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所指的是不是事實,視乎國際學校的定義。的確,近日消息傳來,深圳前海的哈羅禮德學校宣布停辦,不向當局申請辦學許可證,而四川成都的威斯敏斯特公學(Westminster School)也宣布停辦。傳媒透露,英國各級教育機構在中國開辦的50間國際學校也很大機會停辦。
事緣中國教育部在三月向包括雙語私立學校在內的學校發出指示,要求只要有中國學生,就必須安排他們接受「全國統一的必修課程」。其實這種加強規管的措施,正是針對過往10多年以來外國教育機構在內地開辦學校的失序現象 。
回歸國際學校辦學初衷
近年隨着中國的經濟興盛發展,中產以上的家庭對子女優質教育的殷切需求,不少人嚮往外國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是對內地填鴨式教育的不滿,另外一方面找尋內地知名學校的學位也實在困難,所以他們便紛紛投進國際學校的懷抱,把子女送到這些學校修讀國際課程。於是不少外國的教育機構,以英國的學校為主,便紛紛進入內地的教育市場,辦起私立亦即民辦學校起來。
起初,國際學校是必須錄取本國學生和持有外國護照華裔學生的,所以從內地政府的角度看,這是屬於「外籍人士子女學校」。但是其後隨着愈來愈多家長的渴求,因着政策的灰色地帶,內地的國際學校開始大量錄取沒有外國護照的內地學生。甚至部份知名的內地學校也附設了國際班。最初是在高中階段,之後又擴展到小學及初中的階段。
內地政府逐步察覺這種情況而作出矯正,重申在義務教育階段,即小一至初中三這9年之中,中國學生必須接受國家統一的課程,無論是公立或者民辦的學校都是如此。因此,真正錄取本國學生和持有外國護照學生的國際學校仍然是可以辦下去的,例如前海的哈羅國際學校。停辦的是其姊妹校哈羅禮德而已, 因為這所學校是打算錄取內地學生的。
因此筆者有以下的觀察:
首先,內地仍然容許不同的教育機構申辦民辦亦即私立非內地課程學校的,不過現時的審批就相當嚴格。對象必須是外籍人士的子女,也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人士子女,實施當地的課程,例如香港的DSE或者國際上比較通行的IB和GCE-AL等等。所以預期在大灣區仍然有港人子弟學校或者外籍人士學校出現的。有志在內地辦學的機構或者想在大灣區一展教育身心的校長老師們,機會仍是有的。
其次,在高中階段是不受限制的。現在深圳也有由教育中心開辦的DSE課程,以至其他國際課程的,錄取的是內地不同省市的學生,他們不去修讀內地高考課程,打算在取得公開試成績之後到外國或者香港讀書。因為這已是義務9年教育以外的學段了。
至於幼稚園方面,當局也察覺到幼稚園貴族化的現象,有不少教育機構營運幼稚園是以牟取暴利為目的的,大量學費昂貴的學校湧現,出現產業化,並且過早進行各種學科成認知學習和才藝班等等,揠苗助長。所以內地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普惠的幼兒教育,制定法規,好讓幼兒正常學習,也讓幼稚園的學費返回合理的水平。
最後,結論是:純為外籍學生,持外國護照與及為港澳台子女而設的國際學校,港澳人士子女學校,以及高中階段的各種類型課程的學校或者教育中心,是沒有所謂面對寒冬問題的!
香港國際學校偏離初心
順道對比一下香港的情況。本港的國際學校原意是為本國人士子女而開辦的,例如日本人、韓國人、法國人、加拿大人、美國人等。在收生方面本來也是有所限制的,就是本地的學生只有一定數量的名額。
回歸之後,為了讓更多外國人安心在香港生活和工作, 便透過教育局校舍分配委員會批出校舍用地或者舊有校舍給不同的國際教育機構申辦學校,政府只是象徵式的收取租金,甚至給予免息貸款,讓這些機構興建校舍的。
政府和這些新興的國際學校辦學團體簽訂合約的時候,列明只能夠收取某個少量百分比的本地學生。但是隨着香港生源的減少,部份新興的國際學校收生也有困難,於是突破了這個限制,大量收取了本地的學生。政府也沒有認真面對和處理。
這樣不但違背了創辦這些國際學校的原意和初心,間接也令本地直資和津貼學校學生減少,影響了全港的教育生態,對於少部份從來沒有接受政府任何資助而舉辦國際課程的私立學校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如果說部份津貼或者直資學校因為收生不足而要縮班,甚至結束。那麼這類國際學校如果收生不足的話,自然也要面對同樣的結局,而不是讓其突破規限,大量收取本地學生,藉此維持下去。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筆者期望得到政府的正視,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