觀得很,繼論盡人均收入快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之後上調市場評級、連入摩指預測也上調。大摩說A股有入摩指機會,豈能不予以正視,這並不代表大摩說了算,而是一間從來對A股入指數有保留的機構竟可突然轉軚。 不能否認,內地監管當局在推行市場改革及開放開始有進步,一改股災後的半封閉及倒退。內地市場質素仍有待改善,但眾所周知,不論企業、資金及經濟等三大元素,均暫時是其他市場難以匹敵。或說得白一點,客觀環境的改善,外資唱好是現實使然,因他們學乖了,了解到跟中國做朋友的最關鍵重點。內地開放債市工作加快,債券互聯互通年內推行,這是讓境外機構更多參與,深化內地債市發展,尤其是內地債市以金額計已是全球第三,惟外資持有比重卻不足2%。更大的突破在於,銀監會亦表明,外資機構在內地業務會獲更寬鬆處理:新股包銷、海外發債、企業併購和投資顧問服務等,統統都會陸續開綠燈。 內地開放外資經營,目的很簡單,既然想資本市場有更深度發展,更多境外投資者參與,就更需讓外資充當中間人角色,帶來更多客戶。更重要是,中、外觀點對很多事情均取態各異,多些審慎觀點,中和內地充斥的浪漫態度,對平衡內地市場情緒作用至為重要。中資投資銀行的冒起已令傳統歐美大行在區內市場佔有率跌至19%,兩年內少了5個百分點。雷曼一役及早年錯賭中國高速增長,很多大行鎩羽而歸,遲來的政策、遲來的客觀好環境,對很多歐美投資銀行來說,卻已變得時不我與了。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