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空置稅不足以扭轉局面
運房局通知立法會,不會再推動空置稅的立法。市場對此並不意外,原因是市場的環境與兩年前政府想推空置稅時很不一樣。
兩年前,樓市的升勢一浪高過一浪,政府想透過徵收空置稅,促使地產商在樓宇入伙前,就悉數把新盤的單位出售。這樣,地產商就會為了早日把樓花賣出,不敢把售價訂得太高。
如今,樓市明顯受到去年的社會運動與今年的疫情衝擊,看淡後市的人遠多於看好後市的人。不用空置稅,地產商也會盡早開盤賣樓。延遲開盤不會為地產商帶來什麼好處。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再推空置稅,可謂多此一舉。所以政府選擇放棄空置稅,以讓立法會去處理一些更迫切的問題。
如果兩年前政府施政的重點是遏抑樓價的話,往後的施政重點,將是穩住樓價,避免通縮。
現時,工商舖類別的樓宇可謂跌勢已成,租金已跌了三成,樓價亦跌了兩成,且至今仍不敢說已經調整完畢。住宅的樓價雖然仍在高位徘徊,但租金已守不住,遲早會拖累樓價。正是為了避免樓市崩盤,政府已先後放寬了住宅與工商舖的按揭成數上限。如今再撤空置稅,可謂是一脈相承。相信今後政府對房地產的政策,只會進一步放寬,而不可能會又再收緊。
我個人對後市的判斷,本欄早已多次論述。我認為,香港物業的使用價值,已因香港的角色受限制,而無可避免會進一步消散;至於香港物業的交換樓價,則視乎貨幣供應是否續有增加。香港的住宅樓價至今仍高踞不下,主因是全球都在QE,加上內地資金仍在不斷流入香港。如果沒有QE與北水南下,香港樓價一定沒法維持今天這個價位。
香港人如果頭腦清醒一點的話,不難看得出,香港之所以有一國兩制,是因為這樣香港才可以補內地體制的某些不足;但現在反對派已成功令到西方各國聯合制裁香港,不容香港繼續發揮補助中國經濟發展的角色,那整個香港的存在價值已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的房地產價值焉能不跌?
房地產是香港這百多年來積累起來的財富主要儲存方式,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足以令香港多年來的財富積累一下子就大幅蒸發。這足以大幅削弱香港人的消費能力與投資能力,足以陷香港於萬劫不復的境地。政府下一階段的施政,必須重點解決好如何避免整體經濟受樓市拖累的問題。
個人認為,光是撤銷空置稅的立法,只能略為減少一手市場的壓力,但抵銷不了香港的功能受到限制的負面影響,政府必須有更有效的政策吸引資金來港,才能穩住金融市場的局面。
引入投資資金,以穩住樓價
香港的樓價有很大的下調壓力。若然樓價下跌,很有機會為香港帶來通縮,政府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穩住樓價,以免港人多年來的積累一下子被蒸發掉。
全球QE當然有助於香港樓價的穩定,但光是市場上的錢多沒有用,還要這些錢願意流入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現時最樂於把資金投放到香港房地產市場的是內地人,香港應好好利用這筆資金來穩定香港的樓市,以及與樓市息息相關的金融系統。
然而,內地實行外匯管制,即使內地有不少資金願意來港置業,也不可以隨意來港置業。我建議可以借照股票市場深港通與滬港通的方式,來為房地產市場打開這條渠道。中國政府可以容許內地資金來港買樓。條件是將來賣樓時,所有收益要原封不動地匯返內地的銀行系統。這樣,國家就不用擔心有外匯流失,而內地資金亦可參與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只是資金不可以調離中國的金融系統罷了。
具體的做法是:香港的律師樓在土地註冊署登記文件時,須向公眾披露,有關單位的資金來自大陸,故這個單位將來再買賣時,負責相關交易的律師,有責任把這個單位的賣樓收益全數匯上內地的銀行系統,才算業權清晰,情況就如律師要弄清楚上手有沒有還清銀行按揭一樣。
北京如果不放心,可指定自己信任的律師樓與地產代理公司,專門負責這類樓宇的買賣。即使交易過程中難免會有漏洞,但相對此項措施可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成效,小小風險仍是值得冒的。北京為了支持澳門,放資金去澳門給外國的賭場賺也可以,為什麼不可以放資金來香港買在中國土地上建設出來的樓宇?
有人可能會質疑,我這項建議或許是為了自己的生意着想。老實說,我本來亦想避嫌,這個建議不提算了,但事關香港前途,才不理個人形象,看到什麼說什麼。
由於中美冷戰已無可避免,美國一定不想香港可以繼續發揮補中國體制不足的作用。其他西方國家亦可能會配合美國逐步切斷與香港的雙邊關係。香港原有的角色今後必然會受到諸多制約,在這種大環境下,香港房地產的使用價值焉能不逐步消散?為此,香港的銀行已在按揭估價上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度,香港樓價下跌已無可避免。
因此,香港政府必須未雨綢繆,引入投資資金,以穩住樓價,以免港人之前積累的財富一下被大量蒸發掉。政府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怎樣避免這項措施影響民生。
我認為最簡單的做法是不許內地資金買5000萬港元或以下的住宅單位;只許這些資金買工商舖與豪宅。香港人買樓鮮有超過5000萬元以上的,所以這項措施只會穩定香港的金融系統,不會搶高普通住宅市場的樓價,影響民生。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