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俯仰天地 恒念瑰寶——談中文的生命力與斷層危機

俯仰天地 恒念瑰寶——談中文的生命力與斷層危機

中唐詩人白居易生活的年代距今1,200多年,但「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仍清楚明白而詩意盎然,他這五絕「便條」(或WhatsApp短訊)〈問劉十九〉大家都能讀得懂。

胡燕青 作者: 胡燕青
2017-12-25
藍色候鳥

標籤: 信達雅成語文化斷層死亡之科精煉
古人蘇軾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今人讀來亦覺淺白易明,足見中文生命力強勁。(Pixabay)
古人蘇軾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今人讀來亦覺淺白易明,足見中文生命力強勁。(Pixabay)

編按:文章為胡燕青老師過去演講內容的匯集:演講內容整理後共計12,000餘字,即將結集成書;本社獲作者授權,在散文集出版前將內容分期轉載,逢周一刊出。

本文由胡老師「以小見大 精益求精──戰戰兢兢談香港人的語文」系列講稿第一二篇合成一篇刊出,文題由本社編輯部代擬。

「能達意不就夠了嗎?吹毛求疵地談語文,簡直多餘。」持此說的,大有人在。但是,連翻譯家都要求譯文做到「信」、「達」、「雅」;又如聞一多先生所說,「戴著腳鐐跳舞」才有趣(〈詩的格律〉),若我們說話、寫作也只求「達意」,未免太懶惰了。

況且,只求「達意」,人類的語言和文明就會日漸退步,最後,連達意都不可能了。法乎上,得乎其中,那麼下一代就只能法乎中而得其下了。其實,寫好自己的母語,是我們的責任。

簡練精緻──晶瑩通透的稀世奇珍

中文是晶瑩通透的稀世奇珍,非常寶貴。我認為學習中文,要每個字了解、逐個詞細味,才能體會其滋味,學習成語更需如此。否則寫出來的文字就會出現各種奇形怪狀的「增生」,小部分可以割除,大部分則為致命的癌腫;我常常對年輕人說,若能夠寫「一言難盡」就不要寫「這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得完的。」最近,我97歲的婆婆住進醫院了,她不是長期病患,只是年事已高。我的好朋友用英文安慰我:「這也是沒辦法的,她的每個器官都正在關閉了。」另一友人是港大中文系當年的優秀畢業生。他對我婆婆的形容更精準。他對我說:「沒法,老人家油盡燈枯了。」

我問同學是否喜歡精確的語文,他們均用力點頭。但是,在我收到的作業中,還是充滿此等句子:「她站在窗旁,好像是若有所思似的。」「你們彼此合作,所得就更加相得益彰了。」「她聽到他會來,就彷彿即將如臨大敵似的。」既要用成語,又不肯好好了解成語裏的每個組成部分,文句就會變得累贅。更可怕的仍在後頭:無論國內和香港的學生,都已經愈來愈少懂得用成語了。

其實,這種錯誤我也常犯。解決的方法,是效法美國著名作家史提芬京(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Stephen King)的做法──寫好了文稿,放着不理一個半月,然後重讀;修改時盡量精簡文稿,把字數減至八成。這個方法確實有用。不過,我們哪一篇文稿不是趕出來的呢?我們從哪兒「擠出」六個星期的「冷靜期」?但我們總能退而求其次,離開稿子幾個時辰,然後運用意志,把冗詞贅語盡量刪除,也不會全無用處。

美國著名作家史提芬京的著作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goodreads)

說到這裏,我也不能不提到劣譯的影響。余光中教授在〈中文的常態與變態〉中舉出的惡例,也警惕了不少懂得西方語言的中國人:

  1.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余氏認為應作:本校的校友對社會貢獻很大。)
  2.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余氏認為應作: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
  3.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余氏認為應作: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詳加研究。)

余光中對「性」、「度」等字詞的濫用十分反感。甚至問:「難度很高的」(應為「很難的」)是什麼「鬼話」(他很少如此「勞氣」)。同樣,「這本書很好看/很有趣/很耐看/很值得一讀」無論如何也不該寫成「可讀性很高」。如此類推,我們也不該寫「此事可信性很高」或「他的知名度很低」一類病句,因為中文本來就有「此事很可信」和「他沒有什麼名氣」的講法。

沒有斷層──生氣盎然的千年古木

一般伊拉克人無法讀懂古巴比倫的文字,普通埃及國民也和古埃及的文字完全無關。英國人有多少讀得懂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他在世的日子,大概是我們的元末明初)的英語?我們呢,拿《左傳》和《古詩十九首》出來看,受過中學教育的人怎麼都能讀懂一點,至少其中大部分中文字都能讀出來。唐宋以還的文字,就更好懂了。連小孩子都背誦過「床前明月光」或「春眠不覺曉」。二千多年前,莊子所用的中文字,和我們的中文字基本上是一樣的。這就是沒有斷層。陶潛生於公元365年,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人不曉,中唐詩人白居易距今1,200多年,但「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仍清楚明白而詩意盎然,他這五絕「便條」(或WhatsApp message)〈問劉十九〉大家都能讀得懂。900多年前的蘇軾文字更透明:「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些例子在在說明我們的文字古今連成一氣,古文常以熟語的形式出現於我們的文字裏,像一棵生長了幾千年的古樹,依舊年年發新枝,生命力強勁無比,我們實應引以為榮。

