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曾俊華

大量街舖可使租金降低,令年輕人可以有機會在低成本下創業,自力更生。(Shutterstock)

多建小攤小舖助年輕人創業

前任政府以地產商是最大的納稅人,因此也接受了商業由商人運作的錯誤概念,因為商人要謀取最大利益是天公地義之事,結果一定是大資本家有先天優勢,打勝小資本家,小資本家又勝於一般創業人士。

林鄭月娥提出「社會和諧」的施政目標(林鄭月娥競選網站)

林鄭當選靠中央 取信港人成關鍵

林鄭月娥以高於上屆梁振英拿到的票數當選下屆特首,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在中央可以直接控制或強力影響逾三分二選委會委員的投票意向下,並非中央屬意的候選人根本沒有取勝機會。上屆梁振英只是拿到689票,是由於中央中途變卦,令部分選委(例如李嘉誠)難以轉軚。今次中央有備而來,確保萬無一失,美中不足的部分是中央官員及資深建制人士用力過猛,而被選中的林鄭月娥在參選初期表現亢奮(例如暗示有人選不獲中央信任,以及她遲遲不提交政綱),加深港人對中央「欽點」的印象,亦間接替曾俊華助選,令後者的民望不斷飆升。結果是香港回歸後首次有選委會選出的特首不是最高民望的候選人。 這個情況再次突顯「中央信任」與「港人擁護」之間的矛盾。之前港人看到得到中央信任,但民望超低的梁振英更上層樓,榮登屬國家領導級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職位。在今次選舉中,做了9年財政司司長的曾俊華卻因為民望高企,不斷遭建制人士質疑其忠誠程度,甚至成為部分林鄭月娥競選辦顧問抹黑的對象。 自我改造工程艱難 林鄭月娥順利高票當選,雖然達致中央事前定下的目標,但不能如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期望般,能透過選舉團結港人,反而加深社會撕裂,令下屆政府施政舉步維艱。 常言事在人為,假如林鄭月娥不甘做個言聽計從、受人擺布的特首,她依然可以透過改變自己,抹去「梁振英2.0」的惡名,取得港人的信任。這當然會是項艱巨的自我改造工程。 林鄭月娥說選舉令她謙卑,她會於當選後以言行證明自己有決心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她承認香港有不少年輕人對政府不滿,她認為修補社會矛盾宜採取先易後難的做法,例如先從教育開始,尋求共識。讓我循她上述想法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 所有領導人上任前都說會謙卑,掌權後多數是兩回事。林鄭月娥是虔誠基督教徒,聽說是因為受到神的感召而參選特首,當然知道《聖經》裏的著名金句「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記得林鄭月娥宣布參選時用得最多的主詞是「我」。整篇宣言充滿捨我其誰的豪情壯言,沒有絲毫謙卑的意味,這個表述其實配合她一貫「好打得」的形象。