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湖莊園協議」是特朗普政府單方面試圖通過激進政策組合解決美元體系結構性矛盾的嘗試,但其內在目標衝突,以及執行難度,使其看起來更像是特朗普個人主義及其團隊與MAGA團體政策主張的大雜燴,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

從時間緊迫性來看,特朗普及其團隊必須在90天內完成與超75個國家的談判,以應對債務到期,以及從7月開始的2026年美國中期選舉。

中國拋售美債會否影響香港樓市前景? 周大福為銀行發安慰函,對新世界融資有多大幫助?一起聽聽資深投資專家邵志堯博士的分析。

中國反制,有絕世高招,其中之一是國稅局宣布即買即退的措施,歡迎外國遊客到來中國購物,即時退稅,不用離境前在機場排大隊。中美關稅戰開打,效果就是大量美國人入境中國購物。

現在美國向全球發動貿易關稅戰,未來環球貿易萎縮,也令美元的需求減少,而各國少了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自會減少購買美債,同樣不利美元。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接受本社專訪時指出,特朗普未深思熟慮,而且推進關稅政策時氣燄高漲,令加拿大心生不忿,冷待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亦令歐洲心寒,現在市場發展已非如他所預期,儘管股市暴跌未必令他放在心上,但債市出事便非同小可。

美國總統大選正如火如荼,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分析,賀錦麗和特朗普誰的勝算比較高?

耶倫一來二來,布林肯來了再來,其實談什麼都不重要,能談出什麼也不重要,因為美方長期以來信奉說一套做一套,人也是他,鬼也是他,誰又會去相信美方說過的話和任何承諾呢?

美國軍事金融帝國霸權的終結是早晚的事情,何必匆匆?筆者認為,這應是大國博弈的正確思維。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可逆轉,快也快不來,慢也慢不到那裏去。

當下,國際社會應聚焦全球高債務問題,盡快在如何化解全球高債務風險問題凝聚共識。炒作「中國債務陷阱」的西方國家應盡快放下偏見,與中國攜手找到走出全球高債務「雷區」的安全之路,因美國才是所有債務陷阱之母!

筆者認為,2023年或將以新時代國際形勢的分水嶺載入史冊,充分彰顯中國的戰略定力。當今世界缺乏的是和平合作,互動共贏。中國不反對合理和健康的國際競爭,但國際競爭應該有合理邊界。

布林肯去中國只是兩件事,解決俄烏衝突不是主要議題,美國首肯,幾時都可以解決。

美國真正風險是普通人不注意的無資金支持的負債(Unfunded Liabilities),高達185.1萬億美元,剛剛和美國全國資產打和,這些負債只會愈積愈大,一減世界大亂。

若說美國這些銀行像雷曼般靠有毒資產過度擴充而爆煲,並不準確,它們的崩潰,原因頗不相同,起碼表面原因是這樣。

美國現時通脹率6%,聯儲局仍要經歷8次議息並加息,試問屆時有幾多美國銀行已經執笠,相信數都數唔晒。

按SVB和Signature Bank的規模,一般不會被視作系統性風險,但美國政府亦明白目下市場虛怯,所以很快出手接管。SVB是事件的火藥引,倒閉原因是典型擠兌。

當美國加息,所有美國銀行都會加息,利息比美債高很多,而且靈活度又大,試問點會有人買美債?現在機會來了,矽谷銀行出事,可能會影響不少美國中小銀行……

聯儲局不再大幅加息絕對是有理由。不過,先要做一個warn down,下星期議息可能仍然會加息,但只是加0.25厘。

事實上,加息壓通脹只是偽命題,加息是另有任務,就是「薅羊毛」。聯儲局加息,美匯上升,美債下跌,美國就可以以折數收回以往發出的低息國債,無端端賺了一大筆。

作者認為,美國的資金很快會離開,於是預先透露加息10次之多,反過來證明加息數次無效。否則有如現時蓬佩奧要吃減肥藥,怎樣也不過去。

美國聯儲局今個星期三議息,全世界都認為一定會加息,我話美國目的已達,聯儲局點解要加息。

最平常的理解,透過增加消費投資成本,加息目標在抑制通脹,但今次聯儲局面對的情況,似乎比以往複雜。

當年,國外對大腦的認識已經走得很遠了,而我們還停留在抓周、收驚喝符水的階段,至於潛能開發,大腦資源也不是無限的。

現時通脹期望已是環球股市的攔路虎,要安全避過這劫是要盡量減低持倉,或換碼至強勢股。

以美國人的花錢習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天賜橫財,怎會不花得就花?在疫情的限制下,這錢只好在本土花。同一時間這麼多人增加消費,就很容易拉動通脹。

我們仍應堅信,用牛的意志,牛的勤奮與毅力,什麼也可以克服的。

負利息債券理論上,是持有到期幾乎虧本的。避險仍然是債券購買力的最大原動力,諷刺的是,中央銀行的量寬及愈來愈進取的貨幣政策,降低了市場應有的預示風險水平,這會否是跟自己打對台?最後反而減慢債券需求?

長年累月的資金氾濫,造就新一輪金融瘟疫,空前絕後無限量寬,有如飲鴆止渴,不能自拔,按侵侵一貫眼裏只有美國利益的單邊思維,肯定以為放水可救市,兼可殺病毒,未見疫苗應市,卻可擇日翻身,典型盲目樂觀。

基金要減倉的,早就減了,只要市場確認對經濟走勢、中美貿易戰發展、及聯儲局對利率政策取態,下一階段大規模資金調配,明年初很快就會出現。

坦白說,現在中國面對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高調累事,再用高調策略去處理因高調帶來的挑釁,但願不會是高調地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