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10日,香港當時最新的大學、科技大學落成開幕,700多個學生準時報到,全港哄動。其實幕後的故事永遠比幕前的更精采,此前約兩年時間,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風塵僕僕,穿梭於美國及亞太地區眾多高等學府之間,向圈內多位成就不凡的華人科學家叩門交心,邀請他們加盟彼時草創未就的科大。當日本社社長文灼非適值在美交流數月,得以親歷其境。
時任南加州大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及學系主任的張信剛教授,便是其中一位被獵頭的華人科學家,在美數次與吳家瑋深度交流後,被對方的家國情懷打動,決定於1990年回港出任科大工程學院創院院長。
根在香港
葉玉如當時在一家研究神經再生的年輕公司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再生元製藥)任職高級科學家,在商界前後浸淫了7年時間,發表過不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神經生物學的圈子裏,算是嶄露頭角。不過,葉玉如仍謙稱自己當時只是無名小輩,不在越洋禮聘之列,只是有天偶爾在宴席間聽一位前輩透露,香港將會興建第一所研究型大學,需要吸納許多科研人才,說者無意,聽者怦然心動,一心想守護人類健康的葉玉如,由是燃起渴望,想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在此做出貢獻。
由於丈夫也在港覓得工作機會,葉玉如便放棄了在美國的高薪厚職,和優厚的研究條件,於1993年舉家回流。因為她取得哈佛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博士學位後,未曾執過教鞭,所以回港應聘為科大生物系講師,由低做起,汲取教學經驗。當年香港的科研環境相對落後,氛圍不足,科研政策及資助跟不上,葉玉如相當於是由一個資源豐富的頂級實驗室,跌落凡塵一個空蕩蕩的,甚麼資源都付闕如的初級實驗室內,環境變化有雲泥之別,慶幸她心態端正,站得高,看得遠,只為人類未來幸福籌謀,不為眼前桎梏蒙蔽耳目。
生命很奇妙,當葉玉如回港奮鬥,開展迥然不同的人生下半場時,向她傳遞消息的科學界前輩,選擇留守彼邦,兩人的生命軌跡就像大腦突觸(Synapse)般,由此改變了連結方向。葉玉如返港後在分子神經生物學領域繼續奮進,在吳家瑋校長任內(1991─2001年)共事了8年,見證了科大的初創階段,自古艱難奮進的戰友情誼最為深厚,兩人至今仍有私下互動,老友鬼鬼,十分難得。
心繫家國,不懼科研路漫漫
科學研究路漫漫,葉玉如一頭紮進她醉心的腦神經科學研究,一眨眼三十載過去矣,葉玉如兩位得意門生、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葉翠芬博士和科大生命科學部研究教授傅潔瑜教授,一直陪伴着她,由學生做到同事。由最初的科大生物技術研究所,到2020年創立了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可與來自英國、美國的頂尖學者及國際研究團隊攜手合作,身為科大晨興生命科學教授、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葉玉如此際回望,已然心滿意足:「現在的科研條件真的好好好好,這30年來,科大可說是陪著我一起成長。」
《莊子‧知北游》說:「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一個空想家,在3磅的宇宙(即1.4公斤重的大腦)內,30年可以晃眼虛度,但一個實踐家,卻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依然不斷發光發熱,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成就許多有益有建設性的事情。
葉玉如及團隊主攻神經生物學領域及大腦功能的複雜機制,他們在這個只得3磅重,但卻擁有86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擁有約1000個突觸聯繫的浩瀚宇宙之內,由零到一,找到了阿爾茨海默症(簡稱AD,俗稱「腦退化症」)其中一個病源,關鍵性血液蛋白新靶點「sST2」,實現了所有醫學家的終極夢想:希望幫助2050年預料接近1.2億的AD人群獲得早期對症下藥,改善那種種讓家人心疼的症狀,這也是她30年來最開心的事情。30年前的歸國夢,逐步得以實現。
憑信念,為世界創造幸福明天
今年10月才滿32歲的科大,像所有發育期的青少年一樣,拚命成長,目前在2023年度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年輕大學排名》世界600強+年輕大學中,排名第2位,另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亞洲頂尖500+所大學中,排名第3位;在《QS全球50強年輕大學排名》中,連續7年(2015-2021)排名第2位。
港科大(廣州)7月剛公布收生喜訊,葉玉如表示:「因為科大的品牌效應,廣州方面首年招收本科生即錄得非常優秀的生源。」據了解,港科大(廣州)共錄取140名來自內地四省、港澳台及國際的高分學生,報考直博班、有志投身科技創新事業的高分考生中,最高分者更超過特控綫164分之多。
葉玉如在科大的陪伴下也不斷成長。當年的生物系講師,今日已成長為元老級學者及校長,她在分子神經科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不斷改寫退行性神經性疾病患者的末日結局,研究成果獲得學術界廣泛認同,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當選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同年獲授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以首位香港人的身份奪得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2011年度獲頒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勛章,201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獲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2016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些年,她在頂尖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了330篇論文和綜述,文獻被引用超過45,000次,擁有70項國際科技發明專利權,香港人實在與有榮焉。
女校長的意義:成就多元化與創新
由女科學家到女校長,葉玉如一直都是科學界與教育界中「以少領多」的存在,身為科大及八大資助院校首位女校長,她認為「女校長」只是多元化與創新環境的其中一個表現,同時契合了科大「多元化」與「包容」的核心價值,她衷心希望日後能有更多女校長尤其是女科學家的誕生,也希望科大能起到示範作用,因為無論是「多元化」、「包容」還是「創新精神」,都有利於科學發展進程。
2016年,葉玉如出任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後,繼承科大提倡的家庭友善政策,致力鼓勵及支持女教授在產後專心工作,包括:減輕教務職責、延後績評考核時間等。其實,對職間女性友善向來是科大傳統,因為有女教授發起要在科大清水灣校園區內有一家幼稚園,由是在1998年引入「小蜜蜂幼稚園」,讓幼齡子女可在同一個園區上學,方便照顧。科大雖已盡力改善女性友善政策,為媽媽們解除後顧之憂,可是香港客觀條件仍屬有限,未必及得上美國大學有日間幼兒全託服務、幼稚園等條件完備。
科大善待女性員工,女性本科生乃至博士生的比例亦不低,但女性就業人口明顯下降,顯見要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仍是女性的頭痛問題。葉玉如以身作則,吸納了不少女性進自己的研究團隊。
環顧全球,有許多出色的女性科學家,葉玉如相信,每個女性都可以向世界起到示範作用。她曾向媒體透露,自己的科學典範是意大利女科學家、198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Rita Levi-Montalcini,Rita窮盡一生精力去研究神經生長因子,解開了人類神經病變與癌症治療的部分秘密,直到103歲高齡逝世前,都不曾放下過手頭工作。
葉玉如繼承了她的堅毅,回流30年來全情拚搏,憑信念為世界創造幸福明天,但身為兩孩之母,葉玉如也犧牲了不少陪伴孩子成長的珍貴時刻,只是她更願意相信,所有付出都有回報,當我們的社會有更多女科學家、女教育家、女企業家出現,將可啟發並吸引更多出色女性投身研究或創業,為人類作出貢獻。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專訪 3-1
延伸閱讀:
〈現在是香港科研環境30年來最好時刻──專訪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 3-2〉
〈唯有擁抱變革 方能引領創新──專訪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