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健康 康德黎一個決定為中國帶來變革

康德黎一個決定為中國帶來變革

每當市民遇有急性創傷之時,需要聖約翰或紅十字會救傷隊的急救服務,可曾問過,誰為他們編寫急救手冊?

袁國勇 作者: 袁國勇
2015-04-18
杏林英傑

康德黎一個決定為中國帶來變革

康德黎一個決定為中國帶來變革

康德黎一個決定為中國帶來變革
本文另兩位作者:
杜啟泓,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傳染病及微生物科醫生,專研流感病毒。
龍振邦,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傳染病及微生物科醫生,專研小兒科傳染病。愛憶舊懷古,以史為鑑。
皇后大道是港英政府於1841至42年間以移山填海的方法建成的人工大馬路,對開便是維多利亞港。當時的皇后大道非常繁榮,大道兩旁盡是二、三層高的商店,有中式的白牆青瓦,二樓粵派騎樓之上,有簷篷遮蔭擋雨,中式店舖之間,不時夾雜維多利亞式的建築,精緻的雕花圓柱,圓拱迴廊延伸開去的二樓陽台,每個細節皆流露着英式典雅高貴的氣派。白文信爵士(Sir Patrick Manson, 1844-1922)1883 年來到香港,並在這裏開設診所。
從皇后大道轉入威靈頓街一路向上走,便會見到鴨巴甸街。那裏雖然比皇后大道窄,但民居商店同樣林立,主婦在街上洗滌衣服,有三五老人坐在屋簷下閒聊,中間穿插着追逐的小孩,不時飄來陣陣炒菜幽香,筷子敲打瓷碗獨特的聲音,對洋人來說更是新奇無比。
白文信開設診所不久,便與何啟爵士一起籌辦雅麗氏利濟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它位於鴨巴甸街與荷里活道交界。白爵士處事認真,事必躬身,既要主理診所,又要兼顧醫院事務,公務繁忙下,打算聘請助手,助他管理診所日常事務,並為日後回英作好準備;白文信於是致函英國友人莊明寶醫生(Dr. John Mitchell Bruce),希望他能夠覓得一位有心的賢醫,條件為匿名招聘,也不公開工作地點和白文信之名。

一生最重要的決定

康德黎(Sir James Cantlie 1851-1926)生於蘇格蘭鴨巴甸班芙郡(Banffshire, Aberdeen, Scotland),15歲(1866 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鴨巴甸大學(Aberdeen University)修讀文科。
他藍眼棕髮,方面大耳,臉頰滿布雀班;個子不算高大的他,身材健碩,橫肩闊胸,總予人好動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加上他為人和善熱心,甫入大學不久便交上很多朋友,其中一位較友好的是比他年長數年的醫科學長莊明寶。
受到學長的影響,康德黎畢業後繼續攻讀醫科,1873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鴨巴甸大學醫學院。完成醫科學位後,他往倫敦找學長莊明寶;剛走進莊明寶入住的旅館後,莊便熱情款待並恭賀康德黎:「查靈十字醫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已決定聘請汝為解剖示範員(demonstrator of anatomy)!」
1877 年,康德黎考獲外科院士資格並擢升為駐院助理外科醫生。
1883年,埃及亞歷山大港爆發大型霍亂(Cholera epidemic),當時只有32歲的康德黎雖然剛與龐美寶(Mabel Barclay Brown, 1860-1921, 即日後的康太太)訂婚,但他憑着無私的心和無比的勇氣,自告奮勇前往疫區參與救援;龐美寶非但沒有阻止未婚夫,反而全力支持和鼓勵他,還囑咐他一定要完成任務,然後平安返英。
是次公幹,年輕的康德黎有幸認識到微生物學界的翹楚鍾麥基爵士(Sir Thomas Jones Mackie),他還第一次接觸到熱帶傳染病,以及踏足遠東的國度。經歷是次旅程,康德黎已給神秘的東方深深吸引;1887 年,他作出畢生最重要的決定,而這決定,也大大改變了中國的未來,令她也走上改革之路。

