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回到現實──既簡單又複雜的青年,既複雜又簡單的大人

回到現實──既簡單又複雜的青年,既複雜又簡單的大人

此階段我們更需要的是元認知,即是關於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以抽身出來的立場來看自己那些貌似合理的思路,想一想我為何會這樣思考。

施林海 作者: 施林海
2022-07-31
憑欄瑣記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兒童心理反修例事件對立昆德拉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自我中心認知
青少年與政治活動?
青少年與政治活動?

承接上文:〈單純的「孩子」?純真之外的複雜面向〉

3年前的社會運動,我們實在看不到多少真正的純真和承擔,卻見識了多少激進青少年「青春」背後的複雜面向,包括自我、無知、排外、從眾、虛假、污衊、謊言、演技、暴力、殘忍,以及有意無意地用上一種口頭上自我犧牲的空頭支票,來博取同情和支持,來激起仇視和義憤。

3年前的場景。
3年前的場景。
另一場景。
另一場景。

而在救世主幻想破滅,最終需要面對責任和承擔時,他們剩下的除了逃避,似乎只有沮喪和迷茫,例如目前在囚的前青年領袖岑敖暉的「被棄condom論」,字裏行間不再有戾氣和幻想,唯一的思考似乎只是「唔知自己為緊乜X困喺度」。

以上現象,應驗了心理學大師們對於兒童/青年心理之洞見,包括「自我中心化的體現」,「在無知中就把自己當做權衡世間的一切標準」,「把世界劃分為對立的兩極」,以及「要麼全有,要麼全無」(”all or nothing”)。

這也包括令人尷尬的成人思維兒童化現象。如昆德拉所說,在面對現實世界之複雜時,「成人也會無意識地希望世界變得「單純」些,能善惡分明,渴求「一套二元對立,穩定正確的價值評判體系,以減輕價值判斷和頭腦分析上的負擔。」

回顧人類歷史,無論中西,如斯現象都是別具一格,極有特色,呈現出一道只有這個東方小島才能演變出來,前無古人,亦但願後無來者的奇怪風景線。

當然,在意識形態及諸般因素的籠罩下,人們對於青少年投入政治活動,並沒有多少擔憂和警惕,更勿論制止,反而是感動和振奮,繼而送上鮮花和掌聲,人們的眼中熱淚盈眶,不能自己,如此的煽情。一切就如昆德拉所說,「人們企圖在對『兒童』的詩意建構中尋找失落的伊甸園,來安放自己的破碎靈魂,但這個『樂園』卻是是虛偽的,它天真美好裏暗藏着專制的恐怖。」

他的觀察相當敏銳,無比深刻,震撼人心。

精英大人們的觀點和作為

昆德拉將這類成人心理予以「無意識」的評價,有悲天憫人的意涵,着眼點是芸芸眾生中的主流群眾。但是那些掌握權力和話語權的精英大人們的思路則更為複雜,是偏向理性和「有意識的」。

我們且簡單回顧3年前本地某些精英大人眼睜睜的看着青年人/兒童投入政治洪流,暴力不斷升級時,所發出的聲音及立場。

教協副會長對於學生在學校裏進行政治活動和宣傳,認為是「有主見、有個人見解及關心時事」;資深法律界人士公開聲稱與「優秀的」年輕人共同被捕而感到「驕傲」;目前置身事外,依然日進斗金的法律精英,流芳百世的話語就是「有時候暴力也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在議事廳内,高大的正義議員強調並無證據證明有人煽動年輕人犯法,警務處長的回應是政治人物不會讓自己身陷危險,而是採取迂迴方式進行煽動……

暴力論。
暴力論。
支持暴力論。
支持暴力論。

而在2021年的訪問中,童裝店Chickeeduck老闆周小龍聲稱,「我哋大人仲唔去Set一個榜樣,咁啲細路仲點會繼續有勇氣喺呢個城市生活?」訪問下有人留言,「到底你想去set一個什麼榜樣呢?」他並無回應。

順帶一提,自2013年開始,有關青年人是否適合參與政治活動引起討論。在一個訪問中,當時才17歲的黃之鋒力主青年人和兒童均具有參政權利,戴耀廷則表明對18歲以下人士參與「佔中行動」很有保留,更說若年輕人堅持參與,會先約見其家長了解云云。過程中即使不斷受到黃之鋒的揶揄,嘲其不理解年輕人,戴在欣賞這位「孩子」之餘,亦堅持自己的立場。

而在另一訪問中,他亦聲稱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子女參與示威遊行。事實上,我們也真的看不到哪位政治人物的子女有份參與如此有意義的政治運動。在這方面,作為父母的本地政治人物直接了當,不用迂迴。

這是2019年之前的事了。2019年社會運動如此狂熱,但戴教授在全情投入、孤注一擲之際,也相當清醒,沒有轉軚,並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他的子女依然沒有參與這個如此有意義的政治運動。

