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知名人士的海泉兄也有鮮為人知的一面,就是他對基礎教育的關懐。上世紀70年代初,他在「建中義務中學」的具體教學工作體現出上述的情意。他對青少年的關心,為他日後璀璨的事業建立穩固的基礎。
那時候,香港還沒有實施9年免費強制教育,不少小學畢業生因為沒法支付高昂的學費升讀私立初中而失學。1970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社會服務團接手辦理成立於1968年的「建中義務中學」。作為一所義務中學,學生不用交學費,教職員也沒有薪金。作為關心下一代教育的海泉兄,便積極投入這項極具意義的工作。
同期的教職員,除了少數如筆者具中、小學工作經驗之外,絕大多數都是新亞書院的學生。
同學對他的印象點滴
鄭海泉老師很遷就我們的,當我們是弟妹。
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鄭海泉老師。
當時我們很注意時事,比別人提早對社會有認識,肯思考,鄭海泉等老師當我們是一班子女似的去教,很感激他們。
有一次,鄭海泉老師向我們解釋為什麼要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言,於是我們幾位同學便一起上街去派發傳單。在當時的社會,對參與政治,派傳單等行為是比較敏感的,但我們很信任老師,覺得應該去爭取,便毅然冒着大雨,往尖沙咀碼頭派傳單去。
鄭海泉、大鄭Sir還帶我們到新亞打乒乓波、羽毛球。他也教我們吹口琴……
新年時,我和數位同學到鄭海泉老師家拜年,鄭老師請我們去看電影,那是王羽、鄭佩佩主演的《獨臂刀》,這是我第一次在戲院看電影,印象十分難忘。
大鄭Sir是我們中三的班主任。有一次,他帶同我們到街邊的生果檔吃水果。我們食完,還可以再添食第二次。大小兩位鄭Sir都笑面盈盈的叫這班(蝗蟲)再吃。
記得大鄭sir教我們英文的時候,全班都合格。他給我們每人一本故事書,叫From Earth to Moon。他說他出的題目盡在這本故事書,所以全班都合格。這件事我一生都記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行山時看見一根樹枝很漂亮。一個同學斬了下來,做了一根柺杖,要送給鄭海泉老師,但做好了之後還是拿不定主意,要不要送出去,因為不知道鄭Sir喜不喜歡。老師對我們關懷照顧,我們很想報答,但又怕傷害老師的感受,那根柺杖終於沒有送出。
我來學校不是以讀書為重點,而是享受學校的群體生活,最雀躍是跟鄭海泉老師去示威。保衛釣魚台那一次,在深水埗東京街、李鄭屋一帶派傳單,又是大鄭Sir帶隊的。
同學的發展
同學有不同的發展,有從事護士、中醫師、牙醫、教授時裝設計、企業管理、電機工程;也有在不同政府部門工作,包括:消防、懲教、警務、水務、食環等;亦有同學獲得博士學位。
社會國家情懷和對建中同學的盼望
多少年來,海泉兄關心社會。認識國家。進而努力在工作中,盡量把他的所學,所專,去幫助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朋友。
與海泉兄的太太談起建中,她滿懷感慨地說:「他在香港,也幫助過很多不同的階層,都沒有在紀念冊裏面展示出來。他的家國情懷,怎樣去為國家經濟發展而努力,也沒有展示出來。」因為,這些歷史,已深深地刻在人們的心中,不需掛齒了。
多少年來,幾次接觸到這班建中同學,便強烈感受到,他們珍惜建中時期的教育,令他們懂得,只有受教育,不斷努力學習,才會有前途。
建中的教育,給了他們一個當時是極之罕有的就學機會,也使他們能自信地覺得,自己也都是受過教育的一群。
年少的他們學懂了,只有教育,才是美好人生的入場券。
建中給了他們一個啟蒙,令他們有了方向。即使微薄的基礎教育根基,也曾令他們懂得去發憤圖強,令他們得到了自學的信心,得到了自尊,自重,自愛。當然也給了他們一個互相扶持的基礎群體和平台;在過去幾十年間,他們保持着友誼,互相啟發和支持。希望他們仍能努力不懈,繼續過美好的一生。」
這也是海泉兄對建中朋友的感受和盼望!
小結
建中的老師對同學的感情很真摰,幫助他們的成長,不讓他們學壞,在人生道路上幫了一把,建中給學生們一個大家庭的感覺。
資料來源:
1. 陳麗斯、鄭振榮等,《建中回憶錄/情懷(1968–1973)》。
2. 和個別同學的交流。
有關學校的介紹,筆者只能找到附錄的一份《建中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