然而,令市民,包括部分支持者大跌眼鏡的是,她在選舉過程中的表現,例如普羅大眾發覺原來她十分「離地」,例如不懂買廁紙、不知有內地職業乞丐;老闆與專業人士對她諷刺曾俊華辦公枱上沒有文件的說話而目瞪口呆,難以相信她好像還停留在清理好文件的打工仔層次。 中央恐怕也會對林鄭月娥的突然爆肚,說會因為主流意見反對她而辭職的動作感到意外。假如這次選舉令林鄭月娥明白原來她真的不是自以為這樣精明而開始存謙卑之心,這對她自己和她領導的同事都是件好事。 其實,在今天香港的政治環境,林鄭月娥對中央存謙卑之心不成問題,對弱勢社群好憐憫更是社會共識。她要克服的難題是,能否以謙卑態度對待如何與政府持不同意見的人士,特別是有民意支持的非建制立法會議員。 敵我思維的氛圍仍在 我相信林鄭月娥不想跟隨梁振英的鬥爭路線,但觀乎選舉期間部分資深愛國人士和建制傳媒對曾俊華及其支持者的個人攻擊,甚至扣上勾結外國勢力的帽子,敵我思維的氛圍依然十分濃烈。這個情況不難理解,在嚴打港獨的國策下,寧左勿右是自保之道。其次是有不少人從社會撕裂、有敵人需要應付的政治形勢下獲得名利,社會恢復和諧則對他們沒有好處。 要向港人證明自己不是「梁振英2.0」,林鄭月娥不僅需有謙卑的態度,更需有實際行動。她的首要任務是籌組一支可以令市民信服的領導團隊(最好有一兩位像當年黃仁龍般的人才)。除了換走不稱職或民望低落的官員外,林鄭月娥須找到(而中央又同意委任)一批有能力及有公信力的人才(最好包括幾位沒有明顯建制背景的專業人士)擔任司、局長的職位。這是她取信於民的第一步。誰擔任下屆3位司長及教育局局長,將是這個考驗的關鍵。 今天香港絕大多數年輕人不滿政府是事實,林鄭月娥領導的下屆政府不可能滿足他們對普選的訴求,更是政治現實,但她起碼可以做一項毋須請示中央而梁振英一直不做的青年工作,就是積極吸納非富商及愛國二代的年輕人進入政府數目龐大的法定及諮詢組織。 在這方面,林鄭月娥的政綱已提出很好的建議,包括設立有一定比例的青年委員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委任來自不同界別的青年為法定組織及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以及招聘年輕人加入中央政策組。 林鄭月娥應該利用上任前的過渡期,擬好全盤計劃,物色相關的青年才俊,以便於就職時一併宣布,藉此顯示有別於梁振英不容異己的風格。 對黃絲、年輕人的態度成關鍵 不過,吸納非建制人士加入政府架構,肯定會遇到阻力,例如林鄭月娥表示欣賞曾俊華的年輕競選團隊後,有建制傳媒便對個別成員「起底」,指他們曾參與佔領行動及與泛民政團有密切關係。在這方面,林鄭月娥應該清楚,佔領行動是造成今天社會撕裂的源頭,而大多數精英青年有份參與。問題是,梁振英成功令中央把佔領行動定性為「反中亂港」的行為。 傳聞曾俊華在佔領行動期間沒有積極支持梁振英的強硬措施,是他不獲中央祝福成為下屆特首的原因。然而,既然支持佔領行動的泛民大黨已重新獲中央稱為「朋友」,把曾是「黃絲」的年輕人視為非我族類,並不符合中央現時的對港政策。 政府改弦易轍,以和為貴,會損害靠鬥爭得益的部分官員和民間鬥士的利益。因此,我相信林鄭月娥會聽到類似上述提到的溫馨提示,包括站穩愛國立場,不要縱容有港獨傾向的本土派,防範外國勢力。 ...