一次隱名的招聘

長期參與急救工作、接觸貧苦大眾的康德黎,發現倫敦人的體格普遍較差,於是開始發掘箇中原因。他得出的結論是,環境污染、衞生惡劣、空氣污濁均有損健康。1885 年,康德黎在倫敦柏斯衞生博物館(Parkes Museum of Hygiene) 公開演說,題為〈墮落的倫敦〉(Degeneration amongst Londoners)。
雖然時間已證明康德黎是個極有遠見的人,但在當時老一輩的醫生和輿論眼中,這個年輕的蘇格蘭醫生只是杞人憂天,譁眾取寵,後來還招致各方口誅筆伐,最後演變為報章罵戰。
事件雖然沒有影響康德黎晉升為高級外科醫生,但已足夠令年少氣盛、心高氣傲的他萌生去意。1886 年聖誕期間,莊明寶收到白文信來信,盼莊氏能為他尋找賢醫一名,助他管理醫務所。
康德黎一家當時正暫居莊明寶家中,莊明寶問他可有合適人選推薦;康德黎不知那是白文信的委託,經過一番討論後,苦無結論。
最後康德黎說: 「聘者若為香江白文信或埃及鍾麥基,吾欲親赴。余往埃及公幹之時,曾有緣與鍾爵共平霍亂之疫;白君則只聞其名而未嘗與之共事也,但聞其事迹足使余傾慕已久而欲效之犬馬。」莊明寶第二天發電報往香港,白文信則欣然接納。
經過17年努力,康德黎始能晉升至高級外科醫生一職,但千篇一律的倫敦生活,未能令康德黎提起勁來;他內心一直醞釀強烈的冒險慾望,年輕時前往埃及的經歷,使他覺得遠東之地乃冒險不二之選。在命運和緣分的驅使下,他於1887 年初夏乘火輪船離開倫敦,前往生命的下一站——到香港行醫。

在港生活非常充實

1887 年的仲夏,康德黎終於抵達香港。澄明清澈的海水,倒映着蔚藍的晴天,盪漾的碧水,閃耀着奪目的金光,遠眺前方薄霧籠罩的海岸線,驟見矇矓的山巒起伏,比起濃霧深鎖的蘇格蘭山頭,香港洋溢着神秘的東方色彩,實在別有一番風味。
清末的香港始見繁象,在維多利亞港停泊了舢舨和歐洲商船,又不時見到香港舊式雙帆帆船駛過,蒸氣小輪穿越港澳廣州,整片海港好不繁盛。雖然香港的盛夏比歐洲炎熱得多,但百多年前的香港沒有參天高樓的阻隔,故岸邊不時吹來透心涼的海風;和風沾衣,鹹香盈腔,7 月之時更經常下雨,雨水洗滌過後的香港更見清澈涼快。
白文信為人嚴肅認真,不苟言笑,但威嚴背後卻是外冷內熱,和善而且毫無架子。康德黎為人幽默灰諧,平易近人,待人熱心友善,常常為大家帶來輕鬆歡樂的氣氛。兩人一冷一熱,亦師亦友,成為好拍檔。康德黎初到港時,生活雖不富裕,但每天過得非常充實。
就傳染病而言,年輕的康德黎乃門外漢一名,這一科在當時仍未完全成熟,也沒有什麼熱帶醫學教科書(一直到1898 年才有第一本熱帶醫學教科書——Tropical Diseases: A Manual of the diseases of Warm Climates,作者正是白文信),故此康德黎的熱帶醫學和傳染病知識,差不多全部來自白文信和病人身上。在白文信指導之下,康德黎對傳染病有更深厚的認識;而他在外科手術方面的專長又替白文信處理很多外科病人,大大的減輕了白文信的工作量,使他有更多時間處理醫院和籌辦西醫書院的工作。