聽說有人嘗試為一位老外翻譯成語「杯弓蛇影」,說完 “cup, bow, snake, image”之後,洋人已聽得入迷──入了迷惑了。解釋時不能不把故事從頭說一遍,對方恍然大悟,佩服得五體投地。「杯弓蛇影」是我們平常用語,不見得很深奧。同樣道理,「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成語,中國人一聽就明白,而外國人卻須要深入研究才懂得。「精衛填海」、「石破天驚」背後有神話,「鄭人買履」、「狐假虎威」背後有寓言,「負荊請罪」、「唇亡齒寒」背後有歷史,「以牙還牙」、「三生有幸」背後有宗教,「驀然回首」、「柳暗花明」背後有文學,細讀〈蘭亭序〉、〈滕王閣序〉這些享負盛名的作品,就知道好文章「創造」了多少千古沿用、從未失去生命的成語了。成語,是我們的文字從無斷層的鐵證。

別要斷絕──融會貫通方能繼學

 若胡亂鼓勵高中生用四字詞語來考試,卻不教導他們大量欣賞古文,可謂必「死」無疑。(shutterstock)

但斷層會出現嗎?絕對會──假如我們今天還是這樣逃避念誦、躲開成語、視範文教學為洪水猛獸的話。這正是我深深恐懼的。

但成語不是中文不濟的人可以亂用的。近來常聽見高中生說,公開試中文科要取得好成績,作文時就要多用幾個四字詞語(大概指成語),這樣做能給評卷員好印象。可是,據聞老師平日不敢教學生欣賞古文,因為孩子們水平太低了。那麼說,他們又怎能夠運用好成語呢?難怪孩子們都用錯了。

一次,我要大學生造句,出題「寸進」。我教的是選修科(文學創作),裏面有很多是中文系同學,他系同學的中文也不錯,就此而言,算是校內精英。但是在二十多人裏,除了一位,全部都將此詞解作「得寸進尺」的縮寫;一位同事出題「齒冷」,也沒有幾個人會答。後來,我更在「面書(Facebook)上發現有人用「齒寒」來代替「齒冷」,凡此種種,都是學習詞語時不求甚解、不問出處造成的惡果。

劣譯食字──蠶食語文 不得不防

又有一次,學生寫了句「他們二人雙目都互相對望着對方」,使我大吃一驚。他怎能寫出這麼累贅的「奇句」?發還作業時,我讓大家想想可以用哪個成語取而代之。有同學答「四目交投」。我聽了很歡喜,畢竟,中文好的同學還是有的。全班聽了,都很佩服這位小書友,連連稱讚她。在繼來的一批作業中,我發現很多人刻意用了這個成語──但是,當中竟有人將之寫成了「四目交頭」了!別忘記,我教的是大學生。(後來我發現,這「他們二人雙目都互相對望着對方」原來不是那位學生首創的。我讀到了按照流行日劇《長假》改編的小說,中文譯本裏此句出現多次。譯者顯然沒想到或者根本不懂得「四目交投」一語。劣譯的影響,可見一斑。)

若胡亂鼓勵高中生用四字詞語來考試,卻不教導他們大量欣賞古文,他們拿着幾個禿頭的四字詞語去應考,可謂必「死」無疑,難怪中文科又叫做「死亡之科」了。更何況今天周圍都是「食字」廣告,「食字」電視劇名,「食字」書名,食字文化的詳細論述已經很多,大學裏更有學者、學生研究這種現象,此不贅說。我只鼓勵新一代(尤其是小學生)的家長、教師每次看見這種東西,都趁機告訴孩子相關成語的正確寫法和意義,以免孩子鬧出笑話。一天,我在大學的後門看見某系學生會掛起的巨大宣傳海報,呼籲同學參加畢業聚會,其中最搶眼的四字標題把我嚇了一跳:「畢歡而散」。「畢歡而散」的第一聯想是什麼?是「不歡而散」。使用食字,自為很有創意,其實只不斷創造誤己誤人的機會。

中國文字源遠流長,從未斷絕,難道來到此時此地就要乾枯了?每念及此,我都會傷心不已。

本系列文章:

以小見大 精益求精——戰戰兢兢談香港人的語文

俯仰天地 恒念瑰寶——談中文的生命力與斷層危機

雙重優勢——普通話是國語,廣東話是國寶

對稱工整——散文具韻文美質,言語如樂曲悠揚

退化現象──不難發現也不難修正,不應忽略也不應「屈從」(普通話常用語篇)

退化現象──不難發現也不難修正,不應忽略也不應「屈從」(新聞報道及教會用語篇)

我們可以怎麼辦?