絕大多數泛民選委提名曾俊華及胡國興,一改民粹民主作風,亦代表着向自由民主踏出一大步。(亞新社圖片)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泛民選委歸邊

觀乎是屆特首選舉,泛民選委應否提名及投票支持建制派候選人,觸發社會熱議。絕大多數泛民選委提名曾俊華及胡國興,一改民粹民主作風,亦代表着向自由民主踏出一大步。 因何這樣說呢?何謂自由民主?與民粹民主又有何分別? 歐洲啟蒙時代提出政治上人人平等,奠定政治形態根基,自此之後,基於對自由的不同演繹,衍生出兩種南轅北轍的民主形式。   自由民主特質 自由民主的意義,在於為保障個人自由而作出的政治安排,它視政府獨攬強制大權,乃個人自由的頭號威脅。自由民主有意通過自由、開放、具競爭性的選舉以及獨立政黨,對政府權力加以制約;保障私有產權,被視為維護各種自由與限制政府權力的核心元素。 自由主義大師Isaiah Berlin稱之為「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一種免受限制的個人自由,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個人可任意自由選擇生活方式,亦即John Stuart Mill所謂的「無害原則」(no harm principle)。Adam Ferguson、John Locke、Adam Smith、Voltaire、James Madison均再進一步倡議此等政治觀,影響美國憲法。 自由民主派對獲選多數壓迫小眾尤為關注,希望藉憲法、新聞自由、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等安排制衡政府。 自由派亦期望小眾隨形勢變動可憑重組聯盟分化多數聯盟的權力,以維護個人自由。自由民主政治特色,正正在於透過競爭作出選擇;選舉的重要威力,繫於利用政治競爭制裁官員。在下屆選舉中將官員擯下台的威脅,是制約政府權力的最有效手段。 在自由民主政制下,政治只關乎衝突及化解之道,動力來自爭奪選票。選舉結果倒非關注焦點,選民既可能選出「劣吏」,亦有可能選不出「良吏」,選舉競爭旨在維護個人自由與多元社會的活力而已。 ...

