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ul 16 2025 07:13:4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隨遇而安的《論語》──序《論語生活解碼》

其實,讀懂古人的智慧,古為今用,鑑古知今,才不枉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這是本書編撰的主要目的。

《論語》記錄了許多孔子的話語,孔子是距今已經2500年前的歷史人物。2500年前的說話,對於今人有些什麼意義呢?《論語》自書成以後,代有註釋,永遠無法有人一錘定音,說這便是不可改易的確詁。

因為,我們都是後人,受到個人遭際、時代背景的影響,如此情況下而註釋出來的《論語》,自必是言人人殊。大概也沒有人有着極大的膽量,說在自己解說以後,便是《論語》的最後一部註解。有說「《詩》無達詁」,即是如何解說《詩經》也無法完全還原《詩經》的意思。《論語》也一樣。而且,《論語》因其篇幅短小,致使歧解眾多。眾說紛紜,既是必然現象,也是理所當然。

半部《論語》便助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天下。(Shutterstock)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啟示

《論語》的好處,乃是隨遇而安。孔子、孔門弟子、春秋時人,都無力阻止後人如何解說《論語》。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裏記載了一個故事:

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蓋亦少陵之說也。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普之相業,固未能無愧於《論語》,而其言則天下之至言也。朱文公曰:「某少時讀《論語》便知愛,自後求一書似此者卒無有。」

這個故事便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出。杜甫詩的意思:小孩子讀書只讀到《論語》,年紀稍大便學做生意跟着商人跑。這是把《論語》當作兒童啟蒙的書籍。趙普第二次當宰相時,有人說他是山東人,讀的書只有《論語》,大概也是引用杜甫〈最能行〉的說法。宋太宗曾用這話問趙普,趙普毫不隱瞞,以為平生所懂的確實不超過這本書。過去用其中一半輔佐太祖平定天下,現在想用另一半輔佐陛下實現太平。趙普的宰相功業,固然不能說完全無愧於《論語》的教導,但他的話卻是天下最實在的道理。這段文字還援引了朱熹的說法,指出自己年輕時讀《論語》就特別喜歡,後來再找一本像這樣的書卻始終找不到。據趙普的意思,用了半部《論語》便助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天下,現在便欲以餘下的半部輔佐宋太宗趙光義達至天下太平。

《論語》如何可以平定天下,以至天下太平,孔子並不知道。此書不由他編,他的弟子也沒有真的應用老師所言而能趨此境。因此,用《論語》而有功於天下,這是趙普本人的融會貫通。朱熹的說法較為簡單,只是說明自己自從讀過《論語》後便愛不釋手,後來再讀任何一書均無法超越。

今天,我們讀《論語》古註,有幾部特別著名,圖為南宋朱熹《論語集註》。(Shutterstock)
 

歷代註釋與現代解讀

今天,我們讀《論語》古註,有幾部特別著名。這些註釋包括了東漢鄭玄《論語鄭氏註》、六朝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北宋邢昺《論語正義》、南宋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近代以來,又有楊伯峻《論語譯註》、錢穆《論語新解》、李澤厚《論語今讀》、孫欽善《論語本解》等。每一部註解,都會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帶來了一些新穎的看法。最重要的,都有着每個時代的「新」意見。

本書主要圍繞《論語》的選段,以古今比對與應用作為敘述的重點,說明《論語》的道理有着歷久彌新的作用。在21世紀重讀《論語》,自有其時代意義。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重讀經典,為我們帶來了睽違已久的精神養分。遇上未能解決的問題,今人大抵求助於DeepSeek、ChatGPT、Grok、豆包、文心一言等。其實,讀懂古人的智慧,古為今用,鑑古知今,才不枉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這是本書編撰的主要目的。

全書包括了42篇文章,以42句《論語》文字為綱領,敘寫了42個《論語》可以古為今用的情況。大抵皆簡略分析《論語》原句,輔以古代註解,然後及於現代生活裏的應用。各篇所用的《論語》白話翻譯,以楊伯峻《論語譯註》為主。解說則多及於朱熹《論語集註》,以及錢穆《論語新解》、李澤厚《論語今讀》、孫欽善《論語本解》等。

為便讀者翻閱《論語》原書,本書引用《論語》之時所用章節編號,悉據楊伯峻《論語譯註》。書中各篇絕大部分原載於法住機構月報《法燈》,以及《明報》校園版「有價講」專欄,收入本書時或略作修訂,在此一併說明。本書得以結集出版,全仗法住機構會長盧瑞珊博士的支持,在此謹申謝忱。本書內容不足之處尚多,還望四方君子不吝賜正。

原為《論語生活解碼》自序,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題為編輯擬。

新書簡介:

書名:《論語生活解碼:42則古智今用的人生課》
作者:潘銘基
出版社:法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潘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