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地產有一筆20億元的人民幣債券,本在8月2日已經到期,集團無法依時支付,只好利用30日的寬限期去盡最後的努力籌措資金。現寬限期完結在即,白武士卻未見出現。看來債務違約已難以避免。
國企爆雷已無可避免
遠洋地產雖有國企背景,但法律上是一間獨立公司,國家並沒有責任為這類經營失當的公司埋單。銀行方面,亦不會因為一間公司有國企背景,而一定會提供更多的新貸款,以助其還舊債。在這種情況下,遠洋爆雷看來已無可避免。
有人因而提出疑問,內地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違約潮會否蔓延到國企範疇?以今天的國策推測,國企爆雷亦應陸續會來。
恆大爆雷的時候,有官員認為這只是個別房企的管理失當問題。現實卻是問題並非只出現在個別公司,而是整個行業的運作模式都出現了問題。
在同一個市場環境下,當行內的主要成員都利用高槓桿、高借貸作高流轉的生意時,其他不想跟着一起去冒風險的公司就會被邊緣化,並被逐一擠出市場。因此,能生存下來的公司,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都會在營運模式上變得很接近。國企與民企的最大差別是︰國企到底還是比民企更容易從銀行系統籌措到資金,所以爆雷的時間得以延後一點罷了。
市場對國企的可靠性有所懷疑
若果以三條紅線的標準去要求國企,其實很多國企一樣未能合規。尤其是大量民企爆雷後,他們為了迅速籌集資金應急,不得不減價賣樓,或把原先打算長期投資的收租物業也出售套現,令市場上供過於求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政府雖有措施限制開發商惡性減價,但這些維護市場秩序的措施,只能在名義上維護樓價不跌,卻令開發商套現愈加困難。
現實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雖在防疫政策修訂後,出現過一場小陽春,但很快又氣溫驟降。今年自4月份之後,無論是交投量還是成交價都在下降。在這種大環境下,不論民企還是國企,資金回籠的速度都大遜預期,違約風險自然日益增加。繼遠洋地產之後,上海市屬下的綠地控股公司亦有一筆4.32億美元的債務有機會違約。市場因而對國企的可靠性也懷疑起來。
現時,市場對違約的關注只局限於,企業能否償還他們在金融市場發行債券的本金和利息。其實,內地的房企(包括國企)早已在很多其他商業運作的範疇違約。由於資金緊絀,他們的建築進度緩慢,沒法依時交樓,拖欠建築商、材料商與地產代理商的費用長期沒法支付。這些難道不算違約?
真不明白,為何社會只關注債務違約,卻不大關注其他性質的商業違約。前者是投資者貪高息才自招損失的,後者卻是在正常商業活動中,付出了金錢、商品與勞力後被爽約的。從道德層面而言,房企對後者的責任應該更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