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認為,生活即經驗,孩子可從「做中學」來累積經驗。他主張教育與生活結合,不論是在學校、家庭或社會中的生活實踐,都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因此,本人認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成長背景,相信家訪是其中一個有效的策略。
從衣食住行的角度,教師可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生活經驗,從而在學與教的層面反思,制訂有效的跟進與改進措施。尤其是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起居飲食都與照顧者有密切的關係,更像一面鏡子,能從中反映出家庭照顧的情況。要提升教學素質,適切地觀察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是教師的責任。
從校服說起
在衣食住行中,衣服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學生每天上課身穿的校服,不管是校服的尺寸,還是整潔的程度,都能夠反映出家庭對學生照顧的程度。當家長為子女選購校服時,更能窺探出家長的一些取向。舉例說:有些家長往往喜歡為子女選購較大尺寸的校服,以便子女在新學年仍然能夠繼續穿上該校服。然而,何謂合適的校服呢?其實,無論是尺寸過大或過小的校服,對於學生來說,都是不太適合的。
班主任可從日常活動中,或者透過相片或其他資料觀察學生是否穿着不合身的校服,並及時跟進,教導家長如何選購合適的校服。同時,老師可以透過觀察學生校服的整潔程度,以了解家長對孩子的照顧。有些家長會每天都為子女燙洗校服,有些家長因不同的原因,甚少協助幼兒定期更換及清洗校服,此情況可能會引致學生皮膚出現過敏的情況,也是校方密切關注的事。
健康飲食 守護成長
對於第一次離開家庭進入學校的孩子來說,他們除了要適應教學環境外,進食學校所提供的膳食也是需要學習的內容。一般幼稚園會在入學前向家長了解孩子會否會食物敏感,並進一步了解孩子的飲食習慣。舉例說,有些剛入學的幼兒,口腔肌肉發展未如理想,只喜歡進食質地較軟的食物。校方便會適切調整煮食方法。
校方的責任在於鼓勵孩子均衡飲食,逐步地引導孩子進食他們平時不喜歡的食物。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有一名較為瘦削的孩子,想成為舞獅隊的成員之一。教師鼓勵他均衡飲食,才能夠身強力壯,展現精彩的舞獅表演。因此他無論在家中或學校,都主動進食,食量較過往增加,體重亦自然上升,最終能成為舞獅隊的正選成員。最令家長感到喜悅的是該名學生透過體能活動,有效地改善偏食的問題。
住與行 反映學習條件
每天早上學生是如何上學的呢?這個問題帶出了學校地點與居住位置的距離,同時也可令教師知道學生在上學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例如過馬路情況。若是乘搭校巴回校的學生,作為班主任則必須主動定期聯絡家長,讓他們知悉學生在校的狀況。
另一方面,開展家訪活動,亦可知道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及學生在家的學習條件如何,可令校方思考如何協助他們有效地學習。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牽涉到人與環境兩者之間相互配合的關係,學生需透過不斷適應環境來累積經驗,另一方面學校亦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來豐富學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