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近一次見面,我提到:「輸了,就贏;贏了,反而會輸。」
這是怎麼說了?
因「為愛與和平佔領中環」是手段,不是目的。
運動的目的是要爭取2017年普選特區行政長官。而其前提必須是以香港長遠福祉為依歸,以捍衛公義為手段,感召港人關注社會不公。只是礙於香港的深層次經濟、社會、政治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也看不到解決的方向,才有必要採取公民抗命的手段,逼迫政治改革。
參與者是義士,要奉獻,要犧牲,要承擔悲壯的結局。
回顧歷史,公民抗命運動,往往都是手無寸鐵的參與者,罵不還口、打不還手,被打得頭破血流,甚至光榮犧牲。暴力的政權,和正義凜然的義士的反差,足以觸動人民的靈魂,不得不反思社會的是非,然後得以在法庭上慷慨激昂,為民請命。運動被鎮壓了,但贏得民心;我軟弱,所以我剛強;輸了,反而贏了。
然而這次運動,沒有跟隨歷史軌跡。政府的應對,不管是刻意還是失策,導致人潮洶湧,鬥志昂然,既鼓舞了支持者,又喚起了民眾,特別是執着追求理想的學子,參與者十之八、九不是義士,氣勢一時無兩,運動遍地開花。
短期好像贏了,但反而會輸。
這是怎麼說了?
因為公民抗命是攻心服眾,不是攻城佔地。佔地最後只是攻守拉鋸,難免險象叢生,導致民意分歧,運動失焦。而政府的應對,不管是刻意還是失策,結果都會傷害支持運動的民眾,走向反面。贏了,反而輸了。
怎麼辦?
運動到了現階段,參與者只會服從個人理念的召喚,誰也代表不了誰。這既是危,也是機。危險,因為群龍無首會導致混亂;機會,因為理想主義者會接受更高的召喚。
你我都是法律人,都知道,公民抗命是非法的,不管目的多麼高尚,為了捍衛法治,重申法律的尊嚴,要有這個承擔。
你我都是成年人,都知道,年輕人的理想、嚮往,他們激情、執着,是他們的優勢,但不容易被說服,反過來或許因此成為他們抨擊的對象。但為了避免任何傷害,也必須以行動帶個頭,要有這個承擔。
運動應該回到「奉獻、犧牲、承擔、悲壯」的原旨。請考慮,轉移陣地,上了年紀的參與者,宣讀一份宣言後,旋即列隊去投案自首。
如此規模的「奉獻、犧牲、承擔」是個創舉,不僅是香港的驕傲,還能載入史冊,成為世人的典範。
讓我們一起提起勇氣,進一步就海闊天空,步入歷史。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