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認為民主制度適合於股票市場,老友的分析可能忘記了一件事,就是投票權,現在希望股市上升的人並沒有買股票,或者買得不多,他們只是持有股票,代表他們放棄投票權。

業主攞層樓問財務公司借錢,最後債仔沒錢還,物業就會變成銀主盤。銀主盤增加,細價樓亦開始爆煲。

普京知道在烏克蘭的戰線太長,如果不放棄一些無險可守土地,他日烏克蘭大反攻,俄軍可能因為兵力不足而失去重要土地或城市。不過,普京還多做了一重工作。

作者認為香港醫生假如亂發「免針紙」,出了事醫生就要承受全部責任。

估計中國人是不敢放大量資金在新加坡,就算香港人可以去新加坡工作,新加坡政府都是得物無所用,那些去了新加坡工作人很快就會被踢走,咁危險的事,唔會有太多香港人願意去新加坡工作。

朋友問怎樣才算是一位有錢佬,話就算世界首富馬斯克都唔係,馬斯克彈弓手,話買曼聯最後又唔買。老友可能不明白,馬斯克的確是有錢佬。

作者指加息是銀行吐氣揚眉日子,除了收入增加之外,銀行亦得回不少尊嚴,否則,被那些借錢買樓的人周圍格價。

不少學生隨父母移民去了英國,令到那些名校可以從其他學校發掘出一些優質學生,來填補移民去了英國的學生。我大膽講一句,插班生大多數比移民去了英國的學生優異,這就是狀元數目大升的原因。

老實說,今次空巴事件之後,美國與歐洲班大佬以後心中都會有條刺,就算大家共同發表一些攻擊中國的文章,都只是口和心不和。

現在買樓要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去買,唔好要求買入之後樓價會大升,首先是買入的新樓樓價能夠保持平穩,因為買樓是要睇長線。

事實上,加息壓通脹只是偽命題,加息是另有任務,就是「薅羊毛」。聯儲局加息,美匯上升,美債下跌,美國就可以以折數收回以往發出的低息國債,無端端賺了一大筆。

近日虛幣跌到阿媽都唔認得,但投資的事,就好似《紅樓夢》裏面所說,「假作真時真亦假」。日圓是真的,一樣可以跌很多。

有人話「電車佬」馬斯克口不對心,剛剛話經濟唔好要裁走10%員工,但立刻表示要請更多員工來迎接經濟復甦;其實,馬斯克這樣做也是逢三退一,唔裁走一些冗員,又點會有空缺給予新人?

有一個老友,從來唔買地產商有提供「呼吸Plan」的新樓盤。但點解前言不對後語,抗拒買有呼吸Plan的樓盤,又叫政府放寬入境限制,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力?

除非歐美將俄羅斯重新納入SWIFT系統,並且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唔會將任何國家踢出SWIFT系統。否則,將會有很多新系統出現,SWIFT時日無多。

無論買樓的人,或者賣樓的業主都可以再了解樓市,三思而後行,樓市才會循健康途徑發展。

今年放售的銀主盤有150個,只有40個成交,其他仍然待售。放售的銀主盤有咁多賣唔出,理論上樓市有下調壓力,但現在出現的銀主盤其實不應該出現。

樓價大跌的大前提是樓價曾經大升。不少評論員都有一個錯覺,香港樓價升了很多,但最近有不少成交,業主在4、5年前買的新單位竟然要蝕讓才可以賣得出。

我唔知政府有冇留意新樓熱賣,如果有留意,就應該重推較早前的限呎流標地。我夠膽講,如果重推,有九成以上機會可以賣得成。

近日有美資代理行落戶本港,外資行的目標物業,最熱門的是甲級寫字樓。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當甲廈成交量上升,豪宅租務亦會上升,繼而帶動整個樓市。

女人買樓叻過男人,女人買樓只是睇大方向,認為樓市現在處於上升階段初期,如果有一些合適而又負擔得起的單位就會勇往直前,很少會臨門縮沙。反之男人買樓就會審慎得多。

近日烏克蘭基輔星光熠熠,除了那些歐盟小國總統到訪之外,英國首相及美國最高級的文武官員──國務卿布林肯及國防部長奧斯汀亦訪問基輔,試問在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有如此面子?

如果政府官員知道新樓有熟成期,供應就不會放慢,對解決樓宇供應不足的老問題有解答作用,但官員似乎飲酒就叻,卻不懂得靈活運用。

明知台灣不獨,中國不動武,武統的主動權其實在台灣人手裏,而美國又能夠控制台灣,美國唔批准,台灣連講都唔敢講,又點會搞獨立?

香港政府對於樓市了解程度比加拿大政府優勝很多,所以不會出現禁非港人買樓,最多推出辣招印花稅。

有不少移民很快返回香港,但不能用衣錦還鄉來形容他們,因為當他們離開的時候,根本唔知道目的地,或者可以叫這是蒲公英式移民。

今次山頂道8號單位的租客是一位華僑,相信還有更多內地與海外華僑富豪到香港居住。不少內地或者海外華裔人士,都非常關注香港地產市場,只要價錢合理的優質單位,無論租售都很搶手。

中國人有一句說話講得好,親生仔不如近身錢,將資產放在自己能夠管理的範圍之內,總好過交畀外國人管理,鞭長莫及,輸咗都冇人可憐。

有很多打了疫苗的人都希望早一些確診,甚至有人會話確診如首置,愈早愈好,因為確診之後就好似打了疫苗第4針,再次確診的機會就微乎其微。老實說,我都有多少心郁,希望早日確診。

作者認為,美國的資金很快會離開,於是預先透露加息10次之多,反過來證明加息數次無效。否則有如現時蓬佩奧要吃減肥藥,怎樣也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