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7月8日),升中派位結果公布,有人快樂有人愁,說到底,小六學生喜歡選哪間中學,一看呈分試綜合成績,二看老師衡量整間小學的選校策略,由此給予的推薦,三看學生家長的意願,至於學生本人,話事權不大。
年年派位的現場,當家長接到結果通知,是喜上眉梢的話,學生自會面露信心笑容,當三擇不中的不利訊息捲入眼簾,反應「積極」的,迅速收拾心情,四處「叩門」找學位行動,亦有家長安於接受派位「不理想」的結果,讓學生未來6年「聽校由命」。
從教學專業角度俯瞰,小六學生進入一間中學,開始過「新鮮人」的校園生活,如何由最高年級的學生身份,變成入讀最低年級的一班,無論從環境、學科、課程、老師教學方法,以及更重要的是與陌生的同學相處,都要重新適應。究竟學生能否感受乃至享受到校內的行政措施、教學專業等行為,如實地開展「以學生為本」的校園生活呢?
因應學生的多元教學策略
近日與一位英文中學的校長,以文字通訊談及相關的課題:「對收取成績前列學生的學校而言,如何從優而教,學校要具『拔尖』慧眼,學生愈被培育就要愈優秀,不能以Band 1成績入校、Band 3成績畢業;對成績中等的學生而言,怎樣發揮『拉中間』的學校總體專業力量,為他們創造更多能發揮自我與進步的空間,成為中流砥柱之才;對學業成績稍遜的學生而言,發揚『有教無類』的精神與行動,將更大的挑戰視為更具意義的教育,沿着『天生他才必有用』的專業之路進發,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人人可教,皆可成才。」
或許,筆者在這裏再補充,站在學校教育大局而言,要團結進取,老師們彼此要以身作則,專業學養要日新又新。另外,全體學生乃至家長都得守着「無類受教」的大原則,事實上,「嚴而有愛」、「有序而融洽」的校園管理與課堂內外的教學生活,是每一間學校健康校園生活的序章,由此而展開「守住紀律,留下笑容」的學習長篇。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出版社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