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物價來到40年高峰,聯儲局採升息策略,讓投資人失去信心,連帶美股大跌,知名經濟學家更指出,美國經濟會是雙輸局面。

美國財政收入只是4.17萬億美元,單是付息已是赤字,大概率要賴息,而不是賴債那麼簡單。但美國為何仍要挑起俄烏戰爭,令通脹失控呢?

這次疫情本來是推動線上終身學習、遠距醫療、數碼政府等新舉措的絕佳機會,也是將香港進化成知識型經濟的重要契機,但政府就這樣白白浪費一場「好的危機」。但面對政府能力低下,其實還未至於一切皆休。

如果民主黨輸掉中期選舉,拜登將提前成為「跛腳鴨」總統,兩年後爭取連任將變得渺茫。循此路徑,觀察未來一段日子拜登和白宮,以及美國國會種種涉華言論和舉措,便不難明白真假虛實。

Twitter有推文顯示美國的自然利率近期急遽上升,由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接近0升至超過3厘,畫面非常震撼。這樣爆炸性的推文,在推特譁眾取寵兩極對立的世界頗受注意,但吵了一日,得出什麼結果?

俄烏戰爭中,歐洲人無論如何都是輸家,不同是將能源依賴,由俄羅斯轉為美國,多年心血,付諸東流。西方的利己主義和掠奪性全現,非西方人士的財產保護權、契約精神化為烏有。

美國人沒看過歷史興衰,以為只會向上,但世人被忽悠了30年,至21世紀才覺悟。美國精英還是不思改善,而是無所不用其極地維持霸權,豈能不在往後的幾十年沙崩呢?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陳鳯翔博士認為,美國社會很難接受通脹再失控,經過加息和「縮表」雙管齊下,貨幣市場上的熱錢會逐漸消退,股市亦難再開「資金派對」。

消費券計劃的安排是希望能做到各適其適,同時透過增加參與計劃的營辦商數目,借助市場力量擴闊應用的層面和範圍,並讓市民和商戶享受更多新的優惠,使電子支付的發展可以更廣、更快、更深。

綜觀世局,除了中國和白俄羅斯之外,還有什麼國家可能參與「大戰」?況且,中國也不會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寄託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目前的「中俄友好」,只是一種戰略而已。

當年通脹偏低之時,聯儲局都希望大眾都會往前看,為子彈窮盡的困境增加一線生機;現在通脹破紀錄,聯儲局反而不想大眾看得太前,好讓大幅加息有短期的震懾效果。

未來的50年,中國跟美國、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會愈來愈大,這是無法改變的發展趨勢,中國必須努力防止西方對我們關上大門。因為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的蛇口;沒有今天的深圳,沒有今天的中國。

中文傳媒用「倒掛」一詞形容孳息曲線長息比短息高,以及中美長債息差收窄,當然有其吸引注意力的效果,但是有點混淆概念了。

俄烏戰事持續,上游資源價格居高不下;中國疫情升級,超嚴格防疫措施累及供應鏈及製造業,環球通脹上行壓力不輕。

雖然我們不能把糧食價格高企盡情歸咎於俄烏戰爭,但可以肯定是,俄烏戰爭形同駱駝背上最後一條稻草。本輪環球通脹惡化只怕曠日持久,只怕利率上升趨勢難以逆轉,消費者將被上游傳導的物價壓得透不過氣來。

近日,兩位美國聯儲局經濟學者指出,傳統經濟預測計算方法或只是一個假象,亦即我們「拜錯偶像」。根據遠期價差的指標,市場尚未轉軚?

4月5日,火星與土星兩顆煞星在壘壁陣內相會,戰事將會在其日之前後發生變化,但願戰事平息,減少烏人之災難苦痛。

美國聯儲局兩次避而不談「貨幣政策規則」,不計算理論上最合適的政策利率水平,其實是因為理論和現實放在一起太過尷尬。兩次避而不談,都有鮑威爾不方便說的原因。

俄羅斯過去幾年去美國化,增持黃金變成高招,逃離歐洲股市的基金過100億美元。歐元貶值後,英鎊貶值亦不可免,這就是戰爭後遺症,亦是北約東擴的必然結果。歐洲人想不到嗎?還是沒有智慧?

經濟學家都是上流社會人士,唔知道基層人士會將貨就價來應付通脹,或者是被基層人士誤導,這不是經濟學家的錯。

金價的走勢長期以來都與利率背馳,利率升的時候金價通常會跌;但現在利率升,竟反而有資金流入金市,顯示世界的基本盤已出現改變。

今天昔日叢林文化、弱肉強食表面上已成過去,平等自由文明法治民主變成普世價值。然而弱肉強食以強凌弱的情況依然存在,只是以較隱晦的形式進行。

預測,從來就充滿偏見,分別只在對社會有多大影響力而已。通脹預測如是,疫情預測同樣離現實甚遠。

我認為美國加息是有上限的,就是不能加近經濟增長率,以免對經濟增長產生過多的負面影響。

現今市場投資產品多不勝數,要直接對沖通脹大可選擇相關的各式各樣ETFs(交易所買賣基金),就連歷史悠久的黃金也逐漸保不住其抗通脹的江湖地位, 遑論新興的、只靠小圈子自吹自擂的Bitcoin?

如果你相信巴菲特的名句「當別人恐懼時貪婪,當別人貪婪時恐懼」,不是在今天,但今年包括H股在內的中國股市應該有入市機會。

如果美國政府不能放下身段減關稅,不如將關稅部分改為附加稅,令到美國物價即時下跌25%,通脹問題立刻解決。不過,美國已經太多稅,再推出附加稅,恐怕美國人民會反抗,這個方法知易行難。

隨着通脹重臨,美國聯儲局加快縮減買債步伐,重啟加息周期。基金教父雷賢達呼籲投資者留意美國加息步伐,另外又會分析投資ETF的好壞。一起聽聽教父分析。

聯儲局的職責,除了要控制通脹外,還包括要維持就業。對拜登政府來說,後者遠比前者重要。

拜登元年乏善可陳,敗了給特朗普,證明自己不是特朗普,是失敗的!且看拜登中了多少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