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喜見好友羅奇(Stephen Roach)對香港前景有所改觀,承認香港反受惠於中美鬥爭,是他去年提出"HK is over"論時所始料不及的。雖然他已離開大摩多年,現為耶魯學者,他的評論關乎香港的整體經濟和政治狀况,並非只針對股市,但無論如何,從他發表「玩完論」至今,恒指已反彈上升了近50%!
他也承認看錯市,且認為市場就是香港的一切,因而導致反思對香港的看法。但他也同時指出,恒指距離歷史高位(其實不算高),仍有40%!
老實講,唱淡永遠比唱好更吸睛,尤其從前羅奇是非常有名的"China bull",所以去年的「玩完論」才那麼震撼,今次微調看好,雖仍有不少外媒如Bloomberg和CNBC跟港媒報道,但我的同事跟行家傾過,老實講,對市場的影響就極輕微了。資歷較淺的投資者,包括部分年輕的大摩員工,甚至未聽過羅奇的名字。
香港仍具超級集資能力
見到新聞後,我發了一個「賀電」給他,讚他終於「看懂」香港,明白我們的前景一片美好。回答中,他首先宣稱已預計到我將與他聯絡,更開玩笑說他對香港回心轉意,是從我去年送他一頂"Make HK Great Again"帽子而開始的!
新聞標題說他轉軚,但如仔細看清楚,他對香港前景仍甚有保留,並不完全推翻"HK is over",最多只可算承認"HK is not over, yet"!
他解釋看錯的原因是他本以為香港夾在中美鬥爭之中,必將受關稅戰、高科技出口和甚至投資限制所影響,但後來發現中國尚有龐大集資需求,而香港仍是一個非常重要和有效率的金融中心。除此,香港也受惠於全球投資者開始厭惡美元霸權,逐漸把資金轉離美國,改投到歐洲、拉美,和亞洲等各地,包括香港。今年香港再度成為IPO集資冠軍,至今已超過100億美元,已是去年全年總額的90%以上。

羅奇認為「兩制」正被削弱
我贊成香港仍具超級集資能力,一直是香港最引以為傲的一個亮點。但這並不是一個成功資本市場和高效率經濟的唯一重要指標,更重要的當然是一個市場的長期表現,而在這一點上,香港以至所有中國股票市場的表現,都是驚人地差。
過去25年,中國GDP翻了超過20倍,但恒指表現遠遜GDP,升了僅約50%,投資者幾乎完全分享不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同時超差的長期表現,亦反映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過度倚賴投資,拖低ROE股本回報,亦壓低更重要的TFP中國全要素生產效率。
既然香港仍是如此重要的一個金融中心,為何羅奇仍非全面看好呢?他解釋去年看淡香港有三個原因,中美鬥爭只是其中一個,其餘兩個:中國經濟繼續放緩,以及在他眼中,一國兩制的「兩制」,在《國安法》下正被削弱,香港亦因此而失去部分昔日的光彩。他認為從前香港是亞洲的國際城市,如今香港只是亞洲的中國城市!
中國經濟過去重投資輕消費
中國經濟放緩,人口老化兼收縮,出生率急速下跌,但年輕人失業率又偏偏高企,房地產市場不振,相關的債務危機仍未獲解決,導致消費疲弱,不能逃離通縮等,都是不爭事實。唯一值得討論的是以何方法,才可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近50年,長期最習慣和似乎最有效解決任何經濟問題的方法就是按工業政策,加大投資、投資,再投資,唯一問題是投資重點是基建、房地產、鋼材、光伏,還是電動車(EV)、芯片和AI?
投資兌GDP的比例一直高企在約40%,反而消費就一直壓低至不正常的只約37% GDP,比全球發展中和發達國家的60%平均水平低。

