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ug 14 2025 17:46:0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歷史教育由家長教育做起

筆者前往河源市交流,驚嘆內地歷史文化推廣的普及,本港歷史教育反而停滯不前。香港要培養歷史文化傳承必須由家庭入手,改變家長實利思維的觀念。港府亦應重點培養歷史教育,參考新加坡建立歷史文化認同,培養各科人才。

去年我帶學生到廣東河源市交流,參觀博物館時,碰巧遇上古董鑑定活動。只見大堂中央豎起大型廣告板,請來書畫、玉器、陶瓷等方面古玩專家,免費為大眾鑑賞珍寶,民眾亦紛紛提着藏品響應。

我很少在香港見過這種事情,禁不住好奇,湊近圍觀。聽着專家與收藏者高質量的對談,獲益不淺之餘,亦驚訝內地市民對文物的重視,以及相關推廣教育,原來已非常普及,難怪近年由此催生的「國潮」風尚,會大受歡迎,形成龐大的文創產業。慶幸幾十年前,民智未開,百姓愚昧,把國寶當破銅爛鐵賣掉的年代,已一去不返。

比起觀摩歷史與古董鑑定,學生覺得旁邊的紀念品小店更具魅力。(作者提供)
 

港生對歷史文化冷漠

令人唏噓的是,我邀請學生一起觀摩,他們卻覺得旁邊售賣零食、紀念品的小賣部更有魅力⋯⋯香港的歷史教育,休矣!

作為中文科、歷史科老師,當然希望「挽狂瀾於既倒」,何況處在「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歷史教育與國家安全本就息息相關。可惜,縱然在教育界思考對策下,公開試報考中史科的人數仍僅輕微提升,只佔總報考人數的一成多,反映社會對歷史、文化有多漠視。

不必翻查專業數據,單看市民日常收看的電視節目,已知一二。如要在黃金時段,收看有關古董珍玩的資訊,印象中要上溯至亞視年代的《藏寶》了,那已是十多二十年前的事。近年劇集莫說一本正經的歷史劇,就連古裝武俠劇也屈指可數。

或者會說這是供求的死循環:電視台作為私營機構,認為相關題材缺乏市場,自然疏於製作。這正是弔詭與諷刺所在:英殖管治下的80至90年代,古裝片反而大行其道,情況跟現在恰恰顛倒。

家長窒礙歷史教育

我認為那時小市民,或多或少承受殖民政府的不公。歷史故事、電視娛樂,正好在茶餘飯後,為大眾提供身份認同、民族自信的窗口。可是主權移交後,十多年的教改,忽略了歷史教育,培養出歷史空白的整整一代人。如今他們已為家長,必然以自身經驗教導子女,故對歷史文化冷感,就成了年輕一代的通病。

再者,香港一直以商業掛帥,重視實利,向來首推理科、商科,文科被看低一線,被認為不利就業謀生。在這種思維束縛下,家長成了子女接受歷史文化教育的阻力。因此,必須向他們多解說,打破他們的刻板印象。

新加坡透過沉船把自己與海上絲路沿線,連繫到歷史的紐帶上,藉此錨定文化圖騰,洗刷當初被迫獨立、歷史無根的印記。(Shutterstock)
 

可借鑒新加坡的歷史教育

大家喜歡拿新加坡與香港比較,我們不妨從獅城買下「黑石號」,多次展出藏品一事,窺視其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那是一艘沉沒於印尼水域的唐代阿拉伯製商船。雖說船上67000多件中國瓷器,價值連城,但與新加坡本來風馬牛不相及,她卻透過沉船把自己與海上絲路沿線,連繫到歷史的紐帶上,藉此錨定文化圖騰,洗刷當初被迫獨立、歷史無根的印記。

另外,新加坡培養人才的方法也很獨到。十多年前,我曾與一位新加坡女孩共事,她是當地為數不多研讀中史的學生,獲國家保送到北京深造,學成歸國前,申請到我當時任職的學校實習,後來聽說她返國後,到了新加坡的外交部工作。不難想像她的經歷,與該國有意培養「中國通」密不可分。

我經常跟學生分享:冷門不是問題,重點在於能否做到極致。街市的開鎖匠位處在不起眼的角落,但只要有需要,那怕他開天殺價,大家也得付鈔。家長如不善忘,應記得2000年科網熱潮,曾吸引大批學生報讀,及後科網股泡沫爆破,熱潮減退,碰巧那批學生畢業,頓變失業。世事無常,誰知十年八載後,世情如何?家長還是聽任子女自由選擇吧!

劉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