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ADC)今年已成立30周年,與筆者1994年正式出道發表古典音樂評論以來,可說是一起成長,雖然彼此從不相干、從未有交集的機會。
今年藝發局除了預備好連串的表演或文化活動外,更舉辦一場開幕音樂會。演出嘉賓及演藝團體包括受藝發局資助、由雙簧管演奏家黎燕欣(Leanne Nicholls)於1999年創立的香港城市室樂團(CCOHK),客席指揮簡栢堅,著名藝人與歌手王菀之,及去年獲得藝發局頒授藝術新秀獎─音樂、2017年德國世界口琴節冠軍的口琴演奏家李俊樂。兩次開售門票,均於半天內全部售罄。
兩位獨奏嘉賓與樂團,筆者過往亦曾欣賞及評論過,趁這場演出,剛好可以重溫,或應該說可以比較他們目前的藝術水平了。

選奏《慶典行板》欲展弦樂水平
音樂會開首,客席指揮簡栢堅選奏了西貝流士(Sibelius)的《慶典行板》(Andante Festivo)及菲比赫(Zdenek Fibich)的《黃昏田園曲》(At Twilight. Idyll for Orchestra, Op. 39)。從場刊中的樂師名單所知,今次的演出添加了不少特約樂手,以增大演出的陣容。城市室樂團鮮有於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過往一直主要以大會堂音樂廳為家。
音樂會以《慶典行板》為序幕,展現的是樂團弦樂組水平。這首本以弦樂五重奏為基礎的作品,樂團當晚在音量的平衡上,卻出了頗為嚴重的問題。西貝流士的作品豐厚感可說是必然,但當晚差不多由始至終,樂團的着眼點都落在低音的聲部上。當然城市室樂團這逾大半年來,大提琴組與低音提琴組的演出水平,的確非常優秀及亮眼,但在這首幾乎可以說是聲部差不多是齊奏的樂曲中,小提琴組擔當旋律最高層面的責任,其實亦非常重要。
在這首莊嚴肅穆的樂曲裏,過於柔弱輕巧的小提琴組,並未能在樂團的整體和聲方面發揮作用,影響了整首樂曲的氛圍,而指揮亦太着眼於相對地已表現得很好、歌唱性與音色極佳的低音聲部,忽略了整體墮後的高音線條。
陌生的音樂廳,再加上舞台後方放置了巨型銀幕,或許對於城市室樂團樂師來說,都有一定的影響。樂曲完結前,定音鼓首席衛西門(Simon Williams)大概據前方低音弦樂的氛圍而判斷。由於他過往可能未領教過上方樓座「騎樓」對於定音鼓音量的殺傷力,所以,其過往相當不錯的音樂感,在此更令樂團整體的失衡「再下一城」。對於這個純粹以和聲為重點的作品,筆者認為聲部之間的不均,已難以將弦樂組音程的色彩展現,更難以表達作品中互相平衡而莊嚴的意念。

接着菲比赫的《黃昏田園曲》,相對於捷克另外三位作曲家來說,毫無疑問較為陌生,作品資料也不詳,在網上想找到其他樂團的現場錄影視頻也沒有,最後筆者只能找捷克最好的兩隊管弦樂團版本作參考。今次指揮簡栢堅與樂團選奏冷門的作品,令人相當意外。在這首抒情而浪漫的樂曲裏,樂團當晚的演繹,整體的效果還算相當優雅動人;可是,筆者始終覺得弦樂組的平衡問題較大,令和聲的底層、和樂團抑揚頓挫的起伏流動性都不足。
或許樂團的音量也不大,所以現場感到音樂的表現力、管弦樂色彩的對比也不太足夠。當晚的長笛首席李長豐的演奏相當靈巧,表現力相當突出。而在西貝流士的《慶典行板》中判斷錯誤的定音鼓首席衛西門,經過第一首樂曲的教訓後,經驗豐富的他已即時領略到能影響自己的環境,因此在這首樂曲中的所有片段、及至尾聲的激昂氛圍,都完全做到配合到樂團,亦表現到樂曲的要求,兩全其美,相當出色。
重演《消失的一格》王菀之親自設計
兩年前,王菀之與香港管弦樂團,舉行了三場管弦樂的交響詩首演,作品是她自己所寫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消失的一格》的四個樂章,或可說是獨立樂曲〈尋找失落的靈魂碎片〉、〈從真切的夢境迷糊醒來〉、〈雪人輕柔地發光:高貴地,朦朧地漸漸融化〉及〈快樂而傷感的安息已被遺忘〉。適逢藝發局30周年開幕音樂會,王菀之將她這首人生轉捩點、只此一家的作品,與香港城市室樂團及指揮簡柏堅重演,並安排在音樂會下半場作壓軸的重點節目。
今次的演出,整個布置設計也是出自王菀之的手。舞台擺設與兩年前分別不大,依然是暗黃小燈泡,很有家的感覺;舞台後方的巨型銀幕,依然播放動畫與英文詩句。王菀之自己擔任鋼琴獨奏。相比於兩年前,感覺王菀之今次的演奏,毋疑更加從容自然,觸鍵音色非常動聽。除了她去年發行了這套樂曲的錄音外,對於上次她與樂團的演繹已無從考究。所以即使她說會有些變化,筆者亦不會察覺。
