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知道自己適不適合讀醫?」
「為什麼當初你會選擇醫學系?」
「要如何準備才能考上醫學院?」
我曾經受到師弟師妹、姨媽姑姐,甚至街坊鄰里追問以上的問題,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一遍又一遍。這裏我分享一下自己當年的入學經歷,再加插一些近年的收生資訊,希望讓有志讀醫的學子們在大學選科前能對醫學院有多一點了解。
入學途徑
已成為歷史遺物的香港中學會考(HKCEE),對如今的高中生來說可能比較陌生。身為末代會考生的我,當時是透過拔尖計劃(Early Admission Scheme)考進港大醫學院的。根據現時的學制,入學途徑主要分為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oint University Programmes Admissions System,簡稱JUPAS或聯招)與非大學聯合招生辦法(non-JUPAS)這兩種。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或文憑試)的學生可透過JUPAS來獲取學位;以non-JUPAS途徑報考的,多數是從外地或國際學校畢業的高中生、持有某個學士學位的大學畢業生等等。
另外,港大醫學院亦新設了一個入學途徑,讓正在修讀其他學系的學生,或已持有學位的在職人士,有第二次機會報讀醫科課程,這項計劃稱為「毅行醫路」。過往有不少專業人士願意放棄高薪厚職,重拾兒時夢想投入杏林界呢!
現時香港只有兩所大學設有醫學院,分別是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要成為醫生,就必須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香港大學的學位名稱是MBBS,香港中文大學的卻是MBChB,其實兩者都源於拉丁文Medicinae Baccalaureus et Baccalaureus Chirurgiae,只是簡稱不同而已。
近年,兩大醫學院的收生名額不斷遞升,由我當年入學(2011年)的320人增至過往幾屆(2012至2015年)的420人,自2016年起每年更會招收合共470名醫學生。
兩大醫學院收生門檻高
要入讀香港大學的MBBS(JS6456),學生要在文憑試四科主科(英文、中文、數學及通識科)至少取得4、3、2、2級的成績,另外要有兩科選修科具3級或以上,當中之一必須為化學或組合科學(化學)。以上是「四加二」──四個核心科加兩個選修科的計分方法。2016年港大的錄取分數平均為38分,最低也要達至36分的成績才有機會入讀。但自2017年起,收生分數不再以「四加二」為計分方法,而轉以「最佳六科成績」計算。即是說在文憑試的語文科或通識科不幸失手,考生亦能靠選修科的優秀成績來爭取學位。
至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MBChB(JS4501)是舊有的傳統醫學課程,另設有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lobal Physician-Leadership Stream,簡稱MBChB-GPS,JS4502),兩者的入學基礎門檻都要求報讀者必須修讀生物或化學科,英文科要取得4級或以上的成績。按近年的收生數據顯示,文憑試考生須考獲最佳七科合共41分才能獲得MBChB的面試機會,而MBChB-GPS更專門招攬精英中的精英,報讀者至少要考獲最佳七科合共46分的佳績,而其中四科必須為5**等級!
在從前會考高考年代,只需說一句「會考八優」或「A Level 3A」,就能概括地說明醫學院的收生準則。現今的計分方式真的讓人眼花繚亂,我以上所引的數字亦會像海鮮價般隨着市場有升有跌,所以一眾學子還是要緊貼每年的最新資訊來作參考啊!
無論是哪一種計分方式,醫學院的入學門檻一直都有一定的高度。假如學生缺乏良好的語文及科學基礎,日後又如何應付無窮無盡的專業詞彙和考試呢?