太太變成「細菌獵人」

康德黎一家到港後住在山頂,在未有纜車之前,一般的洋人大班皆以轎(山兜)代步,但好動的康德黎卻喜歡步行上山落山,沿途也會探望他的病人。到康德黎逐漸掌握熱帶醫學之後,便在家中另闢一隅作實驗室,下班後,帶同標本回家做細菌培植;康太太則為丈夫預備種菌用的培養液,以及處理培養出來的細菌。在白文信和康德黎的薰陶下,康太太成為一位熱心的「細菌獵人」。
當時大部分中國人皆活在貧窮和疾病之中,擠迫的居住環境,加上惡劣的衞生令腸熱病(Enteric fever)、痢疾(dysentery)和肺癆病非常流行;潮濕溫暖的天氣,有利蟲媒播病,如瘧疾、登革熱、黃熱病和黑死病(鼠疫)等。
基於文化差異和愚昧迷信,一般華人多不接受西方醫學。無論港英政府怎樣努力,基督教傳教士怎樣游說,華人每當生病,只會找中醫;就算明知生命快要完結之時,也寧願在家等死,也不願到西醫院看病;港英政府最後也得順應華人意願,於1872 年在上環普仁街興建第一所中醫院東華醫院。
此舉雖然讓更多的貧苦華人得到中醫治療,但華人如果繼續不信任西方科學和醫學,整體社會的衞生和健康根本無法進步。如何釋除華人的疑慮和打破隔膜?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楊威廉醫生(Dr. William Yong )先在太平山下開設專為華人服務的那打素門診和藥房(Nethersole Dispensary)。
出乎意料之外,這家門診很受中國人歡迎,於是到了1884 年,傳道會決定興建一所全新的西醫院。當時的何啟爵士從英國回港不久,其妻雅麗氏不幸因傷寒逝世,為紀念亡妻,雅麗氏利濟醫院於1887 年2 月正式落成啟用,成為第一所專為華人服務的西醫院。
雅麗氏利濟醫院成立後極受香港華人歡迎,求醫者眾,故院內極為擠迫,所以後來先與那打素醫院合併,之後再與何妙齡醫院合併,成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其後由港島西區遷往東區,成為今天的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不過,西洋醫學若要更為普及、要更廣受華人市民接納,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培訓華人西醫!

康德黎創先河

每當市民遇有急性創傷之時,需要聖約翰或紅十字會救傷隊的急救服務,可曾問過,誰為他們編寫急救手冊?又或有肝衰竭而須作右葉活肝移植的病人,可會知道是誰確立左右肝葉的分界線,因而令這項手術更為安全?兩者的答案,正是香港華人西醫書院(香港大學前身)第二任教務長(院長)康德黎爵士。
(西醫書院教務長康德黎.三之一.待續)
原文刊於《信報》,文章與圖片獲作者授權發表。

更多精采文章

  • 月經先期(血熱型)治療法月經先期(血熱型)治療法
  • 翻閹活化工廈 坐困AO思維翻閹活化工廈 坐困AO思維
  • 不要讓人才靜靜溜走不要讓人才靜靜溜走
  • 我愛海鹽我愛海鹽
  • 惲福龍校長x何漢權校長:怎樣更有效培養非華裔學生?佛教筏可紀念中學的學生自信是如何建立的?惲福龍校長x何漢權校長:怎樣更有效培養非華裔學生?佛教筏可紀念中學的學生自信是如何建立的?