左起為胡國興、林鄭月娥、曾俊華(亞新社)

中央信林鄭多過曾胡

常言政治一天也嫌長。特首提名結束後,在北京兩會期間中央官員的公開發言,與之前在香港盛傳林鄭月娥是中央唯一支持的候選人,以及曾俊華有可能不獲中央委任(假如他當選)等報道並不相稱,例如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以「都是謠言」回應有關中聯辦為林鄭月娥拉票的傳聞。 早前南下深圳接見建制派代表的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國務委員兼港澳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楊潔篪、中聯辦主任王光亞,除了重複中央對行政長官的4項標準(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及港人擁護)外,完全不回應中央是否支持或可能不委任哪位候選人的提問。王光亞並補充說,中央希望行政長官選舉依法、依規、順利進行,選出符合中央要求的行政長官。 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在解釋港區人大代表必須聲明擁護國家憲法及香港《基本港》時,表示人大代表不會因為在行政長官選舉中,不支持某位(中央屬意的)候選人而被取消資格。 有建制人士認為,上述言論不代表中央改變支持林鄭月娥成為下屆特首的立場,而只是想避免予港人中央已「欽點」她的印象。不過,對港人而言,中央官員的公開表態,比之前的「謠言」來得真實。而對建制選委而言,這些有紀錄的說話、起碼令他們於深思熟慮後,可以安心地改變提名時的決定,例如投曾俊華或胡國興一張暗票。 更重要的訊息是,沒有一位中央官員公開明言或暗示中央有可能不委任在選舉中勝出的候選人;同期間,根正苗紅的愛國人士、林鄭月娥競選辦資深顧問鄭耀棠聲稱,他看不到在今屆3位候選人當中,任何一位當選,中央會不任命。 當然,即使3位候選人都符合中央對特首的4項標準,這不等於他們在中央心中的份量相同。王光亞稱,中央關注香港特首選舉是情理中事,無可厚非;同理,中央內部討論過哪位候選人最適合當下屆特首,也是正常不過的事。假如討論的結果是林鄭月娥排名第一,這亦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至於中聯辦曾否替林鄭月娥拉票或爭取提名,既然張曉明稱這是謠言,我認為與其爭拗舊事,不如展望未來選情。 我會根據中央對特首的4項標準,逐項分析3位候選人的優次,讓港人,特別是有資格投票的選委參考,期望後者最終作出符合自己良心及大多數港人意願的決定。 一、愛國愛港 籠統而言,這是項百分之九十九的港人都符合資格的標準;而回歸前後,在香港政府工作多年的3位候選人尤其如是。不過,既然「一國」可以分成「兩制」,愛國與愛港兩者的表現也可能有點不同。例如,去年中國與香港爭取世界盃入圍賽的足球賽事之前,傳媒乘機大做文章,追問政府高官支持哪支球隊。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認真回應,表示支持港隊打一場精采的比賽,並相信中港兩隊都會全力而赴;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曾俊華則輕鬆講句:「香港人梗係撐港隊。」 在這件小事上,中央會認為林鄭月娥愛國愛港無分彼此值得嘉許,還是曾俊華率性撐港隊更能體現在「一國兩制」下愛國愛港的真精神嗎? 再談大事。在為《基本法》23條立法事上,林鄭月娥與曾俊華在各自政綱中表達的立場非常不同,林鄭月娥表明須審慎行事,會嘗試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但沒有提出時間表;曾俊華卻比林鄭月娥進取得多,他表示會草擬「白紙草案」進行公眾諮詢,採取「先易後難」的原則分階段立法,並以2020年完成整件事為目標。在港人普遍憂慮23條立法的情況下,曾俊華建議包含的愛國成分看來比林鄭月娥的多些。 雖然胡國興也建議為23條立法,但他提到的條件包括同時為22條立法,藉此防止中央部門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此舉被基本法委員會內地委員饒戈平質疑為僭越中央權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胡國興好像愛港多過愛國! 總結一句,假如林鄭月娥和曾俊華在愛國愛港上被中央評為不相伯仲,胡國興恐怕要排後了。 二、中央信任 在3位候選人中,從來沒有與中央有公事來往的退休法官胡國興不可能是中央最信任的人。在林鄭月娥與曾俊華之間,建制派內有個說法,中央對司長的要求與對特首的不同。換句話說,中央可以放心讓某人做司長,但中央可能並不完全信任他做特首,或者認為有人的信任度或國家安全指數比他高。曾獲張德江接見的一名反佔中健將便撰文警告,假如獲得反對派支持的曾俊華勝出,他難以得到中央信任。 雖然非權威人士的說話可以不理,但在政制及佔中事上站穩國家立場、寸步不讓的林鄭月娥,在中央心中的信任程度比曾俊華高,是無庸置疑的事實。關鍵是,曾俊華拿到較低的信任分,是否足以影響中央的最後決定而已。 其他兩項我認為是較實在的標準,下文續談。 特首選舉(七)

