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聽鮑羅丁四重奏(Borodin Quartet),已是1996年的事。當時初出茅廬,其實還未有很高的鑑賞水平,去評論一整場的弦樂四重奏音樂會。因為一般古典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和聲與結構的複雜性,其實並不容易欣賞;當作聽聽樂曲倒沒所謂,但要細心分析,樂評人的鑑賞能力及音樂修養,水準的確非常重要。當年來港演出的世界級團體,並沒有今天這麼頻密,眼看這是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之後還是在《新晚報》的星期四音樂版,發表了他們演出的評論。
一晃已29年,今次他們再度訪港,演出兩場。第二場還與鋼琴家安德烈‧皮薩列夫(Andrey Pisarev),舉行鋼琴五重奏的專場音樂會。節目編排上,無論是學術性還是欣賞性,都是五星之選。但大概是宣傳嚴重不足,文化中心音樂廳只有四、五成的觀眾入座,以這個名氣而言,情況令人大跌眼鏡!

樂團成員新變化
話說回來,當年他們的實質表現,到了今天已差不多全無印象,依稀記得個別樂手的技巧水平,只是普普通通而已,合作上亦一般。現在重新找回當日筆者自己的評論來看,原來在合作的平衡上,已出了問題;畢竟,有些團員已大概接近年邁,基本表現方面,容易出現瑕疵。當時台上最年輕的一位,為新加入的中提琴手奈登(Igor Naidin),今次亦依然在團內效力,變身成為團中「老將」。四重奏最初開始走紅的其中一個原因,大概亦與開荒祖師、著名大提琴家與指揮家羅斯卓波維契(Mstislav Rostropovich)的名氣,有極大的關係。現任的其他團員為第一提琴薩琴科(Nikolay Sachenko)、第二提琴洛莫夫斯基(Sergey Lomovsky)及大提琴巴辛(Vladimir Balshin)。
首晚演出續佳名
第一晚頭炮,依然跟上一次一樣,由樂團以此為名的作曲家鮑羅丁(Borodin)的樂曲開始,以第三樂章最著名的《D大調第二弦樂四重奏》。樂團當今的組合,真正做到筆者認為的仿如小提琴的最高和最低弦為最強的效果──第一提琴與大提琴最為擔當的外框線條。演奏一開始,已發覺第一小提琴薩琴科,塑造旋律的歌唱性非常強,音色甜美,運弓相當自然,完全傳承了早一輩小提琴家成員的優秀標準,或應該說,更青出於藍。
樂團在第二樂章的合作,樂曲中出現的不同組合環節,整體上演奏色彩與氛圍,都是完美而令人賞心悅目,仿如在聽輕歌劇的歌曲一樣。大提琴巴辛在第三樂章的獨奏,線條優美,個人認為如果他能夠將音色與壓力更加放鬆的話,效果將會更佳。
可是,接棒的第一提琴薩琴科,卻完全做到這種美得不吃人間煙火的境界。整個樂章裏,四位無論在互相扶持、對答、或偶爾出現的個人獨奏,都極其動聽,樂曲的布局、氣氛層次更是極優秀而令人難忘。奇怪而詭異的第四樂章,團員在幾次的八度音程齊奏,表現詭秘的空洞感、展現古怪的趣味、及對時間張力的控制,無論在音色,甚至引出之後靈活技巧素材的樂段,都表現出在音樂上心思的細密。在快板段落,各人弓法乾淨,音色和諧。