袁國勇

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外科、內科、傳染病及微生物科醫生。將實驗室之科學用於解決病人的問題。
View all posts

編輯精選

金教授表示香港的經驗可供內地參考。(徐佳鳴提供圖片)
灼見報道

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博士花了8年半工讀,學會了公司整體運作方式,以及行業的經營經驗和模式,為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開始。
灼見專訪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孫西博士是香港珠海學院「智珠驪探」系列活動開場嘉賓。
灼見專訪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31
梁家傑表示,公民黨劃上句點,是因為「沒有人肯接任主席、沒有人肯接任執委」,亦無從籌款,因此很難繼續。(梁家傑Facebook)
灼見報道

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8
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教授。(主辦方提供)
灼見報道

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5-23

影片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敘利亞歷經天災、內戰如何重建? 美國制裁下的文明古國新面貌
  • 黃錦輝教授:G7計劃把北約亞洲化會否得逞?王毅與沙利文會晤能夠改善中美關係?
  • 數碼港CEO任景信:綠色科技如何成為資本新寵、年輕人鍾情的事業?企業怎樣發掘碳數據商機?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阿富汗、敘利亞為什麼是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揭開塔利班政權神秘面紗
  •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葉問如何智鬥軍閥排長?怎樣三招擊敗日本憲兵教頭?有沒有做過國民黨特務?
  • 太古集團唐偉邦:屋頂耕種,也是可持續發展?今日廢棄之物,是明日可用資源?
  • 曾繁光醫生:社交焦慮症是怎樣形成的? 用什麼方法克服與治療?
  • G20綠色金融推手馬駿博士:推動雙碳要年花16萬億元,錢從何來?歐盟徵碳稅,劫貧濟富?
  • 雷鼎鳴:白宮把美元武器化怎樣害人害己? 全球多國去美元化將有什麼災難後果?
  • 全球高等教育有何值得相互借鑑之處?全球化下的大學面臨哪些困境與危機?──郭位教授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總結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小學五年級是關鍵的一年小學五年級是關鍵的一年 陳家偉
  • 有線電視的前世今生 兼談香港電視業前景有線電視的前世今生 兼談香港電視業前景 編輯精選
  • 佛誕感言佛誕感言 常霖法師
  • 小紅書勝IG小紅書勝IG 項明生
  • 除四害除四害 陳家偉
  • 與金冬雁教授對談:面對新冠「二陽」潮,香港的經驗有什麼值得參考?與金冬雁教授對談:面對新冠「二陽」潮,香港的經驗有什麼值得參考? 編輯精選
  • 「蛙化」也好,「蛇化」也罷:王子為什麼會變成青蛙了?「蛙化」也好,「蛇化」也罷:王子為什麼會變成青蛙了? 潘文慧
  • 一個不會發燒的病人──評港事三則一個不會發燒的病人──評港事三則 張宗永
  •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本社編輯部
  • 南韓開始衰敗南韓開始衰敗 蔣匡文
  • 28歲《長津湖》國際作曲家Elliot Leung(梁皓一) :「成功有跡可循,香港人做嘢同外面有乜唔同?」28歲《長津湖》國際作曲家Elliot Leung(梁皓一) :「成功有跡可循,香港人做嘢同外面有乜唔同?」 李偉民
  • 由知港滬到知東盟的重要性由知港滬到知東盟的重要性 張建雄
  • 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 本社編輯部
  • 中年幸福婚姻特質中年幸福婚姻特質 羅乃萱
  • 流浪漢氾濫的多倫多流浪漢氾濫的多倫多 彭泓基
  • 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 阮紀宏
  •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本社編輯部
  • 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立  委任王于漸劉兆佳鄭永年等56人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立  委任王于漸劉兆佳鄭永年等56人 本社編輯部
  • 5月兩個峰會各有心思5月兩個峰會各有心思 張建雄
  • 夏寶龍訪澳門 對港澳及大灣區的意義夏寶龍訪澳門 對港澳及大灣區的意義 盧兆興

推薦作家

  • 阮紀宏
  • 張灼祥
  • 廖書蘭
  • 列家誠
  • 謝祖墀
  • 周延
  • 張建雄
  • 鄭家寶
  • 羅祥國
  • 溫志倫
  • 張宗永
  • 陳家偉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