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狀病毒肺炎疫苗年初面世時,各地視為及時雨,相繼批准緊急使用,成為抗疫轉捩點,令生活重回正軌,經濟復原可期。
眾所周知,瘟疫改變日常作息。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推出「全球復原指數」(Global Normalcy Index),統計各地境內消費及作息轉變。截至6月24日,全球平均是66,距離完全康復(100)尚遠。
香港復甦 傲視全球
香港是96,高居榜首,並非完全出人意表,歸功市民自律自覺、控疫見成效。不過,香港屬開放型外向經濟,受外圍盛衰影響大,環球復原之路反覆,慎防衝擊。
「復原指數」有八大活動指標(圖1),可歸納為三大經濟組。第一組是運輸出行:集體運輸(公共交通)、個體運輸(路面交通)、旅遊探親(內陸航班)。第二組是文娛康樂:個人活動(離家外出)、群眾活動(影院票房、場館觀眾)。第三組是商業零售:消費(商店人流)、生產(上班辦公)。
指數統計50大經濟體,涵蓋全球產出總值90%及人口76%。瘟疫前(2019)之基數設定為100,統計每週更新。方法是搜集各地數據,比對基礎值,再綜合變動得出地方指標之平均值。各地方指數是八大指標之平均值,全球指標及全球指數是人口加權之平均值。
去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新瘟疫肆虐之際,中國已採取禁足令等非常措施,全球指數下跌至80。各地防範未然,相繼採取嚴厲措施,遏止瘟疫蔓延,各指標急挫。全球指數在4月份跌低至35,是正常之1/3。其後逐漸回穩,至今年6月底倍增至66,即是恢復至正常之2/3。不過,全球指數及指標平均值背後,統計參差頗大,顯示或有質變,個別經濟活動及經濟體,未必回復舊觀。
八大指標之中,有三項自去年3月已受抗疫政策管制,活動幾乎停頓(指數接近零),計有:影院票房(文娛康樂組)、場館觀眾(文娛康樂組)、內陸航班(運輸出行組)等,復原之路漫長。以今年6月底計,較正常下跌約70%至85%不等:影院票房指數是23、場館觀眾指數是17、內陸航班指數是29。
近月影院局部解禁,不過影片早已直接發行,另開闢途徑上畫,可在串流網站繳費下載收看。今年2月份,中國春節假出現小陽春,七天票房合計跳升36倍,推高全球指標至瘟疫前水平。其後回落,指數徘徊20至40間,揭示日後或許難復舊觀。
體育賽事及內陸航班情況陸續有改進。社交距離規定之下,場館入場觀眾上限是正常之20%。旅遊管制之下,航班需求是正常時期之30%。至於個別經濟體,美國疫苗接種率日益提高,有足夠條件放寬管制,復原較快。航機班次及棒球賽觀眾,可恢復至正常之70%及90%。
涉及個人行為之指標,大致復原,顯示民眾盡力適應各種限制,爭取最大之空間。禁足令及隔離令,有賴客觀條件配合,始能有效執行,惟難免陽奉陰違。去年4月瘟疫蔓延,全球過半人口須遵守此等限制,離家外出時間卻較正常下跌15%(指數85)。今年6月底約有14%人口仍須遵守,指數也微跌至95,即較正常少5%。商店人流漸次恢復正常之91%,上班辦公也恢復至正常之80%。不過,家居工作已是新常態,指數難回復至瘟疫前狀況。
消費生產 步入康莊
按照組別分析,第一組運輸及出行指數是60,海陸運輸(公共交通指數80及路面交通指數72)大致恢復正常,航空運輸(內陸航班指數29)飽受限制影響。第二組文娛康樂指數是45,個人活動(離家外出指數95)接近正常,群眾活動(影院票房指數23及場館觀眾指數17)受制於防疫措施。第三組商貿零售指數是85,消費及生產(商店人流指數91及上班辦公指數80)大致恢復,步入康莊大道。
