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操中的平衡木,是一項看似單純、其實極為殘暴的運動。
在一根長5公尺、寬只有10公分(手掌的寬度)的木頭上,選手必須來回地伸展手和腿,有時只用單手和單腳。然後跳躍、轉圈、前翻、後翻,始終保持優雅的體態和表情。最後連翻幾個圈,落到地面。
四種人生面貌
人生,不也是這樣?
平衡木的分數,分「難度」和「執行」。「難度」由選手自己決定。難度愈高,分數愈高,但「執行」愈可能出錯。選手必須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人生,不也是這樣?
專注是一切!教練訓練選手時,會走到平衡木旁,對選手咆哮,甚至拿東西丟她。選手必須無視於這些噪音和干擾,專心完成自己的表演。
人生,不也是這樣?
平衡木上只有你一個人。雖然是比賽,對手並不在眼前。別人成功或失敗,實質上對你並沒有影響。真正的對手,是自己的身、心。真正能打敗自己的,只有自己。
人生,不也是這樣?
美國選手Simone Biles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體操選手。曾拿下美國和世界體操賽的19面金牌、2016年奧運的4面金牌。
24歲的她,是今年美國奧運代表隊最閃亮的巨星,也是蟬聯體操冠軍的熱門人選。卻在一開始的跳馬項目中失常。然後,她宣布因為「心理健康」因素退賽。她說:「我選擇退出比賽,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要因為逞強而受傷……我得放下蟬聯金牌的驕傲……退到後座,照顧我的心理狀態。」
尋找人生的平衡
這個決定,引發了震驚、惋惜和批評。網絡上很多人說:你看,現在的年輕人抗壓性就是低,為失敗找藉口……
她無視於這些「噪音」和「干擾」。在平衡木「下」,尋找自己的「平衡」。
她退「賽」,但沒有退「出」。整個奧運,她坐在觀眾席,大聲為隊友加油,貼出隊友奪牌的照片,甚至擁抱對手俄羅斯隊奪金的選手。
不在觀眾席時,她每天看兩次心理醫師。
然後在奧運結束前、退出5場比賽後、批評者唱衰她「玩完了」後、心理醫師評估她可以出賽後,她決定再度上場。
回到那根單純又殘暴的平衡木。
1分半的表演後,她平順落地,再度露出過去奪金的燦爛笑容。
只不過這次她只拿到銅牌,因為她選擇不做過去能做到的高難度動作。
習慣於當冠軍的她,面對可能是最後一次參加奧運的機會,選擇留下這樣的身影。
事後她說:「我沒有期待能拿牌。這一次,我是為了自己而出賽。」
你覺得她贏了?還是輸了?
我們是為誰出賽?
我們大部分的人不能參加奧運,卻都在一個「人生的奧運賽」。這場「賽事」,同樣單純而殘暴。
我們掙扎着,在「平衡木」上,跳躍、轉圈、前翻、後翻,試着保持優雅的體態和表情。
我們是為誰出賽?
對手是誰?
怎樣才算贏?
怎樣算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