選科考慮
想當年會考放榜,我收到始料不及的好成績,心情固然興奮。冷靜下來後,我才驟覺自己要提早一年作出大學選科、職業路向的抉擇。身為一個18歲的女生,我對將來當然有不同的想像。我熱愛音樂與文字,但把興趣當成正職帶來的會是幸福還是壓力呢?在香港社會從事藝術領域的工作,又能否輕易賺到一份能養活自己和家人的收入呢?或許是我不夠勇氣去追夢,畢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選擇,而當時的我寧願將嗜好留在餘暇裏享受,選科擇業的事就用排除法來篩選。
雖然我在高中時修讀的全是理科科目,但自己對精算、科學或工程系真的一點興趣也沒有;環球商業、工商管理等學科也不在我的考慮之列,因為我深知自己不是做商界女強人的料!媽媽也曾問我要不要修讀法律系,她可能看了太多電視劇,竟然幻想我能成為大狀,我說我的口才不夠好。
那麼醫科呢?我不怕血,不怕解剖,生物學是我最喜愛的理科科目,曾經是童軍與紅十字會隊員的我對急救也不陌生,我對醫科沒有半點抗拒,而且當時的成績亦符合收生要求,那就不妨一試吧!我當時只是想窺探一下這個神秘的學科,心想要是自己讀不來,待明年轉系也不是難事,想不到我如此誤打誤撞,竟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後來我繼續修讀,就更認定自己沒有選錯科──在這幾年的醫學訓練中,我體會到醫學並不是冷冰冰的科學,而是一門充滿人文內涵的藝術呢!
你或會問,高材生必定適合讀醫或行醫嗎?我覺得成績好固然是先決因素,畢竟這是關乎性命的學科。我相信先要有醫術,才能談醫德。但同時,適合行醫與否也視乎個人的性格與能力。
首先,醫生這個職業並不是one-man-band便能成事的。就算擁有頂尖知識與豐富經驗,你還是要與醫療團隊緊密合作,所以善於溝通、懂得待人接物這些要素極為重要。
第二,身為醫者,一顆同理心是必要的。病人和家屬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並不是一個個病例。對於他們所要面對的情緒和感受,應以同理心設身處地多作了解。
第三,細菌和病毒會不斷變種,隨時會出現前所未見的奇難雜症。面對未知的眾多因素,醫生要具備強大的抗壓能力與批判性思維,一個快而準的診斷足以拯救一條生命。
以上這些都是醫生要具備的重要條件,面試的時候考官就是想在你身上找到這些特質。
面試準備
當你有合乎門檻的成績,並已決意選讀醫科後,你還有一關要闖──面試。自我介紹、選科原因當然是面試的必答題。想要在眾多考生中突圍而出,就要認真想清楚自己為什麼想讀醫、有什麼優缺點等等,不要只背誦那些「從小就立志救人」的沉悶答案或胡謅自己兒時患病受醫護感動的經歷,更不要說是母親想你報考,那就跟「上帝叫我參選」一樣無稽嘛!
分享我當年到兩大醫學院面試的經歷吧。中大的入學面試是以二對一的形式進行,主要問及與履歷表、選科排序相關的問題,亦有考問我對醫療議題的認識,還要求我即場示範如何勸導一個病人戒煙。港大的面試則是一場雙語的小組討論,其中一道題目是”The Pros and Cons of Facebook”,跟醫科完全扯不上半點關係。
自2017年,港大醫學院改變了面試模式,增設迷你多站式面試(Multi Mini Interview,簡稱MMI)。考生要在四大關卡中回應考官的提問,八分鐘的對答內容分別圍繞倫理道德、溝通技巧、時事常識與批判性思考。我建議考生要多看不同的新聞報導與時事分析,《鏗鏘集》、《新聞透視》都是值得多留意的節目。近年的熱門考題包括器官捐贈、大體老師、醫療事故、醫委會改革及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等,這些都是一個準醫科生不得不多作了解的議題。以上的經驗分享希望能給有志讀醫的你一些想法。其實每一個學科背後都有其好壞之處,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預先到升學資訊日打探清楚,看看自己會否被嚇退才再作決定!
新書簡介
書名:《偽文少女醫科札記》
作者:胡希晴
出版社: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