不過,個人認為今次城市室樂團的演出,在文化中心音樂廳,加上音響後,卻比上次在大會堂音樂廳的演出,效果高出了很多。這到底要歸功於音響工程師?還是純粹樂團的演奏?不得而知;但非常明顯地,樂團的整體演出與平衡,的確比上半場開頭兩首古典音樂,水準高得多。王菀之在簡單而抒情的旋律,氛圍表現最好,在第二樂章的獨奏,可以說非常漂亮。長笛與木管組在這個樂章的配合,非常悠揚,反而充滿古典音樂的氣息。

樂曲的後半部分,卻是充滿俄羅斯風格的激昂音樂。樂團與指揮掌握氣氛,管弦樂效果極佳。王菀之與大提琴首席袁乙熙的一段二重奏,兩者的演奏都非常優美;袁乙熙的獨奏華彩,水平亦高。對於這個方向感不明朗的樂章,整體的演出都令人有非常舒適的感覺,樂團與獨奏的表現,都能夠令聽眾隨着音樂而改變情緒思維,可說非常成功。
王菀之在第三章的獨奏,現場的感染力,要比她的唱片錄音更好,隨意的樂句輕微變化、呼吸、與觸鍵,這個演出可以比美頂尖的鋼琴獨奏家。而簡柏堅指揮樂團、團員與鋼琴獨奏之間的合作,個人認為是全套作品中最好的演出。整套作品中,長笛首席李長豐及豎琴首席譚懷理的演出,在樂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兩位的表現亦相當亮眼。
而在這套無論演奏及色彩,甚至現場音響效果都極具高水平的作品演出後,王菀之與樂團及指揮,請出上半場擔任口琴獨奏的李俊樂,一起加奏一首充滿南美Cha Cha風格色彩的作品,為改編自王菀之的The Boffee Hair Song的管弦樂團版本。整個樂團在這首變成仿如巴西嘉年華會氣氛的作品中,可謂玩得非常盡興、非常熱鬧、非常瘋,全體總動員,當中好像有非洲鼓加入,非洲鼓樂師與小號首席陳健勝的獨奏,可說將整段音樂推上了音樂會終結的高潮,兩位樂師亦搶盡風頭。
李俊樂三個樂章風格完全不同
筆者差不多四年前,首次欣賞到口琴演奏家李俊樂的演出。在此之前,其實亦沒有留意他的名字,因為筆者對於音樂比賽得獎者的鋒頭名銜,一直興趣不大。那次他亦是夥拍香港城市室樂團,演出同為藝發局30周年音樂會的曲目──史拔華可夫斯基(Spivakovsky)的《口琴協奏曲》。不過,當年的客席指揮杜程(Colin Touchin)現已辭世。今次則由簡栢堅,為李俊樂擔任指揮。四年後的今天,到底李俊樂的水平有沒有提升、有沒有改變?今天依然能夠從網上視頻中,重溫他們當年合作的音樂會,大概這亦能夠作出一些比較。
相對從前,李俊樂今次在三個樂章的演繹,風格變化上可以說是完全不同。雖然兩次都要運用揚聲器,今次在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響效果,獨奏的線條音量,卻有時大時細的情況;開首的華彩樂段,更出現輸入過大的拆聲問題。雖然當年的演出,他的音樂感極其細膩而豐富,現在重聽還聽到不少不完美的棱角瑕疵;但跟今次相比,當年他還帶着綁手綁腳的謹慎,而這晚卻是非常豁出去的奔放。
第一樂章的華彩,基本上整體都比過往完整流暢,也比較着重先聲奪人的炫技氛圍。而他在抒情的樂段,句子之間的呼吸留白,自由度亦相對多了很多,而令音樂的情緒變化與抒情性增加。在此,指揮簡栢堅與團員的敏銳配合,令樂思的底蘊得以連綿不絕。
而在後段的活潑主題,李俊樂的演繹,機靈的表現比過往好的原因,大概是吐音更進步而輕鬆了,且在漸強漸弱的音量變化方面下了功夫,令整段尾聲,在音樂的表現上都更為豐富,速度變化亦增多。

第一樂章曾短暫出現的樂句,仿如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主題旋律,在第二樂章卻是非常重要的主線。就是因為跟拉赫曼尼諾夫的旋律、和聲風格太相近,樂團的低音線條襯托需要非常豐厚。相比前兩首樂曲,樂團在這首作品的開首,音量突然大增,最大可能是樂團有一部分聲音亦通過揚聲器播放,才可能會有這種情況。
不幸的是,李俊樂自行將獨奏部分,改成以低一個八度奏出。當樂團在寧靜的樂段,還能依稀聽到中音口琴的震撼抒情性,但只要樂團出現高音線條與獨奏交鋒,甚至有低音聲部悠揚地襯托獨奏時,李俊樂的低音線條演繹,就只能斷成幾節:一是淪為襯托高音、二是融入低音聲部中,嚴重破壞獨奏凌駕於樂團的優美旋律線,更將寫得動人的樂團和聲層次,都一併打亂!
