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之於教育,甚囂塵上,看來還會持續相當一個時期,原因也許是教育事業是個非常複雜甚至帶點混沌的東西,許多人把教育當成是一件簡單的事物,以為可以有很簡單的概念和方案,就能說清楚人工智能與教育的關係。這裏根據筆者近期網上的文章與訊息、觀察學校前線的運作,作一點掃描的嘗試。訊息排山倒海,能看到的只是鳳毛麟角;訪問的各個華人社會學校,更是有限的數目;因此只能說是暫時的觀察,隨時會給進一步的知識推翻。這裏只供讀者參考。且把所看到的,由簡到繁,分為幾層的形態。(下文的「人工智能」,概指「生成式人工智能」)
形態零:零應用。在網上可以輕易看到不少對於教育與人工智能之間關係的論述,甚至呼籲。說老實話,也不是筆者一個人的感覺,許多的言論,往往滔滔不絕的說「應該……」、「將會……」、「掌握……」、「提防……」,細讀下去,很容易覺察到,寫的人也許其實從來沒有真正運用過人工智能;或是憑空臆測,或是純粹推論,更有些是人云亦云。騙人讀了,等於沒讀,弄不好還傳播了錯誤的訊息。比如說,相當多的「論述」把人工智能當成是尋求知識、回答問題的搜索引擎,簡直是有害的誤導。
形態一:機械人製作。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之前,學校裏面普遍地讓學生製作人工智能的工具,最流行的莫如製作各類機械人,即通過特定簡單編程,製成各式各樣「智能」物件,可以因應環境而自動產生反應或者動作。這種活動,課內與課外,打開了學生的視野,也算是進入人工智能世界的第一步。
徒有知識 毫不運用 害了學生
形態二:學習人工智能知識與技能。在國內外,有不少學校甚至全社會,把人工智能的引入,專注要學生學習有關人工智能的知識與技能。學習編程,是一個盛極一時的潮流。多學一點東西,當然無傷大雅。不過一開始,就有科技界的朋友覺得沒有必要,「我們的同行,有哪位是在學校裏學會了才來發展的?」也有國際組織的朋友說,「編程,遲早會像數學的『三角學』,變為可有可無,甚至不必要。」筆者在此無意介入這種議論。但是,如果把這些理論和知識代替了實實在在的運用人工智能,那肯定不會讓我們的下一代進入人工智能時代。
形態三:減輕工作量。這是人工智能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好處。學校的行政、教師的工作量、家長的輔助,都可以因為人工智能的應用而減輕負擔。本欄日前討論過關於批改的矛盾──減輕了批改的壓力,同時可能固化了一些過時的習俗。同理,由於製成公文的過程簡化了,公文的數量會不會因而大幅增加?
形態四:行政監測。近日看過不少人工智能的應用,在於用種種參數來標誌學校甚至教師的運作,巨細無遺。從體系的監測來說,可以不斷而且迅速地掌握系統的現狀與走勢,但是也會引起學校和教師為上載巨量數據而出現的時間成本,也會把對學校和教師的觀察,局限在數字可以表達的層面,而忽略了人的感性直觀。
形態五:教學監測。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全面記錄學生狀態的大型數據系統。有說這可以公平地對待每一名學生,也的確不會有偏愛或者遺漏。教師對此,不無疑慮。他們不怕數字,但是怕數字代替了他們專業的、人與人之間的觀察與感受,「給我一堆數字,就代表我的學生?」
教學設計 人工智能 賦能學生
形態六:輔助「教」。這方面,可以說是教師運用人工智能最容易的入手點。備課、出題、做ppt,人工智能都可以瞬間產出;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和風格,反覆要求人工智能修改。這是對教師一種莫大的幫助,目前還看不出有什麼壞處,因為對機器的指令,完全控制在教師手裏。人工智能真正起了工具的作用。
形態七:以「教」為主的「以學生為中心」。不少教師都覺得自己的教學,是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他們也為此花了不少心思,藉着人工智能設計了自己滿意的方案,值得嘉許。但是,「教的好」與學生「學得好」,並不一定是一回事。有時候教師設計得愈是滿意,愈是怕學生踰越自己的設計,不可控。
形態八:以學生學習為起點。最簡單的是要學生預習,讓學生在授課之前先學習,也就是前數年流行的「翻轉課堂」概念。這樣做的教師愈來愈多,也逐漸有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前運用人工智能自己去做準備。效果一般都很好,還沒有聽過實行的教師有什麼抱怨,也沒有人覺得因為就失控,又或者覺得自己被替代。
形態九:學生掌握的輔助工具。一個例子:教師鼓勵學生運用人工智能評論自己的作業,後繼鼓勵學生批判性地與人工智能互動,並且把這些互動公開讓全班討論。同時消除了學生抄襲與教師失業的擔憂。這類的運用有無限的可能性,如此,則愈來愈多的學生能夠逐步通過人工智能的運用,掌握自己的學習。
形態十:促進學生自學很好的起點。提倡自學,尤其是在課內與課外學校安排了學習之外,尋找自己的學習天地。這類情形,目前似乎還很少出現。
喚醒學生 賦能學生 學生自學
讀者也許會察覺到,這些層次,隱隱然是從學校行政,到「教」,到「學」;是從學校整體,到個別教師,到個別學生。這總分類的背後,是一種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把學習還給學生。也可以說:讓學生掌握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賦能學生。關鍵詞:AGENCY!喚醒學生能動性。
先是沒有觸及學生,學生只是整個教育制度裏面一個被加工的原件,學生是被動的學習者。這是工業社會製造人力資源的傳統,教育只是一台機器。人工智能只是讓這台機器運行個更加順滑,效率更高。
繼而觸及學生了,是讓學生掌握未來工作或者就業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還是人力資源的話語,讓學生成為未來會需要的「人才」。基本上,學生還是被加工的原件,只不過現在加工的目標不一樣了。
進一步,讓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得到幫助,去掉一些不需要的繁文縟節,也減輕一些工作量。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中心,在設計中,學生仍然可以是「教」的對象,學生仍然是被動的學習者,不過人工智能可以讓「教」的工作更有效。
再進一步,讓學生與人工智能互動,教師不再是「教學」的設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教師的設計,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角地位,讓人工智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
更進一步,讓人工智能成為學生自學的工具。這一點,目前還沒有成為趨勢。高年級的學生在預備考試的時候,可以自主去「操題」,那也許不算自學。學生可以在課前預習,但那也還是因為學校課程的需要。其實學生應該有自己的空間,在學校的課內與課外活動之外,尋找和從事自己喜歡的學習。這種空間,也許是所有學校、教師與家長值得努力的方向。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