這就是現實社會中的精英大人,折射出種種眾生本相和人性本質。

大人們的事後解釋

當然,基於種種原因,大人們還是需要解釋/辯解的,那麽就開始了事後孔明式的推卸和割席。例如前大學高級講師蔡子強先生數個月前公開批評青年人在社會運動中「太過心雄」,不懂得知所進退、因時制宜,卻將運動推向極端,覆水難收,不過短短一年多,就將本地民主派30多年所得一鋪過輸得乾乾淨淨。

移居外國的政治網紅也公開與這些年輕人割席,聲稱「從未支持青年暴力行為,自己從未參加3年前的社會運動」、「從來都是局外人」、「建議年輕人去好好反思為什麼社會運動會如此收場」云云。

當然,大量的憤青在他們的節目下留言反駁,稱政治網紅是「以精英心態自居」、「涼薄」、「過橋抽板」、「何不食肉糜」,以及「你地係魯迅筆下的『聰明人』,行動者就係『傻子』」……

當然,更多的大人採取了沉默和忘記,因為大家都要向前走,都要揾食,都要顧掂自己,都要正常過生活,有的甚至正在絞盡腦汁,希望重返政治體系,撈取政治本錢。

到了這個關頭,人人都搖身一變,回復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之真身。

以上都是本地某類成年人的價值取向和實際作為,某程度上也清楚回應了周小龍先生並沒與說清楚的那句「為了年輕人,我哋大人也需要去set一個榜樣」口號。

在如此風土怪象中,香港警方卻傳來了建設性消息。警務處長蕭澤頤在訪問中透露,不少被捕的年輕人在冷靜下來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願意承擔法律後果。他認為社會應給予年輕人機會。而警隊於2020年初成立了社群參與工作小組,至今已會見超過520人,希望以跨界別、多專業模式幫助年輕人。

無比重要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

在一篇分析香港前路的精彩文章中,作者認為許多本地問題之癥結並非源自制度,而是來自認知不足/錯誤。該文用上「認知」二字,令我眼睛一亮,甚有啟發。

認知(cognition)是指「透過思想、經驗和感官獲得知識的過程」,可以不斷累積,但如果方向錯誤,就會導致積非成是,也自以為是。如此狀態頗有佛學中「所知障」的意味,即本來具有的知識/觀念,卻成為我們了解真相/真理的阻礙。

所知障。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元認知」(Meta-cognition),即是「關於認知的認知」、「關於思考的思考」,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以一種抽身旁觀的立場來看自己那些貌似合理的思路,想一想「我為何會這樣思考」。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需要真實面對自己,反思固有觀念,但也只有如此,才能洗滌自我,令自己的思想更精確,更成熟,改良自我,成為一個更好一點的人。

這也是人類之所以進步的重要歷程。

3年前青少年參與政治運動事件,是一個絕佳的窗口,讓親身經歷的我們在冷靜下來後,反思自己的諸般認知,將那些看似天經地義的觀念和預設,予以反芻和梳理,如此才能重新認識我們的青年、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也包括最重要的那個人──我們自己。

我也正是很有意識地向這個方向一步步地前進,過程並不容易,但内心卻是相當踏實。

元認知(Meta-cognition) 。

青年心理 3-3

延伸閱讀:〈人之初,性本善?──從心理學看本地的「孩子」心理〉(青年心理 3-1)

更多精采文章

  • 單純的「孩子」?純真之外的複雜面向單純的「孩子」?純真之外的複雜面向
  • 「麥當勞父子生日會」事件的重要啟示「麥當勞父子生日會」事件的重要啟示
  • 一位基督徒的問題一位基督徒的問題
  • 校園復常校園復常
  • 夾在某時代的年輕人夾在某時代的年輕人

  • 教育
  • 香港敬師日的沉重
  •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施林海

香港註冊中醫師,從事中醫藥行業,師從歐陽衛權教授和李賽美教授,近年參與李賽美教授主編之《名師經方講錄》系列叢書,擔任副主編。平素醉心攝影、盆景、奇石及舊物收藏,篤信文化和藝術能夠豐富人生。 聯繫電郵:[email protected]
View all posts
標籤: 兒童心理反修例事件對立昆德拉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自我中心認知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他感到非常幸運,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已得到多位經濟學大師的青睞和指導。(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李白一出場,便是一個少年游俠的模樣。(《長安三萬里》預告截圖)
灼見文化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1
何教授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亦曾任建築學院院長,培育了不少建築專才。(照片由何培斌教授提供)
字旅相逢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 馮珍今
2023-09-21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有「後來者優勢」,不會陷入《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困境。(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演講錄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 李偉民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談帶着魅力的女性談帶着魅力的女性 楊興安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 張建雄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尋找快樂尋找快樂 譚寶碩
  • 誰助華為衝雲霄 5G勝負見分曉誰助華為衝雲霄 5G勝負見分曉 陳鳳翔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