除了由低音高攀上高音的片段裏,能夠聽到李俊樂出色的歌唱表現之外,當他與小提琴首席陳詩韻作二重奏、或末段的幾句分音音符,都因旋律往下沉而不知去向!而與樂團聲部融為一體、同框的在揚聲器共同出現的效果,大概就是這樣。
在文化中心音樂廳這個大場,最理想就是所有樂器以自然聲,在舞台這個大喇叭裏,隨着自然的頻率反應響起。口琴的低音,在這樣一個大場館裏,根本沒有與樂團抗衡的條件,除非咪高峰只完全收到口琴的音頻,再以揚聲器播出,配合未經接收的樂團自然的聲音。本人不是專家,但個人認為難度實在過高。按原作以高音獨奏線條與樂團合作,平衡度最有根據,聲音效果亦較易反應。畢竟,這已成功地沿用了70多年,基本上已萬無一失。獨奏家不宜自行更改。
說到更改,李俊樂亦在末句加插了雙音轉單音的長音樂句,這除了比較動聽外,亦有助漸弱的尾聲。個人認為陳詩韻在二重奏裏,演奏的氛圍不應過於剛強,而她的轉把位聲音亦太明顯,多加留意的話,委婉優美的程度應會增強。整體上,樂團在這個樂章的底蘊,嚴格來說都能夠奏出樂曲的原意,深沉而浪漫。
第三樂章是最大的驚喜
不過,第三樂章可以說給人最大的驚喜!首先速度方面,李俊樂將整個樂章都比過往加快,而且還在短音加上了雙音;而主題樂句的第一個音,過往出來的效果比較像Triple Tonguing,而今次的聲音則更像幅度更加頻密、更加輕巧的「花舌」。李俊樂在這個樂章的演繹,差不多是整首作品的靈魂,因為加上了雙音,所以節奏及音量的對比更強,速度加快,令氣氛傾向於歡鬧的舞蹈感覺。而在跑句裏,李俊樂採用了較為輕巧的吐音及吹奏方法,但音量就稍弱,不過整個大主題都非常清晰而節奏強烈。
簡栢堅與樂團在這個〈諧謔曲〉樂章的配合,雖然李俊樂的定位稍微超出了Allegro Ma Non Troppo的範疇,但雙方在狂野的嘉年華氣氛,互動效果卻非常刺激。這個樂章的整體演出,無論獨奏或樂團,在技巧或音樂上都極優秀,合作亦極具默契。
當然,李俊樂亦加奏了他的兩首「飲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的《野蜂飛舞》及Amazing Grace的主題與變奏。今次的《野蜂飛舞》並不是速度最快的一次,但筆者從不要求聽到超快,而是要超清楚。李俊樂今次在兩者之間取得的平衡,令人滿意,從揚聲器傳來的吐音並沒有拖泥帶水,抑揚頓挫的掌握、以及節奏的穩定性,皆屬上佳的演出。
而在Amazing Grace開首的主題,本來他在音色、旋律及伴奏的表現,可謂非常莊嚴,琴音本來只輕輕地在揚聲器傳出。部分自然的音色,在一片寧靜下,還能感覺到從後方管風琴產生出來的共鳴;但不知為何,揚聲器音量的輸出,卻突然增大,令琴音主要都從喇叭播出,非常可惜!
而在變奏的藍調風格裏,急速的和聲旋律裏,他吹奏出充滿動力的舞蹈感覺,清晰而具有強烈節奏的能量,依然無所匹敵。不過一般情況下,李俊樂在這首樂曲失手的機會甚微,但在強化了音量的揚聲器中,當他在最後一個和音,表現他的腹式呼吸長音時,始終會聽到輕微的呼吸停頓位,雖然極短暫,但經儀器放大後,必定出現,而更要看當時的狀態,才能知道他會吹出多久的長音。
藝發局轉變宣傳手法?
藝發局這場音樂會,在節目安排上,可以說差不多全部都不是最傳統的作品,曲目都是這100年來的「新作」;亦不是最熱門的樂曲,風格取向令人非常意外!不過,即使門票一早已沽清,但局方卻千方百計繼續全港張貼兩位獨奏家的宣傳海報,實行「區區有樣睇」,入屋的洗腦計劃;臨演出前還在音樂廳派發宣傳單張,令觀眾有望門輕嘆之感。這些宣傳手法,不知道是否局方來年的發展方向呢?倒要耐心拭目以待!
註:作者評論的為2025年6月5日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上演的「香港藝術發展局30周年誌慶藝術節」開幕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