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風雨中的錨

在佛法中,我們的錨就是佛法僧三寳的慈悲與智慧。有了這些錨,我們方能身心相安,不畏風雨。

身體健康、龍馬精神、財源廣進、大富大貴等祝願,是大家平常對身心和物質生活的期許。中文詞語義深,富和貴各有所指:富有、富裕與財富和物質有關,尊貴、高貴是社會地位和品格的象徵。所以古時「士農工商」以士為首,對讀書人的尊重比商人為重。當然現今市場對商業和財富的重視程度已與社會地位掛鈎,財富成為身份象徵,而對風骨學養的重視有時被賺錢能力取代。然而,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見聖賢對道德的重視更高於富貴!

修行人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己任

佛教的財富觀對現時市場經濟所強調的競爭比拼有不同的看法。佛教見緣起、無常、苦、空、無我,了解貪取和分別心是世間種種煩惱的根源。修行人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己任,但在家的朋友要工作謀取生計,就自然會遇上競爭和協作的考慮。佛教深知所謂的「擁有」、「永遠」並非真正穩定不變(無常),所以強調在謀生過程中,「身」和「心」的培養,指出「正命」、「正業」等「八正道」的重要。

佛教認為財富不是靠你爭我奪、你贏我輸的零和遊戲而來,令不少人費解的是佛教認為布施是獲得財富的正確方法之一。布施又分「有漏」與「無漏」,而「財」布施不及「無畏」施,「無畏」施不及「法」布施。那為何要有「捨」才有「得」?難道要布施到身無分文才會富有?

布施不是以物換物的等價交易

佛教的布施不是以物換物的等價交易。當然有心人布施求福,善有善報是善因善果,但有求有應,有布施者有接受者,就是有形相而有局限。正如梁武帝建寺安僧,問達摩祖師有「功德」否?達摩祖師說無「功德」,因為「功德」與「福德」不一樣。正如功夫一樣,「功德」是內心修行的體現,而「福德」是果報,有生有滅。正如佛經中貧女施燈的故事:貧女難陀身無分文,將用來果腹的一文錢用來供燈,雖然買的是最粗糙、最少的油,但她懇切發願救度眾生。所以佛陀向目連尊者解釋,這一盞用至誠大願燃點的燈,燈明無盡!

「功德」是內心修行的體現,而「福德」是果報,有生有滅。
「功德」是內心修行的體現,而「福德」是果報,有生有滅。

佛教的布施不單只是布施的外在行為,更重要的是布施過程中慈悲喜捨的內心修行。一個慈悲喜捨的修行人自然有善緣,因為他的資糧都是以自利利他為本,他的成就就是大眾的共贏,所以大家都希望成為他的助緣,與他同心同德。要遇到貴人就要當别人的貴人,可能就是這個道理。相反一個自我中心的人自私自利,他的成就和利益是建基於他人的損失,所謂「踩住他人上位」,這種福德又如何能夠獲得大眾的護持?如何能夠穩固?

有人說競爭是香港經濟的動力,其實香港人的善心和互相守望的精神亦是一重要的支柱。而這一份善心和負責任的精神久而久之轉化成強大的道德力量或道德資產。雖然這份道德資產不斷被急功近利的市場行為侵蝕,但香港人的善心、專業精神令這一片福地歷久不衰,在風浪中時無分彼此地共同努力。有朋友曾經向我解釋何謂風險和不確定性,他說關鍵不是外在無可預知的風險,預見黑天鵝、預見災難,而是我們在風浪中的「錨」。這個錨在股市中是優質的大藍籌,在工作中是互助互勉的圑隊,在家庭中是「白菜也好味」的摰親,在香港是香港人的善心和互助精神。而在佛法中,我們的錨就是佛法僧三寳的慈悲與智慧。有了這些錨,我們方能身心相安,不畏風雨。

吳志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