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嶺大學生,能訪問陳坤耀前校長,實在是興奮不已。在嶺南任職12年後榮休,陳坤耀教授自此一直專注於研究及學術工作,並在不少上市公司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近年更重返母校香港大學,加入港大校務委員會,並出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學院董事局主席,繼續為香港高教界出謀獻策。陳教授坦言,接受新的任命,是希望帶來突破:「如果我沒有願景,是不會去做的。我希望自己做每一件事都有個使命,在SPACE、在嶺南、在消委會,都是一樣。我做每一件事都是尋求突破,因此如一個地方沒有發揮的機會,我想我大概不會上任。」這一番話,充分表現了教授一貫強勢領導的作風。
近年陳坤耀教授已減少接受傳媒訪問,故這次獨家專訪實在是難能可貴。在個多小時的訪談中,我們邀請陳教授分享了他對當前香港經濟的見解,以及有關高等教育的意見。陳教授亦分享了他投身經濟學及教育界的個人故事。訪問共分三篇,本文為系列第一篇,分析香港經濟當前困境及前瞻出路。
灼:灼見名家記者 陳:陳坤耀教授
灼: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已大有趕過香港之勢。教授作為經濟學泰斗,可否評論一下香港經濟發展出現了甚麼問題?我們還有甚麼可以做的?
陳:香港經濟發展是否已到了一個限度?其實可以分為兩個問題去看。
一、宏觀視角: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型態的改變
在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過程中,不會有一個模式是永遠地對某個地方有利。發展經濟並不存在獨步單方,隨年月發展會出現變化。在經濟發展的歷史層面去看,最早期的發展是屬於較大型的經濟體系,我們稱為入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要靠加高關稅,限制外國對手的競爭能力,令自身得以踏上工業化的道路,將產品供應給自己國內的人,不用再依賴入口。這需要多方面的政策配合才能成事。
然而香港發展已不在這個階段,下一個階段就是靠出口導向(export orientation)。由入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轉型,給了香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二次大戰後,日本戰敗,環球經濟突然出現了一個需求空缺,令出口導向和勞工密集導向的進口產品能代替日本自己的出產。世界亦對勞工密集的製成品出現大量需求,因而造就了「四小龍」的出現(香港、台灣、新加坡及南韓)。所以很多時候,一個地方的成功,是要看歷史的契機。
香港以往的契機,就是在50年代的時候把握機會,於出口導向的模式內獲得很多好處。四小龍發展模式是一種小島型的經濟,缺乏天然資源,主要依靠廉價勞工來獲得高度競爭能力,出口一些廉價的製成品。在這種經濟模式下,最重要的不是資源,而是一個好的港口,好讓大型船隻經過。這方面而言,香港有其他鄰近地區沒有的深水港,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優厚的天然條件,令香港剛好能掌握環球經濟發展帶來的機會。當然,這亦非只是因為幸運使然,我們在政策上亦做了不少配合,而中國大陸政權轉變的歷史、韓戰爆發、禁運等因素,亦使香港成為當時中國面向世界的唯一窗口。
總括而言,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屬於四小龍發展模式。然而,今時今日的世界已轉變了,環球經濟已由過往小島型的四小龍模式,變成近十年由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及南非,BRICS)所主宰,世界經濟正慢慢地向大型經濟體系靠攏。上述幾個新興國家坐擁大量人口,內部市場龐大,而最重要的是有充裕的天然資源。香港正正是在這個宏觀的轉型中迷失了。這是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出現質變的結果,不能說是香港做錯了甚麼而造成的。
四小龍的淡出與金磚五國的崛起,本身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但以往很少有論者提起。我在這裏會重點談談其中一個方向。我認為這個大勢與科技發展有關。今日的科技已是很容易掌握,可以被大眾輕易轉移、掌握及應用,科技因而變成便宜之物。此消彼長之下,現在最昂貴的,自然就是天然資源,因為生產就是需要資源,再加上國際關係及地緣政治的因素,天然資源更成為各國爭奪之物。而又因天然資源主導了經濟發展,所以就讓大國掌握著重要的戰略位置。
其實不只香港,四小龍也在經濟發展形勢中有所迷失,這個宏觀的轉變過往較少有人提及。香港是在這個洪流中迷失了,所以也不能太過怪責自己。
二、香港自身的內部問題
現在單靠科技,已不能再繼續推動經濟大步向前。努力、勤奮及低工資等都不能再成為香港跑贏其他競爭者的要素 ──今日我們要依靠的是創意。而在競爭力方面,我們需要在兩個政策層面去下工夫,一就是房屋,二就是教育。當土地及房屋價格太高,就會影響城市的競爭力。當市民要負擔的房屋開支過高,工資也會隨之上漲。以往我們會說,糧食價格會影響工資,但現在香港境內最重要的因素是樓價。另外,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這是我認為目前政策上着墨不足的地方。
我的經濟思想與絕大部分香港經濟學家不同。他們大多以芝加哥學派為主,認為應該由市場主導;而我現在支持凱恩斯學派,認為政府可以更為着力投入於經濟規劃及發展,形成有效的政府(effective government),營造出穩定健康的經濟及投資環境。
現在我們仍是以市場主導,但政府卻不能不介入,因為我們不時會出現市場失調(market failure),而且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單靠市場誘因去解決。然而,現在香港正面臨憲制上的問題,所以我們無法有一個有效的政府,去執行長遠而有願景的經濟政策。
我們現在的憲制是「無黨專政」,沒有執政黨(以前英治時期有政府黨),即使我們有自由、有民主,但我們卻無法實現真正的政黨輪替,這樣就難以形成有效的政府,亦難以有任何長遠的政策。不同政黨之間沒有政策選項比較,亦會造成經濟體系鬆散的問題。
香港可能的出路
面對以上宏觀及自身的問題,香港可以做的,是推行現代服務業,在資訊及通訊科技(ICT)方面下工夫。現在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界線已愈見模糊,所以現代化的服務模式,正可迎合當前的趨勢。
香港經歷了去工業化的過程,現在留在香港的主要是傳統服務業。我們可以將傳統的服務業現代化,例如發展金融服務及現代物流業等等,而金融服務事實上有龐大潛力。可惜的是,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已失去不少發展的良機,現代物流業甚至已被鄰近地區趕過。前特首曾蔭權曾提出「六大產業」的構思,我認為當中一些是可行的,有一些則難於實行。但總括而言,現代的、專業化的服務行業,是香港可以走下去的道路。可惜在當前投資環境及欠缺有效政府去推動下,一些好的方向亦遇上不少阻力。現代服務業發展是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多方面配合,政府成立金融發展局是好的,但弱勢管治卻令政策處處受阻。
如此一來,面對全球經濟步向新階段的大環境,我們就未能做好轉型去迎合轉變。在亞洲四小龍中,台灣也有類近的情況,而韓國可謂做得好一點 : 在政府主導下,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韓國擺脫了以往由大企業及重工業主導的經濟模式,並在文化產業及文化出口得到了不錯的成果。
陳坤耀專訪系列 3-1
本系列文章:
陳坤耀:香港人對博雅教育仍多誤解(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