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局勢緊張,中國需要拓展市場,尋找更多經濟合作夥伴,東盟作為新興經濟體近年發展不錯,房地產發展迅速,擁有龐大商機。東盟全名「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英文簡稱ASEAN) ,由10個國家組成,在1967年成立,初期只有5個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及菲律賓,後來汶萊、柬埔寨、緬甸、老撾及越南先後加入,不過,最後加入的主要是共產主義和較窮困國家。
東盟區內經濟差別大
這10個國家都有共同特徵︰高經濟增長,市場發展潛質不錯。東盟大部分成員國的經濟增長約有7%,泰國和馬來西亞發展較慢,經濟增長約4%至5%,新加坡雖然增長不高,但總體量卻十分高。不過東盟面對數個問題,首先是區內經濟差別大,最有錢的新加坡跟最窮的國家老撾,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 相差40倍,即使高速追上差距,可能都需要40至50年。第二,區內貿易不高。東盟自成立以來,區內貿易只佔25%,75%以上的貿易都是跟東盟以外的國家或地區進行,主要是中國。中國向東盟出口主要商品包括工業製成品、機械和運輸設備。中國向東盟進口,主要商品包括礦產品和天然橡膠。第三,大部分東盟國都是低收入國家,互補性不強但替代性強,即是國家之間製造和出產相近甚至相同的東西,因此區內貿易不多,貴價品要靠進口,這都限制了東盟的貿易發展。
在個別國家方面,越南、緬甸、老撾接壤中國,中國成為主要貿易夥伴。不過這三個國家中,老撾是最弱的國家,發展亦較慢,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海岸線,不可建立港口,物流有很多掣肘,大大減低外商投資意欲,所以老撾主要跟周邊國家貿易如越南、泰國。在外資方面,外商直接投資的最大兩個東盟國分別是新加坡和印尼,歐洲最多的FDI(外國直接投資)是去了新加坡,其次是印尼。馬來西亞基礎建設雖然發達,不過這只是表面風光,實際上,她的外債對比其他東盟成員國都高。不少東盟國,外債與外匯儲備比例都有改善,但馬來西亞這方面卻較弱,外匯儲蓄不足以抵銷債務,而且,外匯儲備往往賺得不快,借貸往往比出口所得收入還要快,難怪首相馬哈迪上月訪華行程結束前,宣布取消與中國合作的東海岸鐵路及天然氣管道項目。
歐盟有德國、法國兩個領導國,但東盟沒有一個強大的領導國,東盟各項規定的落實依靠會員國的配合,這樣無法阻止各國將本國利益凌駕於東盟利益之上,東盟應培養會員國的共同體意識。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