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AI將會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文章標題的「新視野未來教育」就是提倡辨識學生能力各異,能提供個性化的支持,鼓勵學生提問,並促進自主學習。

當反衝效應達到最高點時,學習動機的提升與增加成正相關。然而,超過這個高點,學習動力的增加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導致績效下降。

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並獲得正向回饋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並強化成功行為的記憶,促使他們渴望類似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採取什麼做法刺激?

長幼共學,期望學生會見賢思齊,學習長者對學習的熱情和主動。人生的經驗之所以可貴是因為有累積,然而更可貴的是長者對學習機會的珍惜。

怎樣的教育改革才算是走對了方向,筆者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把學習還給學生!其他都是次要的。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學生的未來;不一樣的未來,而未來已來。

香港自1978年實施9年強迫普及教育至今已40多年,我們的教育仍困擾在篩選分流的教育氛圍當中,無法自拔。

時代變了,學生坐定定聽課,不代表可學會知識及應用技能。教師除了授課外,更應到位地照顧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

冀望各家長由今天開始細心了解孩子強弱及興趣後,慢慢了解如何引發及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

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十分糾結。有些人覺得他們被迫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而有些人則是因為他們還未學會如何將激情與合適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對於年輕人尋找目標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

為什麼加分、雞排、飲料、獎勵等增強機制,到後來效果會變差呢?

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善用遊戲化手段開展教學,可以增加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者的參與感,幫助學習者全身心投入學習。

很多大事業,都是從小地方開始的。學習和工作的成功不在於轟轟烈烈,而是在乎下決心的勇氣,在於點點滴滴的累積。

由中華聖潔會所創立的中聖書院,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現任曹美娟校長和羅瑞蘭副校長攜手合作在學校推動正向教育,培育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去迎接多變的未來。

香港教育關注的只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在考試主導的催動下,教師和學生為了應付沉重的課程,沒空間讓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們還有好奇心嗎?世界各地的教師仍是很有好奇心嗎?我認為孩子比我們聰明。我們是否願意花時間真正了解並留意其他人?讓一個小人兒告訴我們,我們沒有想到的事情,我們還能夠謙卑嗎?

學習時出現各式各樣的學習問題,正常不過,例如,學習態度不理想,欠認真;學習基礎知識不牢固,欠認知;學習方法不恰當,欠策略。

功課不好就是壞學生、失敗了就是不聰明?想改善台灣20萬位基本學力不足的學生,父母得先改變自己對孩子失敗時的態度。

對於無法取得入讀大學最低條件的學生,政府可有考慮給予他們另類機會,學界又可為他們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家長幫助入讀小一的孩子成長,讓他們安排良好的學習環境,最重要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呢?家長又扮演着的什麼角色呢?

遊戲讓孩子得到生命的滋養;沒有通過「玩耍」體驗到內在的滿足,長大後就可能通過「玩」毒品、關係、賭博等來尋找同樣的體驗⋯⋯

玩,讓孩子有了學習動機,有了堅持直到成功的耐力,有了修正改造的創造能力,有了同儕互動合作的能力,這都是未來工作重要的能力,只是現代學校體系過度重視考試,忽視了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