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7年12月13日,馬斐森教授在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2017周年會員大會發表對港大發展與挑戰的看法,發言和問答環節摘錄如下:
擁有全球視野對香港而言很重要,所以我們2016年在《未來十年發展願景報告》(Asia’s Global University – The Next Decade: Our Vision for 2016-2025)提出了「亞洲的國際大學」這個概念。在亞洲,我相信有兩所大學跟我們一樣當之無愧: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東京大學。
經過校內許多探討和辯論,港大定出「3+1」Is 發展方略。第四個I,Impact(影響力)是由頭三個I:國際化(Internationalisation)、創新(Innovation)、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ity)締造的。我們也有三個發展支柱,分別是教與學(Teaching and Learning)、研究(Research)和知識交流(Knowledge Exchange)。
我們注重港大國際化在校內的體現。港大學生大部分學習時間都在香港,所以除了鼓勵學生到外地交流,還要令學生每天的校園生活也國際化。港大的課程設計很着重國際化,校園有很多國際化的講者、學生,經常舉行國際會議,也會跟各國大使館和商會合辦文化活動,平日的活動亦會以多種語言進行。在這方面,港大一直做得很好,並持續進步。而且,隨着近年收生漸趨國際化,校園變得愈來愈多元化。
增強國際交流有具體指標
港大計劃為100%本科生提供兩次交流機會,預期於2022年達成目標。一次交流機會在中國內地,一次在海外,亦會按實際情況而定,切合學生需要。自計劃落實一年半,港大已為遠高於50%的學生提供海外交流機會,進度令人鼓舞。
要說明計劃好處,我想到的最佳例子來自一次交流時的親身體驗,那時我到非洲烏干達交流,跳出了舒適圈,了解到事物在不同環境的情況,大大增加對自身認識。在非洲,原來按下燈掣,燈泡也不一定會亮;就算扭開水龍頭,也會因為當地情況而沒水,這些情況刺激人們反思對種種事物的看法。我在非洲得益不少,這也是學生應該離開熟悉環境去探索的原因。
創新精神令學生無懼失敗
港大希望創新能體現在教學、研究和知識交流上,展開了很多計劃,例如DreamCatchers邀請許多校友和校外創業人士向港大師生分享創業經驗,鼓勵他們勇於探索、明白失敗是常事。要教導香港學生不怕失敗、屢敗屢試,挑戰頗大,因為他們從小被人教導事事要成功,做事不容有失。
港大跟在創新方面出類拔萃的大學合作,比如與史丹福大學合作舉辦創新工作坊;港大iDendron初創企業發展中心也於2017年落成,鼓勵創新和創業。在創新的部分,我們有很多嘗試,也能跟上深圳和大灣區的創新發展趨勢,希望在未來10至15年間與港大師生、校友、香港各界一起抓緊這個大好機遇,走在世界前面,建立濃厚創科氣氛。
跨學科發展乃是必須
目前,氣候變化、水資源、空氣污染、恐怖襲擊、能源短缺等全球問題,都需要跨學科共同努力解決。港大為各學院預留資金用於跨學科研究項目,又設立跨學科雙學位課程,並與不同院校和業界合推新項目,我深信港大可發揮重要力量,協助應對未來危機。
我很喜歡舉這個例子:聽到社會老齡化,醫學研究領域的人士很容易覺得發明新藥物和療法便是出路。不過,醫學新發展不足以解決問題,要與社會科學、機械人工學等領域合作,才可減少老人跌倒的情況、改善獨居老人和腦退化患者的認知能力。港大一直致力推廣跨學科發展,而且比其他院校條件更好,有全港唯一一所牙醫學院,也有醫學、法律、人文、工程、科學等各個學系,應引領香港以至亞洲在跨學科發展創出佳績。
RAE 2020將按影響力分配資源
