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ul 11 2025 17:15:5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職場的黑色幽默

工資微薄和工時長,是很多專業人士的必經階段,例如想成為廚師,就要你磨練技能、累積經驗,只要經過這個階段,就能獲得豐碩成果。

偶爾在網上看到一段粵語潮句:「唔返工又窮,返工又攰又窮;唔返工只有經濟問題,返工連個精神都有問題。」這句網路潮語以戲謔口吻道出打工一族的無奈,迅速引發很多人讚好、認同。表面觀之,這不過是打工一族的自嘲式抒壓;深層析之,這種黑色幽默背後潛藏着消極的價值觀──將工作純粹視為窮與累。若放任此類思維蔓延,會有更多人選擇躺平。

潮句的潛台詞是「工作必然導致身心俱疲」。工資微薄和工時長,是很多專業人士的必經階段,例如想成為廚師,就要你磨練技能、累積經驗,只要經過這個階段,就能獲得豐碩成果。這個成果除了工資,當然還有其他。香港以金融和旅遊掛帥,與本地同事合作、與外國客戶互動,能拓展人際網絡。另外,很多服務人群的行業,都能獲得成就感。 香港大學2023年「職場幸福感」調查指出,醫護人員透過利他行為獲得意義感,教師在教學相長中實現自我效能感,皆非單純的經濟報酬所能衡量。

工作的意義與方向

潮句又將人生悲與喜簡化為「返工與唔返工」的對立選項,卻忽略其他選擇。其實透過進修、轉型,可選擇其他工種,例如熱愛動物者可投身寵物行業,就算疲累也可以樂在其中。或者自己合理規劃工時,工餘培養興趣,避免過勞。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令和五年社會保障白皮書》,日本全國有115萬「蟄居族」或「啃老族」不願工作。這群「百萬大軍」長期閉門不出,導致家庭經濟拮据、父母年老卻被迫持續工作,衍生社會問題。 

潮句的謬誤在於幻想不用工作是烏托邦,事實上,真正的烏托邦不是不工作,而是找到有意義的工作。與其糾結窮或累,不如避免沉溺於受害者心態,經常覺得自己為錢忍氣吞聲。 另一方面,要有職涯規劃,勿終日瀏覽手機,將工餘時間用於學習,避免被淘汰。 

人生如掌舵,抱怨風浪無用,調整方向才可達目的地。 

翁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