今次團員亦演奏了兩首蕭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ch,一般譯作蕭斯達高維契)的弦樂四重奏作品,首晚演奏《C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在這首風格相對清新的樂曲中,四位在較為飄忽的旋律上都有表現的機會,而中提琴手奈登的演奏,歌唱表現非常高,琴音相當動聽。
當然,相對來說,第二提琴洛莫夫斯基及中提琴奈登,整個氣場都較其餘兩位稍弱,尤其在第三樂章,但除卻比較果斷凌厲的風格,均可以交由外框線條的技巧更扎實的兩位去擔當外,他們四人在必要的時候,音色上的融和,還是依然互相襯托得非常飽滿。整體而言,他們在這首作品的演繹,自然而清新,色彩層次變化豐富,亦無負於祖師們過往所建立的聲名。
不過,當晚下半場的貝多芬(Beethoven)《F大調第七弦樂四重奏,作品59之1「拉茲莫夫斯基」》(Razumovsky),幾年前亦在香港的音樂廳上演過,筆者倒覺得鮑羅丁四重奏的整體演繹,音樂的氛圍不太鮮明。即使是第一提琴薩琴科,他的表現漂亮,音色亦上佳,但似乎都較難帶起整個貝多芬風格的氣場與對比變化。可是,合作上四位卻沒有甚麼問題。聽完了上半場後,大概亦抱著太高期望,但亦出奇地覺得,他們演繹這首作品,風格上韻味捉得不太準,剛陽氣的棱角位起伏大概亦不足;但第三樂章的慢板,整體上也相當動人。
次晚演奏展驚喜
第二晚,上半場的蕭斯塔科維奇《G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57》,皮薩列夫的鋼琴演繹色彩多變,但依然有非常剛烈的個性。整首作品其實內容較難理解,但鮑羅丁四重奏在演繹上,卻處處出現動人的片段,在第二樂章沉寂的氛圍中最明顯。皮薩列夫與四重奏的合作,在整首樂曲中都令人滿意。

不過,令筆者感到意外的,卻是下半場的德伏扎克(Dvorak)《A大調第二鋼琴五重奏》。鮑羅丁四重奏的演出,可謂整體的演奏個性與氣質都突然改變了,音色的寬宏豐厚、與率直的味道,隨處可見,這不只是個別的演奏,而是整體的氣概的調整。德伏扎克的音樂,對他們而言,似乎非常適合,第一提琴薩琴科的演奏,在兩晚而言,在這首樂曲中更是越見出色,氣質更令人想起捷克小提琴家蘇克(Josef Suk)演繹德伏扎克樂曲的琴音與氣量。
皮薩列夫的鋼琴演奏,從容與冷傲的色彩,正好讓弦樂擔當最重要旋律與氣氛營造;當然,他自己的技巧、與在樂句中色彩的細微變化與抑揚頓挫,除了符合作曲家的典型風格外,他為弦樂提供優良的和聲,更令樂曲的管弦樂感覺更加強烈鮮明。他們在第三樂章諧謔曲的演繹,輕鬆靈巧但雄偉的韻味,再加上非常和諧的音色與共同的樂思,表現的確非常美妙。德伏扎克的作品,較難做到豪邁坦率而溫暖的自然感覺,但當晚鮑羅丁四重奏與皮薩列夫的合作,總括而言,就是奏出了韻味與趣味,的確非常難能可貴,整體的音色,更是漂亮!第四樂章完結段落,由精緻的輕柔,演變到激昂的布局處理,亦真的自然而動人、最後熱血沸騰,仿如代入了作曲家自己的交響曲一樣!
這次鮑羅丁四重奏與鋼琴家皮薩列夫的演出,給筆者的整體感覺,大概就是比起29年前的組合更加完美。畢竟,團員也換過了,但能夠保存傳承的聲譽卻沒變。
兩晚亦有加奏曲,為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第一弦樂四重奏》的《浪漫曲》、普羅哥菲夫(Prokoviev)的其中一首Vision Fugitives及作為兩晚完美結局的鮑羅丁《鋼琴五重奏》中的《諧謔曲》。就如當年評論文章的標題《輕歌妙韻俄國夢》一樣,今次團員亦依然展現非常高的音樂韻味,這些味道,其實亦在年輕一代的樂手中,漸漸消失。而擔任第一提琴的薩琴科,亦毫無疑問就是一位有非常出色技巧與音樂修養的小提琴家,亦是黃金時代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