接下來要說說影響力。剛才所說的3Is發展方略都是為了這第四個I──締造全球影響力(Impact),務求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可以從小地方做起,甚至扭轉大局面,極具社會意義。在香港,UGC(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進行的下一次RAE(研究評審工作)也將評估各間大學的影響力(佔評審準則的15%),並按此分配未來的教育資助。我們必須思考研究工作有什麼影響力,也要能證明這一點。這是港大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我認為3Is發展方略為我們定下很好的目標,那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火箭科技」。我們做了很多諮詢,有很多人參與其中,大家同心,努力實踐。我認為這對未來數年來說仍是很好的發展藍圖。新校長可能有不一樣的發展理念,但我想(2016年提出的)十年發展計劃仍有許多方面有助推動港大發展。
教研出色 跨學科課程初見成效
大學的國際聲望很大程度以研究表現為基礎,因為外面的人很少知道港大的教學質量如何、知識交流做得好不好。不管用什麼方法來評估和衡量,你也會發現港大在研究方面很出色。港大的教與學也很優秀,我們的四年制本科生課程非常成功,跨學系的聯合課程(co-curricular courses)更超過170個。
有一次,我在劍橋大學的活動碰到一位來自投資銀行的業界人士,他對我說近兩三年的港大畢業生有很大的轉變,明顯變得更有解難能力、更善於團隊合作,思考也似乎比以往的畢業生更成熟,那是第一次有僱主向我這樣反映。我很受鼓舞,也很高興四年制課程和跨學科課程能做到這一點,這有賴眾多富教學熱誠的教員。
提高效率 善用30億發展新項目
過去,我們依循很多傳統方法做事,取得成功,但這樣不夠靈活,創新空間不足。很多人告訴過我,港大招聘面試和遴選過程冗長,到了能確認聘請新同事時,應徵者可能已有別的工作。為增加效率,我們推行很多措施,化繁為簡,比如簡化人力資源、財務、設施管理、採購等各方面的工作程序。舉例來說,平日複印文件時,所有部門會聯絡的印刷商合計逾300家,有必要設法精簡程序才可將港大的資源和時間集中在大學發展。
港大也在推行其他改革,讓學院院長直接向Senior Management Team(中央管理小組)匯報,不用再擔心怎樣才能成為受歡迎人物。我們會讓學院院長(Deans)清晰知道港大有哪幾項發展事務需要做到,把預算交給他們,所以他們要投放精力用心經營的不再是受歡迎程度而是工作效率,要成功達到特定的工作目標。
最後,我想說說募集經費的事,各位可要掏出支票簿來了。2017年,我們收到了賽馬會一筆很大資助,合共12億4千4百萬港元,支持我們在葛量洪醫院成立全港首個專門針對癌症的臨床創新研發中心和癌症關護研究所。很多人通力合作,確保我們拿到這筆重要資金。另外,我們一共得到超過10億港元的冠名教授席研究資助,工程和科學方面的特定項目也有近10億港元資助。這三方面合起來已籌募得30億港元,很感謝各方的支持、捐款和資助。
大學排名和臨別感言
接着,我想談談大學排名。我就這方面的言論經常被人注意到,我也經常強調不應為追逐排名而制訂大學政策。排名準則每年都有變動,卻不由大學學界訂定。我認為港大應全力做好所有項目,釐定發展優次,例如「3+1」Is發展方略。做好了,排名自然提高。在港大出任校長四年是我的榮幸,我很感謝大家──每一位校友、學生、教職員,還有支持港大的人。
很多人問我,離開香港會捨不得什麼:我會想念香港的效率、香港的機場、港鐵、美食,還有人們,尤其是學生。我很喜歡在港大教書、跟學生交談,他們很勤奮,很盡責,而且尊重他人。我也會很想念港大校友,他們對母校顯出一份驚人的忠誠,比如對某個學科、畢業年份有很強的歸屬感,很支持大學發展,這種來自校友的支持絕不可視作當然。
問答部分
問:在港大工作四年以來,你對港大學生和港大的感覺和(教育)熱忱有沒有經歷什麼根本上的轉變?
