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第五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5月17日假法住機構進行第二回合第三輪賽事,最後由沙田圍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路德會聖馬太學校(秀茂坪)、拔萃女小學、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躋進半決賽。(如有疑問,以主辦方電郵公布賽果為準。)
比賽官網: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2475

文灼非:短詩用字雖少但蘊含大道理
灼見名家傳媒文灼非社長致開場白,提及晉級決賽的隊伍能參加中國文化與美食的順德之旅,體驗中華文化精粹,期提升同學士氣,並緩解同學緊張情緒。
他又指本次比賽篇章範圍較往年增加了40篇,而挑選的作品篇幅較短,多為短詩,用字雖少但蘊含大道理。他希望同學趁年紀小時多背誦古詩,學習詩詞用字的凝練優美及細閱作者抒寫的情感。他強調閱讀名篇如「打通任督二脈」,不僅能為同學提供更多作文靈感,更能提升個人文化修養及豐富內涵。
文灼非感謝馮珍今擔任評判和顧問。馮女士為中文大學畢業生,畢業後一直投身中文教育作育英才,是灼見名家的金牌作者,以撰寫人物專訪和旅遊文章為主。他建議同學可以多閱讀她的作品,體驗中文的精妙。

馮珍今:不論輸贏 同學已獲瑰寶
第二回合比賽採三隊對壘形式,分為必答、搶答及挑戰環節,並設智囊團機制。文灼非社長及著名作家馮珍今擔任首兩場評判。
首場比賽由沙田圍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東華三院王余家潔紀念小學、東華三院鶴山學校對壘。在必答題環節,鶴山學校善用錦囊牌,最後以270分稍稍領先260分的王余家潔紀念小學及250分的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在搶答環節期間,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後來居上,最後奪得390分。經挑戰題環節,沙田圍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以450分一馬當先,成功晉級準決賽,東華三院余家潔紀念小學以380分獲第八名,而東華三院鶴山學校以370分獲第九名。



第二場比賽由路德會聖馬太學校(秀茂坪)、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對壘。在必答題環節,聖馬太學校(秀茂坪)三位同學作答皆快而準,輔以智囊團得力相助,奪得340分滿分。可立小學得180分,而可銘學校得240分。在搶答題環節,聖馬太學校(秀茂坪)同學踴躍作答,獲590分遠拋對手。在挑戰題環節,嗇色園主辦可銘小學獲330分得第九,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答題全對,共得390分,反超可銘學校得第八。而路德會聖馬太學校(秀茂坪)一支獨秀,最終獲 650分成功晉級半決賽。



馮珍今為出線學校感到高興,指出同學們在備賽過程中用心鑽研所獲的知識,已然體現了腹有詩書的真諦,故無論台上台下參賽者皆是贏家。她特別感謝每間學校指導老師的悉心付出,幫助同學記熟文章與理解文意。
她提醒同學要把握記憶力最好的中、小學時光,在學習的黃金時期,每天多閱讀及背誦,為日後前途作準備。她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希望同學積學以儲寶,在讀寫聽說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她又以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勉勵同學每天學習,在學養上更上一層樓。

比賽有助提升同學語文素質
下午的賽事由文灼非社長及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陳瑞端教授擔任評判,他感謝陳瑞端教授及兩位演藝學院的校友在百忙之中抽空擔任比賽評判及司儀。
文社長指同學走到這步並不容易,比賽時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所學所習回答問題。他又指出一些傳統名校生以往經常過於着重英文,而忽略了中文修養,導致中文科不合格而要出外留學,唯近幾年見這情況已略有改善。他講述自己舉辦腹有詩書比賽的目的,也是期望能提升香港同學的語文素質,見每屆都有不少學校參與,甚感欣慰。
他認為比賽輸勝是其次,同學從中得到的中文知識,對往後的學習有無可置疑的優勢,在座參賽的同學在小學已經熟習古典文學作品,對日後應考DSE幫助甚大。

陳瑞端:背誦以外 更要欣賞作品義理
第三場賽事由拔萃女小學、聖公會基德小學、漢師德萃學校對壘。在必答題環節,拔萃女小學作答精準,全對題目獲得340分,暫列第一。而聖公會基德小學與漢師德萃學校獲分落在200分左右。在搶答題環節,拔萃女小學以630分大幅拋離作答稍為謹慎的對手,經過挑戰題環節,最後以730分的成績晉級半決賽。而漢師德萃學校獲第八名,聖公會基德小學獲得第九名殊榮。



第四場賽事由聖公會聖紀文小學、梨木樹天主教小學、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對壘。在必答題環節,聖紀文小學與梨木樹小學同獲240分,而聖士提反小學三位同學皆熟讀題目,合作無間下答題全對,奪得340分領先其他對手。在搶答環節,三間學校競爭激烈,聖紀文小學得390分,梨木樹小學得330分,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在搶答環節脫穎而出,共得580分。經過挑戰題環節,最終由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以700分成功晉級。聖公會聖紀文小學以510分獲第八名,而梨木樹小學天主教小學以360獲第九名。



陳瑞端教授認為同學的表現相當出色,她直言很享受在台下觀賽的過程,無論比賽是得是失,也是一個很難得的體驗,因同學從中學習了許多中國文化的知識,望同學再接再厲,努力提升自己。

最後一場比賽緊湊,搶答環節競爭十分激烈,陳瑞端教授認為同學的語文水平甚高,對題目的答案瞭如指掌,確定答案後便立刻按鐘,可見同學平時訓練有素,欣賞同學為比賽付出的努力及心血。
縱觀比賽,題型覆蓋面廣,較多出自唐詩、宋詞及《論語》,她認為同學除了背誦之餘,更要欣賞篇章背後的精粹,以及理解作品傳達的想法和文學表現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