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念大學本科的時候,一位學富五車的中國近現代教授,上課不用講義,粉筆在黑板上龍飛鳳舞,說什麼有什麼,延伸講解能力厲害,修讀該科的30多位學生,邊聽邊抄筆記,下課鈴聲到了,執筆的手也發軟了。那些年,出口成文,順理成章,各學科專精的教授也真不少。
記得那時候,學校四周有不少影印店舖,有些精靈的同學,上課只聽不抄筆記,有的乾脆不來上課,找來那些全時段都上課、坐在前排劄記清楚、情義雙全又願意借出珍本的筆記,大肆整全影印,以備考試之用。那年代,教授講的,幾乎就是要考的。
「喜愛影印是知識淺薄、碎片的吸力,是尋求學問之路的障礙,是學術之恥。」其中一天快將下課的時候,老師向班內30多位同學說了這些話,筆者記憶猶新。
超速的改變
歲月無邊,科技叱咤,日進千萬里。由影印主導,到電腦話事,至今天AI成為新寵,已是個個要談,不學AI無所學、無以事的年代了。還記得兩年多前,一些大學公開說明,不准用AI撰寫論文。轉瞬間,大學設AI通識課,AI也要納入中學課程,這個超速的改變,是讓社會瞠目結舌。對在實體教育現場,以綜合、歸納、演繹、分析等百般技巧傳授知識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是翻天覆地的改變,是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無力感、不安全甚或恐懼的震撼。
究竟AI是亂世的?抑或是淑世的?筆者深信是淑世的,有益於人類福祉的,因為AI的生成,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人是善是惡,最深的決定因素,就是在家庭、學校、社會及國家教育的培育與塑造。今天,科技科學帶來無遠弗屆的方便、生存空間又不斷擴闊的時候,人與人的心靈隔膜,互相信任、尊重卻遙不可及,善良、和平、友愛的價值又在日益沉淪。從教育角度看,人的寶貴價值追尋、人文精神的永續傳揚,是不會以AI的強大力量而有所轉移。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