更多精采文章

  • 中文科文憑試有何難中文科文憑試有何難
  • 從「魔鬼」詞語談香港政情從「魔鬼」詞語談香港政情
  • 韓信是話題之王老祖宗韓信是話題之王老祖宗
  • 歎歷史的傳承歎歷史的傳承
  • 蒲葦x馬仔:用漫畫學成語 趣味學中文和歷史蒲葦x馬仔:用漫畫學成語 趣味學中文和歷史


胡燕青

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前副教授。設計並教授文學創作科目。三度獲得香港浸會大學頒發的校長杯最佳教學獎(系內最佳教學獎2001,大學最佳教學獎2009,文學院最佳教學獎2012)。目前為國際基督教機構翻譯編輯。出版九本個人詩集,12本散文集,兩本短篇小說集,六本少年中篇小說,16本兒童圖畫書。曾獲得兩項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詩,散文),兩項基督教湯清文藝獎(首獎,卓越成就獎),三項中文文學雙年獎首獎(詩,少年小說,散文)。200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成就獎(文學藝術)」。
View all posts
標籤: 信達雅成語文化斷層死亡之科精煉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朱長老是中華文化難得的通才。(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逝世 享耆壽94歲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7
(左至右)楊網凱、孫東、唐偉章和林高演在香港桂冠論壇啟動禮上。
灼見創科

香港桂冠論壇11月舉行 逾20位邵逸夫獎科學家分享研究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7
金教授表示香港的經驗可供內地參考。(徐佳鳴提供圖片)
灼見報道

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博士花了8年半工讀,學會了公司整體運作方式,以及行業的經營經驗和模式,為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開始。
灼見專訪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孫西博士是香港珠海學院「智珠驪探」系列活動開場嘉賓。
灼見專訪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31

影片

  • 楊孫西:與香港珠海學院有何淵源?如何聯手「珠海」推廣茶文化?
  • 黃錦輝教授:美債違約暴露兩黨政治出了什麼問題?中國如何協助美國處理危機?
  • 黃錦輝教授:美國朝野為什麼也爭論ChatGPT?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AI新工具?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敘利亞歷經天災、內戰如何重建? 美國制裁下的文明古國新面貌
  • 黃錦輝教授:G7計劃把北約亞洲化會否得逞?王毅與沙利文會晤能夠改善中美關係?
  • 數碼港CEO任景信:綠色科技如何成為資本新寵、年輕人鍾情的事業?企業怎樣發掘碳數據商機?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阿富汗、敘利亞為什麼是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揭開塔利班政權神秘面紗
  •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葉問如何智鬥軍閥排長?怎樣三招擊敗日本憲兵教頭?有沒有做過國民黨特務?
  • 太古集團唐偉邦:屋頂耕種,也是可持續發展?今日廢棄之物,是明日可用資源?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生存、生活、生命生存、生活、生命 常霖法師
  • 花落誰家花落誰家 陳家偉
  • 孩子,加油啊!孩子,加油啊! 陳家偉
  • 水墨心境 時空賦能:馮永基七拾藝術展水墨心境 時空賦能:馮永基七拾藝術展 益行
  • 訪港三大問題和答案訪港三大問題和答案 張建雄
  • 馬來東鐵 影響新加坡馬來東鐵 影響新加坡 蔣匡文
  • 欠缺同理心自製公關危機欠缺同理心自製公關危機 文振球
  • 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逝世 享耆壽94歲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逝世 享耆壽94歲 本社編輯部
  • 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 楊興安
  • 全球南方隨東方崛起年代已開始全球南方隨東方崛起年代已開始 張建雄
  • 未來的技能 ‧創意未來的技能 ‧創意 何劍輝
  • 書店風景書店風景 張灼祥
  • 2元乘車優惠是另類「維穩費」2元乘車優惠是另類「維穩費」 陳景祥
  • 歐洲議會論壇談新冠病毒歐洲議會論壇談新冠病毒 彭泓基
  • 香格里拉對話與中美軍事外交香格里拉對話與中美軍事外交 盧兆興
  • 重遊杭城,西湖尋夢重遊杭城,西湖尋夢 施林海
  • 人間有知音人間有知音 沈言
  • 美國財困的外交軌跡美國財困的外交軌跡 袁彌昌
  • 基建狂魔.天地高歌基建狂魔.天地高歌 陳鳳翔
  • 陳家亮教授:花園大廈鄰里情 成就醫者父母心陳家亮教授:花園大廈鄰里情 成就醫者父母心 編輯精選

推薦作家

  • 楊興安
  • 周延
  • 莊太量
  • 益行
  • 潘銘基
  • 沈言
  • 鄭明仁
  • 陳景祥
  • 郭一鳴
  • 蘇文傑
  • 潘文慧
  • 温愛詩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