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烏戰爭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烏克蘭於8月6日突然反攻,動用了約1.2萬名烏軍越過俄烏邊境,襲擊庫爾斯克(Kursk),而目前控制了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俄羅斯領土(面積與香港相若)。襲擊來得突然,俄羅斯及美國政府均表示事前毫不知情。
現時俄軍主要集結在頓涅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等烏克蘭境內,這些位於烏東的地方是俄烏戰爭的起源地。從戰事開始,俄羅斯出兵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是為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避免美國透過北約利用這些地方制約自己。俄羅斯在這兩地重軍駐守,以防烏軍反擊,正因如此,俄軍可能忽略了庫爾斯克,讓烏軍有可乘之機,被殺個措手不及。
除獲軍援 料有軍事大數據分析
表面看來,俄羅斯軍力遠超烏克蘭,是次襲擊烏軍似乎以卵擊石,但行動卻出乎大眾意料之外,俄軍在庫爾斯克節節敗退。似乎俄軍從境內外調兵遣將乏力,未能及時抵抗烏軍,導致連番失守,被烏軍佔據了70多個區內重要地點、4個軍用機場等。筆者認為烏克蘭這一役取得如此佳績,背後必然獲得高人指路,得到北約和美國在背後的大力支持。它們除了提供軍火援助之外,亦幫助烏克蘭作精密的軍事大數據分析,讓它洞悉俄軍的走勢。
有軍事專家猜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似乎殺得性起,可能會利用擄掠的機場設施,進一步空襲俄羅斯其他地市(包括莫斯科);更有推測烏軍將會入侵並接管庫爾斯克核電站,企圖影響俄羅斯的能源供應,進而衝擊俄方經濟。
不過,澤連斯基事發不久便站出來否認,解釋行動主要是為加強烏克蘭未來和談的籌碼,而並無計劃持續佔領庫爾斯克或進一步進軍俄國腹地。
烏克蘭此次戰略異常地見效。一方面烏軍的襲擊暴露出俄軍脆弱的一面,給烏方投資者(美國、北約)了解到只要獲得足夠的軍援,他們絕對有可能打敗俄軍;另一方面,勝利令烏軍士氣大增,士兵重拾鬥志,繼續與俄軍交鋒。西方傳媒大多偏幫烏克蘭,大肆宣揚烏軍此役勢不可擋,節節獲勝,更估計若然烏軍乘勢追擊,大有可能翻盤,突破僵局。
普京冷靜照常外訪 似胸有成竹
俄羅斯卻表現得非常冷靜,除了在被襲擊初期向聯合國投訴,批評歐美國家不應助紂為虐,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襲擊他國(俄)領士。不過,數天之後俄羅斯便一切回復正常,例如,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照常飛往阿塞拜疆進行外交訪問。此舉可能是心理戰,普京藉此向烏克蘭表示,俄羅斯對於收復庫爾斯克胸有成竹。
事實上,澤連斯基一意孤行,這一着背城借一風險極高。俄軍極有可能正實施請君入甕之計,將烏軍圍困在庫爾斯克,截斷它們的軍糧補給,然後便「包餃子」,一網打盡。
透過今次這招圍魏求趙,澤連斯基表示希望於11月第二次和談大會中,雙方能在公平條件之下盡快達成停火協議。然而,在另一邊廂俄羅斯公開表態指,因烏克蘭入侵俄領土,短期內難以進行和談。
筆者認為事件背後千絲萬縷,並非烏克蘭尋求和解那麽簡單,澤連斯基選擇鋌而走險背後必然事有蹊蹺。
首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大力支持軍援烏克蘭,為此更不顧國家債台高築,既然他任期快滿,澤連斯基若交不出功課,不做點成績出來,拜登不好對美國納稅人交代。
再加上,適逢11月美國總統大選,烏克蘭挫敗俄羅斯事件,可以避免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因民主黨軍援烏克蘭不力而導致選舉失分。
烏優勢若延至大選 特賀均可討好
再者,是役出師得利令澤連斯基沾沾自喜,藉此他既可滿足拜登,亦可令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對俄烏戰爭改觀。特朗普在任期間,事無大小都以美國經濟利益先行,他曾表態一旦當選,便會停止以資金援助烏克蘭。這一役讓特朗普看到烏克蘭並非完全處於下風,是有擊敗俄羅斯的可能性的。
因此,若然美國持續與北約推動這場代理人戰爭(Proxy War),一方面可以打擊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減低其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威脅;另一方面,也可強化美國與北約(歐洲)國家的關係。所以,若然烏軍優勢能持續至11月美國大選的話,澤連斯基這局通買策略,既可「順得哥情」(共和黨特朗普),亦沒有「失嫂意」(民主黨賀錦麗),兩邊都討好。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