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德學校事件,震驚社會,想不到一個應該教學生守規矩的地方,竟然這樣不守規矩。但對教師來說,可說是見怪不怪,像興德學校校長這樣的校長,絕不罕見。總之,自教改以來,教育界的亂象,非外界所能想像,是時候給教育來個埋單計數了!
教育理想是奢侈品
教改注定失敗,因為它沒有以家長的心為心,而是以長官的心為心。要落實教改「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崇高理念,首先要改變的,是家長「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因為選什麼學校,是由家長決定,市場有什麼需求,自然就有什麼供應。否則的話,學校不受歡迎,縮班殺校之下,連教席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教育抱負!在無情的供需定律面前,高遠的教育理想就只能靠邊站。
但要改變家長的觀念,實在談何容易。譚詠麟的兒子在牛津大學碩士畢業,他開心激動之情,頓時成了娛樂版頭條。藝人都以子女讀得書為榮,明明「三年出一個狀元,但十年也出不了一個唱戲的」,像譚詠麟這樣出色的藝人,比牛津畢業生更稀缺,但他還是因為兒子學業有成而那麼興奮。重視讀書,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經過千百年廿形成的,絕不可能短時間就可以改變。「求學不是求分數」是理想,但理想就好像奢侈品,一般人很難負擔得起。當然,愛唱高調的學者、官員例外,因為他們有條件離地,有足夠的資源讓子女發展個性。
應試文化深植民族
名校生的前途,大都比非名校生好。事實就在眼前,當人人都在催谷子女往名校之路進發時,那一個家長敢怠慢!「可憐天下父母心」,給子女支付的大筆補習費、才藝訓練費,是真金白銀拿出去的,那可是父母的血汗錢呢!家長的犧牲,不就是為了讓子女有好的前途嗎!
白忙了十幾年,教改還是改變不了應試教育的本質。不要說十幾年,相信即使再多幾個十幾年,也難改變。科舉制度行了1000多年,應試教育已深植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又豈是浮誇的教改口號所能改變。
既然不可能移風易俗,不如老老實實面對現實,思考在應試教育下,怎樣做才可以對學生有實質的幫助。否則,就如羅伯特阿德里所說的:「我們一味追求不可能的事物,卻使那些可能得到的東西變成不可能。」
教育局的大人先生們,你們分得清什麼是可能,什麼是不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