未夠票入閘的葉劉淑儀(亞新社)

提名結果荒謬離奇 如此選舉有何好處?

今次特首選舉,有3名參選人拿到超過門檻要求的150張提名票,成為有資格角逐特首寶座的候選人。取到最多有效提名票的是林鄭月娥,一共是580票。曾俊華和胡國興則分別取得165票及180票。 分析各人取得的提名票,胡國興的票是百分百來自泛民陣營,而林鄭月娥卻連一張泛民選委的提名票也拿不到。曾俊華算是成功突破這個兩極化局面,取得40張建制或非泛民的提名票。 既生葉劉、何生林鄭 提名期結束時,建制陣營還有200多名選委沒有提名任何人,而這批選委絕大部分卻堅決拒絕提名被中央百分百肯定是愛國愛港的葉劉淑儀。這位從2003年推銷《基本法》23條立法開始、替中央打拚多年的悍將,繼上屆特首選舉後再度望門興嘆。一般市民看在眼中,對這位高票當選的直選議員的遭遇同情之餘,難免對特首選舉的公平性增添疑慮。雖然葉劉淑儀沒有公開埋怨中聯辦,但她心中恐怕有「既生葉劉、何生林鄭」的感慨。 有力人士狠心地不讓葉劉淑儀角逐特首的原因是避免曾俊華可能從中得益,影響林鄭月娥的勝算。正如我在前文分析,我相信林鄭月娥是中央至今唯一支持的參選人(見〈「中央支持」有何玄機?「港人擁護」有多重要?〉,刊於2017年2月15日《信報》)。 影響所及,部分要看中央臉色做人的建制人士近日紛紛加碼,出口或撰文,把曾俊華拿不到足夠入閘的建制提名票的困局變成他投誠泛民陣營的罪證。一名由中央委任,做了10多年的主要官員(包括9年財政司司長的建制中人),就這樣遭釘上反對派代表的十字架上。這種見風駛?,愈左愈對的行徑,凸顯今次提名過程的荒謬和離奇。 有評論認為林鄭月娥提交的提名票不足700張,甚至少於半數的580張提名票是顯示她當選的機會有暗湧。這個說法不值一哂。提名林鄭月娥的包括絕大部分的工商界選委,而沒有提名她的則包括逾百張屬勞工、中企背景、港九區議會界別的建制鐵票,以及20多張原本支持葉劉淑儀的提名票。 換言之,林鄭月娥交出略少於半數的提名票是刻意為之的策略,目的是避免加深外界對中央先欽點後投票的批評。美中不足的是,早前香港首富李嘉誠宣布不提名任何參選人時,爆出上次特首選舉時,他兩個星期前原來已知唐英年不能當選的情節。 我維持之前的看法:假如中央不改變主意,林鄭月娥肯定當選成為下屆特首。她能否拿到多過上次梁振英的689票,其實只有炒作而無實質的意義。在小圈子的選舉上,勝出票數的多少,不能按比例反映當選者公信力的高低;較為客觀的評估是當選者的民望。 在其他條件相差不是太大的情況下,中央自然希望其委任的特首是在選舉時民望最高的一個。這是曾俊華絕地翻生的唯一機會,這也解釋了為何有傳媒聘請某個之前從未做過本地民意調查的機構做今次選舉民調的原因。結果自然是該項民調得出林鄭月娥的民望與曾俊華不相上下的異常現象。 現在距離投票日還有十多天,與其猜測中央或習核心會否改變其「唯一」的選擇,不如讓我們從至今近兩個月,不少人戲稱「一人一票」的遊戲中,嘗試找出一些有利香港和港人的好處。 無忘一國兩制的初心 我認為今次選舉最令香港人受惠的成果是,這3名候選人都不約而同建議把《防止賄賂條例》第3條及第8條的適用範圍擴展至行政長官。胡國興,甚至是曾俊華提出這項政綱完全正常。 令人「驚喜」的是近5年來一直協助特首梁振英把來自李國能委員會的防賄建議拖延不做,又不作解釋的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終於打倒昨天的我。我相信她此舉於事前是得到中央有關方面的默許,以期提升她的民望。無論如何。這個遲來的撥亂反正,實在有助香港保持廉潔及防止未來特首其身不正,傷風敗俗。 獲中央支持的林鄭月娥無須像曾俊華般,要以《基本法》23條立法為投名狀;相反,她可以明確表示,23條立法須審慎行事,而她當上特首後會首先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也沒有立法的時間表。這對香港未來5年的穩定和法治是件好事。 林鄭月娥認為,同樣須審慎行事及沒有時間表的事項是重啟政改。她明確表示會在「8.31」框架下推動社會上的討論。從泛民的角度看,「8.31」框架不改、政改重啟無期不是好事。 不過,實事求是,看到中央在今次特首選舉中的積極動作,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重啟有關普選特首的政改會改變中央要求「先知結果,才可普選」這個不言而喻的立場。 要改變中央的想法,即使有可能,起碼也需要一段長時間。這是我建議先爭取在立法會選舉安排上增加民主成分的原因(見〈突破迴避或重啟政改兩難之局的建議〉,刊於2017年2月1日《信報》)。 無論中央最終是維持撐林,還是轉軚撐曾,我希望有關官員明白,在今天極不穩定的國際政經環境中,「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是香港能夠繼續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基礎。香港繼續撕裂,甚至近期有組織借七警案衝擊法治和司法機關,不是「一國兩制」的初心,反而會損害香港及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這是下屆特首須成功駕馭的內外形勢。中央期望這次特首選舉可以團結港人,但在提名階段,中央在背後發揮的巨大影響,令泛民再次變成反對派,甚至連建制也要分敵我,這個發展與團結港人背道而馳。港人的合理期望是,中央在選委會投票前全面評估各候選人的信任度、管治能力和團結港人的能量,然後作出一個有利香港和國家的決定。 特首選舉(六) ...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