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3)
衣服濕了黏着身體,這種情況粵語叫「dat3(音同「笪」)住」。粵人通常會說︰「件衫濕着(咗),dat3住個身,好唔舒服。」(衣服濕了,黏着身體,很不舒服)
《集韻》‧合韻‧託合切「 」︰「物濕附箸也。」此即粵語「dat3住」的「dat3」。「託合切」本來當讀「tap3」(音同「塔」),但聲母「t-」轉讀「d-」是有例可援的,如「躂」《廣韻、集韻》均音(入聲‧曷韻)他達切(義為「足跌」),本來當讀「tat3」今讀「dat3」;而韻母「-p」轉「-t」同樣有例可援,如「捷」(廣韻‧葉韻),「疾葉切」本當讀「dzip2」,今讀「dzit3」。所以本讀「tap3」的「
」轉讀「dat3」,並不出奇。
另外,《集韻》‧盍韻‧託盍切「溻」︰「濕也。」據反切,此字不但今日粵音與上述「合韻‧託合切」的「 」同音而又義近(兩者均有「濕」義);而且它早在金朝,就已經是「
」的同音近義字。金 韓道昭的《五音集韻》‧合韻‧透母一等‧吐盍切「榻」小韻收錄了77個字,當中就包括「溻」(義為「濕也」)、「
」(義為「物
跗着也」──黃氏案︰「跗」是「附」字之訛)二字,換言之,此二字讀音已然相同,但字義雖然相近,卻不完全相同;所以雖則可能有同道認為「dat3住」的「dat3」當作「溻」,實則當以不但有「濕」義,而且有「附着」義的「
」為本字始夠精準。
浮(pou11)
明白什麼是「古無輕脣音」的朋友,必然知道為什麼我們說「周圍pou11(音同「蒲」)」(四處遊蕩;到處無所事事地閒混)、「pou11頭」([物件]自水中浮上來,亦指[人物的]出現)的「pou11」的本字是「浮」。這一點也有其他同道說過了。這個「浮」的粵語特殊口語音(口語音平時仍與讀書音一樣,讀「fɐu11」;只在解作「遊蕩」、「混」或「自水中浮上來」時讀「pou11」[「浮上來」的「浮」實在讀「fɐu11」的時候更多]),不但可證「古無輕脣音」之說,且可證以「浮」解作「遊蕩」於古有據。
原來早在戰國時代,文人就已將「浮」與「遊」聯繫來了。屈原《離騷》有「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遊以逍遙」這樣一句。查《漢語大詞典》(網上版),「浮遊」有兩條,其第一條云︰「1. 漫遊;遨遊。《莊子‧在宥》︰『浮遊,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漢班固《西都賦》︰『若乃觀其四郊,浮遊近縣。』《雲笈七籤》卷109︰『乘龍駕雲,浮遊太清。』」其第二條云︰「4.謂遊手好閒。漢 桓寬《鹽鐵論‧相刺》︰『今儒者釋耒耜而學不驗之語,曠日彌久而無益於理,往來浮遊,不耕而食,不蠶而衣,巧偽良民,以奪農妨政。』《漢書‧食貨志下》︰『又以《周官》稅民︰凡田不耕為不殖,出三夫之稅,城郭中宅不樹藝者為不毛,出三夫之布,民浮遊無事,出夫布一匹。』」
由此可見,用「浮」來表「遊蕩」及「無所事事地閒混」可以說是傳承自上古漢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