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聞中學文憑試的中文科變成死亡之科,如果說文言文更是令考生們聞風喪膽的妖魔鬼怪,那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施仲謀教授便是斬妖除魔的孫悟空,護送各位小唐僧取經。要提升中文水平又不乏趣味,施教授認為可從古典文化知識入手,《論語》是不二之選。學生一聽《論語》,一分厚重的歷史感迎面襲來,施教授隨即大派定心丸說:「《論語》雖然是2500年前的語錄,但孔子絕非古舊死板的人。相反,他是很『潮』的。」如何重新認識這位萬世師表?參透當中的哲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占有一席之地?且聽施教授一一道來。
潮人孔子 訓示貼近生活
《論語》當中記錄古人如何生活,包括待人接物、治國方針、教育理念等;古訓今用,毫不過時。此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中縱有許多大道理,可學生聽見難道不會伴隨着一串串之乎者也,哈欠連連嗎?其實「萬世師表」也是和你我一樣的血肉之軀,施教授悠然自若,例子順手拈來,道:「我們談談『孔子喜歡賺錢嗎?』,這是課程的其中一個章節。」賺錢與日常生活十分貼近,施教授說:「孔子愛錢嗎?不能說不愛吧,他周遊列國為的也是希望有人賞識他的學說和觀點,他的生活才有保障,也是賺錢的一種。正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愛錢是人平常不過的欲望,但其原則是得取之有道。」
除了錢外,孔子也有他的興趣——音樂。時下有古典音樂、交響樂、流行曲、民謠等等,孔子當時也有他的心頭好,聽得如癡如醉。施教授說:「孔子是一個藝術家。《論語》記載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三個月不知肉味呢!」不吃人間煙火的形象不攻自破。另一課談到「孔子迷信嗎?」施教授說:「當然不迷信。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孔子鼓吹人文主義,他強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放到現代社會依然契合。」
要讓學生走進《論語》的世界,首先要跟生活接軌。他親自帶領與團隊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需要編撰教材,將大道理結合生活經驗,類似的例子俯拾即是。施教授續道:「同學朋友間的相處不難發現你我各有所長,可以互相虛心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言自明;又如『吾日三省吾身』,認真學習、對朋友言而有信等都是同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事情,同學能否做到『三省吾身』,警惕自己呢?」課程將《論語》結合白話文註釋生活例子,學生理解起來自然事半功倍,施教授更鼓勵學生參與討論,融會貫通。
七十二變詮釋中華文化 舉一反三批判學習
潮讀《論語》只是冰山一角,施教授設計的課程橫跨中小學,主張讓學生理解、思考和實踐,挑選17間學校作為期一年的評估實驗。小學以學習傳統經典為主,如《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必不可少,讓學生體會當中的品德情意,由內而外打好語文基礎;初中則分為24個單元,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推演。施教授知道,要讓學生對中華文化有透徹的理解,不能像灌藥填鴨般單方面餵養,不忙施展七十二變渾身解數,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我們可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入手,例如漢服、唐裝、少數民族服飾、五嶽、黃山、黃河、長江、八大菜系、歷史建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社會習俗、傳統節日等來認識傳統文化,更為吸引。」
平日課堂中,多是老師講學,學生只需按部就班便可,等知識從黑板跳到自己的口袋裏。若為孔子的學生,恐怕沒有這支歌仔唱。孔子教導學生舉一反三,施教授為高中學生編排的課程正好重現這個初衷。施教授道:「學習中華文化不是要一面倒的讚頌,當中有好的,也有落後於人的,要學習剖析其中利弊,才能去蕪存菁。」高中課程以專題研究的方式進行,過程中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分析,訓練批判思維。