解決內地車業內卷不容易
過去近五年的急速經濟轉型,只是急煞車停房地產投資,把每年多達數萬億的貸款,由房地產轉給到所謂先進製造業。EV的亮麗成果,有目共睹,性價比已近完勝西方,中國更雄霸電池、磁鐵和光伏等相關新能源行業,AI芯片設計亦確追近美國(AI基建投資規模,反而遠遠落後於美國)。
早前,比亞迪(1211)帶頭展開新一輪減價戰,繼而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恐怖表示,中國汽車業已出現「恒大」,所有汽車股大跌了一輪,原因當然就是產業過度投資、債台高築、產能過剩和供過於求等問題,再加上國際貿易環境嚴峻,出口面對重重關稅,根本不可能支撐過百品牌存活下去。諷刺的是長城正是一家河北省政府下面的一家傳統國企汽車生產商,在EV 和AI技術等各方面,都絕非領先者,缺乏競爭力,存活只因得到國家政策扶持,但現在反而批評其他人負債太高,應被淘汰。近日連另外兩家國企,東風與長安汽車的合併談判都宣布失敗,解決內卷,談何容易。
提升個人消費 知易行難
中央已開始明白問題所在,今年經濟工作報告中,竟把提升個人消費作為首要目標,重要性甚至高於科技創新。但知易行難,歸根究柢,中國經濟過度倚賴投資,政策手段仍然偏重供給側。鼓勵消費的方法何其多,包括財政方面減VAT、企業和個人收入稅,增加生育補貼,加強醫療、失業、退休和養老安全網,和稍落下乘的各種消費券。貨幣方面可繼續減息降準,和最重要的中央出力和有效方法解決地方和房地產債務危機,從而讓房市穩定下來,如能復甦,更可製造正財富效應。
今年至今已推出不少政策,央行減息10點子,降準50點子,中央加地方政府債務將增加13萬億元以上,部分用來幫助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今年亦將派發超過3000億元家電補貼,亦延續了購買EV補貼等。雖然如此,第一季的零售增長仍只有4.6%,低於GDP的5.4%,意味消費仍然相對疲弱,兌GDP佔比甚至仍在下降。

中國最有效政策永遠由上至下
我認為在中國,最有效的政策永遠由上至下,所以應先由中央定一個消費佔GDP 50%的長期目標,之後我對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員的執行能力極有信心,必定能在五至十年內達標。
喜出望外地,近日竟見到可靠新加坡外媒報道,中國政府正討論2026年開始的下一個五年計劃,竟曾討論應否要定一個消費佔GDP比重的數字目標。可惜報道顯示暫時傾向反對,因為缺乏有效刺激家庭消費工具,和不願承諾具體數字。
討論已是個好開始,但似乎仍缺乏信心。但如不願承諾具體消費比重,但又為何繼續定下GDP目標?此做法只會延續過度投資的不良習慣,因為如發現GDP可能不達標時,最容易的彌補方法就是加大政府可控的投資,亦即間接抑壓消費。反過來,如先定下消費比重目標,如發現有落差,則反需要減少投資,從而推高消費比重。明年才須定下政策,尚有時間繼續討論。
清洪:港無必要保留外籍法官
至於一國兩制問題,我並不完全同意羅奇的擔憂。本周我被朋友邀請參加一個馬來西亞商會晚宴,演講嘉賓為資深大律師清洪,主題正好是香港法律制度,在《國安法》通過後的未來前景。羅奇的第一個指證就是數名外籍法官以《國安法》為由而辭職。當晚清洪也剛提到此事,他正確地指出現今世界只有Brunei和其他數個更小的島國才保留外籍法官,這個明顯由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過時傳統。香港已是一個完全成熟社會,當然沒有繼續用外籍法官,而香港亦仍符合《基本法》,仍然有五名在任外籍法官。
港通過45條時間已無多
清洪亦提到《基本法》23條和45條等問題,他把大部分責任推到1990年彭定康在Bath連任選舉落敗一事上,因此獲派到香港,不幸開始搞事,不安好心地開始政治本地化和民主化。
我在席上也有發言,我認為責任在於《基本法》留下了23條和45條這兩個空白,亦是回歸後27年來不少痛苦,包括大量示威、遊行和暴動的根源。去年總算成功通過23條,但45條尚未成功。從《基本法》第5條看來,一國兩制仍或有50年期限,那麼其實通過45條的時間已無多,最佳窗口只剩下屆或最遲再下屆2032年選舉,我當然認為愈早愈好。
如能早日通過45條,香港成功舉行遠比美國更公開、公平、公正選舉,其實毫無難度,相信到時羅奇和不少美國人都真的會考慮搬到香港!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