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與生活裏,觀察孩子們玩耍的模樣,早已成為我的一種習慣。前幾日拜訪朋友,談話間瞥見她的孩子正靜靜坐在客廳一角,專注地搭着積木。那雙小手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塊,叠上,又停下來仔仔細細思考下一步。我常想,兒童的成長,何嘗不像搭建一座積木塔?
每一塊看似微小的積木,都是成長不可或缺的基石,抽離了它們,成長的塔身便難言安穩。唯有搭好兒童成長所需的基礎空間,孩子們的未來才能穩固向上伸展,築就我們理想中的「兒童友好城市」。
擁擠中尋一方天地
「兒童友好城市」倡議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1996年發起的全球活動,旨在推動地方政府將兒童友好概念融入城市規劃,優先考慮兒童需求,提升兒童居住的幸福感。
近年來眾多城市皆高度關注「兒童友好城市」議題,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亦積極推動此概念在香港落地。然而,由於香港高密度城市的特性,不少兒童居於劏房等不適切居所,長期面臨學習、活動空間不足等困境。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近日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近四成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學習空間,逾四成認為缺遊玩空間,此等狀況不僅顯著影響其學業表現,更易導致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為此,UNICEF HK 認同香港政府推出的「社區客廳試行計劃」或許是應對相關問題的有效方式之一。該計劃自2023年實施以來,於深水埗等地設立共享空間,內設客廳、學童溫習區、兒童閱讀角及洗衣設施等,為劏房家庭──尤其是有兒童的家庭──提供一個可安心學習、交流互動並維繫情感的「客廳」。

(香港政府新聞網)
截至2024年11月,僅深水埗一間社區客廳,已有超過600個劏房家庭登記為會員,服務人次接近17.7萬。
這些空間雖非傳統意義上的「家」,卻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讓孩子得以走出狹小的居所角落,開拓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UNICEF HK 亦建議政府應持續參考各區實際情況與兒童需求,設計更多、更便利、更就近、更好玩的共享空間。
共融遊樂:讓孩子設計自己的城市
除了室內的共享角落,孩子們同樣渴望戶外能自由奔跑、盡情玩耍的天地。然而,對許多香港兒童來說,開心地「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時香港的公共遊樂空間,面臨着分布不均、面積有限等挑戰;部分設施在設計上較為單一,未能充分滿足不同年齡與能力兒童對於趣味性和多元體驗的需求。本地政黨一項調查發現,逾六成受訪市民認為現有公共遊樂場趣味性不足,逾七成市民更贊成要改造升級。

遊戲不只是快樂的來源,更是兒童社交、情緒、創造力發展的基礎。UNICEF HK一直致力倡議每日最少應讓兒童享有一小時的「自由遊戲」時間,以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
面對空間不足與形式較爲單一等問題,UNICEF HK早在2015年便與本地組織合作舉辦「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概念比賽」,啟動了屯門共融遊樂場的設計。該遊樂場引入沙、水、音樂感官設施及無障礙設計,考慮不同年齡與能力兒童的需要,是香港首個以「兒童角度出發」設計的大型公共遊樂場;並據此推出全港首部符合國際標準的《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指引》,為後續「共融遊樂場」設計提供指導。
近年,康文署亦計劃投入7億元推動逾170個公共遊樂場共融改造計劃,並在設計階段廣徵兒童意見。例如深水埗公園的改建便根據當區兒童建議,劃分出沙丘地堡、森林草原與綠洲噴泉三個主題區,加入長達13米的滑梯、「大白鯊」親水區等遊樂設施,讓孩子樂而忘返 。

遊樂場由設計開始傾聽兒童的意見,孩子們不再只是遊樂場的使用者,更成為了設計者、參與者,這正體現兒童友好城市的精神。但考慮到各區遊樂場空間環境等條件差異,如何將「共融遊樂」的概念融入設計規劃,讓全香港的兒童都能開心遊玩,仍是需要持續探索的議題。
聆聽童聲 共築未來
從提供休憩空間的「社區客廳」,到實現孩童創意的「共融遊戲場」──這些實踐清晰地證明,讓兒童參與塑造自身所處的環境,才能創造出真正滿足需求、激發潛能的「兒童友好」空間。
這份「友好」的本質,在於俯身傾聽,將兒童的心意融入每一寸空間的設計與營造。當我們珍視並搭建好這些小小空間,便是在為香港的孩子們,一磚一瓦,親手叠砌一座能包容夢想、托舉成長的「兒童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