近年修讀和應考中國歷史的學生人數寥寥可數,施教授不但沒有搖頭嘆息,反而躊躇滿志道:「我們編寫的實驗教材,也算是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吧。課程開始前後,我們會對學生進行評核,看到學生進步不少,讓人欣慰。很多學校聞聲而至,找我們要教材,我們也喜聞樂見,傾囊相授。」施教授見課程成效顯著,便乘勝追擊,每兩年推出新的階段項目,以因應學生的需要和進度調整。
慎終追遠 了解民族歷史之責
花無百日紅,中華文化穿越千年,一身古雅風韻來到現代的角色有何變化?何以仍有如施教授之士這般孜孜不倦,希望推而廣之?施教授認為一個城市或國家要有穩健發展,最應該做到不忘其本,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也不例外。「我們要先有自己文化基礎,再去學習其他文化,才可得心應手,正如我們學習兩文三語,也不會忘記母語廣東話。」其實香港社會保留了不少傳統文化和美德,施教授憶述:「舊日香港對很多傳統文化節日和習俗的保存度高,坊間也不乏詩社等團體,二三十年前來港交流的內地學者眼見香港這片文化福地更是垂涎三尺,羨慕不已。」
往昔種種,最近日漸消亡。讓座本是美德,可惜鮮有人挺身而出,有了關愛座反而成為一種諷刺。不禁令人反思,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充斥着太多紛擾和浮躁,恐怖襲擊,文化和宗教衝突,校園中的自殺和欺凌等,許多現象讓施教授痛心疾首,他指出東西方的人文藝術都不約而同選擇回歸傳統,追緣溯始,《論語》是最佳的選擇。孔子的學生曾子為他的學說總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南宋朱熹有這樣的解釋:「盡己謂之忠,推己及人謂之恕。」施教授翻譯道:「說白了,便是盡本份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近代中國幾許動盪,施教授不希望一批批古雅的文化遺產隨一次次革命逝去。在文化和歷史斷層中掙扎求存的一批文化工作者常道要尋回失落的「根」,因此也有了「尋根文學」等。在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時代,想要延續這個民族的文化,後人便要做到《論語》提到的「慎終追遠」,施教授道:「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是一種需要和責任,也是我們的本分,不然只會像浮萍般飄蕩,風雨飄零,無處落根。」
創立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現代君子走出香港「平天下」
儒家常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掛在嘴邊,乍一聽以為又是老生常談,卻不知來到現代也有另一番演繹。施教授笑言:「有志於香港未來的可以投考公務員、參選區議員、甚至選特首。當然不能人人都是堯舜,我們至少克盡己任,為社會做貢獻,再者便是衝出香港,一展抱負,便是現代的君子之責。」
施教授專注於中文教育,要在這個領域做到「平天下」殊不簡單,教材師資相輔相成才能有所突破。教大為全亞洲第二個可以頒發國際文憑中文教育證書的辦學機構,為世界各地中文教育輸出人才,畢業生可於本地國際學校甚至國外執教,真正做到「衝出香港」,向世界展示中文的魅力和哲理。晉身世界舞台,施教授代表教大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創辦首本專為中文教育研究而設的學刊。他指出:「中港台三地的語文教育各有特色,全世界的漢語二語教學發展各異,學報將集百家所長,也會參照西方學術研究方法,互相借鑑,方能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國際中文教育的方法和疑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未來,教大更有望與哥大探討關於中文教育碩士課程的合作,為學生和未來的準老師創造更多機會。所謂「君子一言,快馬一鞭」施教授便是現代君子的最佳寫照。
百家爭鳴 誰與爭鋒
近年社會趨向兩極化,一邊廂弘揚中華文化進行得如火如荼,一邊廂心生抵觸。粵普爭議、本土矛盾等,愈演愈烈。對於這種排外心理,施教授借春秋戰國時期比擬,他道:「孔子當時身處的時期,儒道墨法、九流十家,百花齊放,各方學說不會互相排斥與攻擊,而是互相尊重,惺惺相惜。孔子自己更是周遊列國,不會局限於自己的魯國,增加人才交流才能促進社會流動。」2500年前尚且如此,何以今天吝嗇於容納百川之心,固步自封?
所謂英雄造時勢,辛棄疾在《南鄉子》中借用曹操的話寫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教大則有施仲謀教授,為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的傳承,開闢新的舞台和領域,展衣拂袖,皆是風流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