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如何評估學生的價值觀

要有效進行價值觀教育,不可以單單在課堂上說教。教師和家長的言行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學生會通過觀察和模仿,將這些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筆者近日參與會議,與會者一起探討一個問題:如何評估一個孩子的價值觀?應該如何呈現一個孩子的價值觀成績?

從反思中形成價值體系

價值觀的形成涉及多種因素,包括個人經驗、家庭背景、社會文化、教育環境等。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深信價值觀可以通過教育培養,但這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並不能保證完全成功。教育的目標不是強制學生接受某種價值觀,而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學生透過思考、實踐和反思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同時,價值觀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價值觀教育並非教出來,而通過環境、互動和實踐引導出來。

香港教育局在2021年發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為前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幫助學校有效地進行價值觀教育。文件強調以愛國愛港、尊重他人、責任感、誠信、關愛等為核心價值觀,12種首要的價值觀和態度更是行內耳熟能詳。文件提供不同學校的具體事例,讓同工參考;又鼓勵學校將價值觀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中,亦鼓勵不同學科教師合作,設計跨學科的價值觀教育項目。筆者喜見過去幾年教育局就價值觀教育提供大量教學資源、教師培訓、考察活動,也有不同的媒體資訊、電影分享……

是的,要有效進行價值觀教育,不可以單單在課堂上說教。教師和家長的言行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學生會通過觀察和模仿,將這些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社會的價值多元性,是推行價值觀教育的一大挑戰。不同群體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持有不同的價值觀,教育者需要在尊重多元價值觀的同時,傳遞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這需要極高的教育智慧和技巧。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面對個人與集體利益的矛盾、傳統與現代觀念的衝突等,都可能讓學生感到困惑。加上在資訊化的時代,網絡資訊和人工智慧等新興問題不斷湧現,價值觀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幫助學生應對這些新問題,培養他們在複雜環境中的價值觀適應能力。

4F反思法

回到文章題目:如何評估學生的價值觀?

筆者當老師時,喜歡跟學生互動與對話,因為可以從過程中評估和重塑學生的價值觀。現今教育不應是單向的灌輸,而應通過開放的對話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價值觀的內涵。在現職學校,我們通過服務學習,讓學生把抽象的價值觀與實際行動相結合,從而在實踐中加深對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最重要是活動後中的反思,學校近年以英國學者羅貴榮(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動態回顧循環」(Active Reviewing Cycle)──「4F反思法」為框架,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要求學生在活動後歸納事實(Facts)、感受(Feelings)、發現(Findings)及未來(Future)。

其實,學無定法,香港教育研究院在2024年發表《新時代價值觀教育策略研究報告》,基於新時代社會變遷,提出價值觀教育的策略建議,當中涉獵不同辦學團體及學校事例,反映學術界對未來教育的思考。報告甚具前瞻性,着眼於未來挑戰,提出創新策略。文件提到採用問卷調查、觀察、訪談等多種評估方法,全面了解學生的價值觀發展。比評估打分更重要的是及時回饋,幫助學生不斷進步,甚至修訂錯誤行為或偏差想法。

價值觀教育的評估與實踐是一個複雜而動態的過程,不能僅依賴分數或單一標準,而應通過互動對話、實踐活動和反思回饋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香港教育局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和香港教育研究院的《新時代價值觀教育策略研究報告》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指引,幫助在尊重多元價值觀的同時傳遞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攜手努力,並以教育者的以身作則為基礎。面對資訊化時代的新挑戰,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成為有責任感、同理心和判斷力的未來公民。這條道路雖漫長,卻塑造着社會的未來。與前線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們共勉。

參考:

  1. 香港教育研究院(2024)。《新時代價值觀教育策略研究報告》。香港:香港教育研究院。
  2. 香港教育局(2021)。《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2021》。香港:香港教育局。

鄭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