地方指數受到兩大因素影響:政府抗疫措施及民眾行為表現,參差屬必然。譬如去年4月秘魯指數是16,政府嚴厲抗疫,民眾家居避疫,經濟活動較正常下跌84%。 經歷14個月,汲取教訓,調節制措施,因時制宜;今年6月指數回升至56,即是正常之一半。反觀越南,初期抗疫成續斐然,今年5月指數仍是97;可是百密一疏,最新變種毒株(Delta)肆虐時失守,非常措施抗衡,6月指數急跌至51。
病毒肆虐之處,距離正常最遠,不難理解。經濟體統計顯示,新冠狀病毒肺炎之死亡個案增減,影響復原指數升跌。假若一切不變,死亡個案轉化為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上月每增加1點,是月復原指數下跌4點。同樣道理,禁足令鬆指數緊轉化為標準差,上月每增加1點,是月復原指數下跌5點。
今年6月(最新)之全球指數是66,即是瘟疫打亂經濟,迄今復原約三分之二。西方經濟體之現狀,大多環繞此平均值:美國是73、歐盟是71、澳洲是70、英國是60不等。其他經濟體頗參差:香港(指數96)及紐西蘭(指數88)居榜首,即接近正常,中國也是73,新加坡是55、印度是46,馬來西亞是27(圖2)。值得留意者是馬來西亞,情況有如越南翻版,4月指數原是55。
此外香港及新加坡屬城邦型經濟體,指數不計算內陸航班(運輸出行組)指標。香港措施遠較寬鬆,復原指數自然遠高,不過新加坡疫苗接種率高出一倍(圖3),趕上不難。
疫苗普及免疫擴大,按理可放寬甚至撤銷抗疫措施,加速復原,指數上升。以色列絕大部分成年人已接種兩劑疫苗,作息大致恢復正常(指數80),是實證。舉一反三,有足夠民眾有足夠保障,感染率及死亡率大減,始能全面發揮免疫功效,復原經濟。
疫苗接種參差 難以全面放寬
全球必須面對現實,經濟回復正常狀態,不可能一蹴即就。迄今12歲以上人口中不過三分一已接種疫苗,不少地方仍戰戰兢兢,措施寧緊毋寬。澳洲、孟加拉、泰國等地甚至實施新管制;智利12歲以上人口有77%已接種疫苗,首都利馬5月仍實施禁足令。故此,疫苗接種率參差,不能全面解釋措施寬緊有別。
附圖3對比疫苗接種率及復原指數關係,抽出12個經濟體為代表。疫苗須先後接種兩劑,始有足夠免疫力,故接種率以每百人口接種劑量統計,資料來自《全球統計大全》(Our World in Data)。理論上全民接種率(每人兩劑計)是200%,若以適齡者(15歲至80歲)統計,應調整為160上下,視乎人口結構而定。
按理疫苗接種提高免疫力,復原指數應該同步。全球指數之走勢大致吻合,惟個別經濟體,背景不同,政策有別,關係也參差。中國、澳洲、日本等(黑色),統計學分析之關係(correlation)並不顯著。其實中國早在疫苗面世前,已放寬措施。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紅色),統計學分析之關係是反向同步。其中印度推出疫苗之際遇上變種毒株,而新加坡是防範未然。其餘經濟體(藍色),統計學分析之關係是正向同步。
其實,復原步伐也受非瘟疫因素影響,即使經濟水平相約,個人自由風氣盛(如歐美)較風氣保守(如日韓)者,劫後經濟及社會轉變較大。況且家居工作替代上班,上網串流替代上影院等,發達經濟較新興經濟普及是現實,難回復舊觀。此外官民互信也舉足輕重,中國抗疫防疫之成就是佐證。反觀香港,市民經一疫長一智,自律自覺,守望相助,始是關鍵。
新一期(2021年7月8日)《經濟學人》(非亞洲版)封面主題,是世界經濟復原之隱憂(The Fault Line in World Economy),計有:(1)已全民接種疫苗與未全民接種者有別,前者始能克復服新冠狀病毒肺炎;(2)供求脫節,尤其供應鏈有樽頸及失衡;(3)刺激措施退場,發達經濟注資達10萬億美元人市場,遲早須回籠。
香港是外向型自由市場經濟,必須面向全球,外圍影響向來直接而深遠,難以獨善其身,亦無從閉關自守;應對之道,莫過於借鏡新加坡,及早全民接種疫苗治本,始為上策。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