學生是港大的驕傲
答:我從不同場合和場景認識、接觸過很多港大學生。香港應為這些學生和本地的年輕人感到自豪。他們有着年輕人的敏銳和焦慮、敢於提出不同意見,不會盲目接受教育制度給予他們的東西。你們要親自認識他們。我無論走到港大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看到他們有的在努力學習,有的在討論問題,有的在輕鬆交談。他們以出色的工作表現為榮,也有很強的積極性,把握教育給他們的機會,不斷改善自身,我想這就是香港在過去和將來賴以成功的關鍵。
問:我們的學生很幸運,生活在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而中國現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的GDP增長相當於整個土耳其或瑞士的生產總值。你會鼓勵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學生畢業後來港工作嗎?你認為會有什麼困難?
鼓勵愛丁堡學生來港交流和工作
答:我會,而且不只鼓勵畢業生來港工作,還會鼓勵愛丁堡的學生來港交流,體驗你剛剛提到的那些。香港的一個特點就是跟中國內地有很強的聯繫,我到過中國很多次,不論是大城市、小鄉鎮、農村、工業城市、學校,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訪問,可增廣見聞。中國很有朝氣,不斷發展向前,你不會覺得哪一天這個國家會突然停止運作,相比之下,英國的年度經濟增長只有0.1%,中國很不一樣,發展機會着實可觀。
至於我被捲進政治之中,由於香港所有事情都被政治逼得缺乏空間,我們必先理解全面情況才能客觀持平地說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不可以做些什麼。如果你相信人們的努力,相信會為改善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而努力的人們,中國是很好的地方,值得去工作和學習。
政治無法迴避 把握發展契機
問:政治對香港和港大影響很深,你會怎麼看政治在你任內對港大的影響?你認為這會如何影響港大的未來?你注意到怎樣的趨勢,認為校友要留意什麼?
答:政治無處不在,不能視而不見。假如大學不受任何政治影響,我能夠將所有精力放在大學的發展,那當然很好,但現實是這在全世界都不可能,英美也不例外。英國要面對脫歐問題,澳洲的大學在資金方面也要周旋於政治問題。港大的情況是要面對很多不同觀點和訴求,有的關乎中港關係,有的關於事情該如何決定,例如高鐵一地兩檢。人們有不同想法和立場,必須尊重。政治應該是我們每天面對和理解的事情,不應變成進步的障礙。香港絕對有發展潛力,如果因政治問題耽誤發展,十分可惜。全世界、亞洲、中國的機會多的是,港大和港大學生不應因政治而錯失良機,限制了發展。
首副一席懸空 招聘過程持續
問:我想問關於大學核心領導層的問題。我仍記得打從你上任以來,中央管理小組就不曾有完整的班子共同面對挑戰,你認為有什麼原因導致你快卸任校長了,還一直欠缺完整的管理團隊,首席副校長的空缺一直懸空?你對我們的制度有何看法?
答:雖然首席副校長從2015年起一直是「暫委」(interim),核心領導團隊總是會有一定的流失率,5年合約制的情況尤其如此。我覺得職位懸空不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一直分工合作,把事情做好。學院院長也有一定的自然流失率,我上任時的10位學院院長現在有7位都換了人,招聘也將再次展開。
我們一直找到許多人才加入,從美國、英國、紐西蘭、中國內地、香港和世界各地請來新院長,他們來自世界上一流的大學。沒錯,我們有職位空缺,也有自然流失率,只要人才不斷加入港大,問題不大。港大很多挑戰要面對,像首席副校長的職位空缺只是其中之一,我不特別在意,港大也在處理許多其他問題。
寄語下任校長:寵辱不驚 勇往直前
問:你對下任校長有什麼智慧之言可以分享嗎?
答:別人怎麼做,本不該由我提議,但我樂意分享經驗。我認為,自己相信的東西要去做,想達成的東西要去做,之後只要貫徹下去就可以了。要勇敢,要有決心、有原則,臉皮也要夠厚──面對眾多媒體報道和種種評論和爭議,面對公眾一定無法令所有人滿意,所以頭腦要清晰,專心致志走到目的地,不要讓政治、媒體或其他事情令你分心,因為最重要的是香港大學,不是任何大小人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