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特朗普關稅戰注定失敗 中國如何不浪費這次危機?

過去幾年,國內提振消費的呼籲很多,宏觀層面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應該說基本上屬於小打小鬧。如今,外部有來自美國不斷加大的壓力,內部有民眾改善生活的要求,正是推出重大改革措施的良機。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全球多國加徵關稅,美國的100多個主要貿易夥伴無一倖免。

這一輪特朗普關稅分為「基準關稅」和「對等關稅」兩類,基準關稅適用於所有美國進口商品,稅率為10%,於4月5日生效;對等關稅則適用於60多個與美國存在貿易失衡的經濟體,於4月9日生效。

亞洲是重災區

亞洲是重災區,中國被額外加徵了34%的關稅,越南46%,泰國36%,台灣地區與印尼32%,印度26%,美國盟友南韓與日本也分別被加徵了25%與24%。

荒謬的是,只有2000人口、不出口任何產品、位於南太平洋的澳洲領地諾福克島,也被加徵了29%的對等關稅。同屬澳洲、位於南印度洋、只有企鵝居住的荒島赫德島(Heard Island)與麥克唐納群島(McDonald Islands),也被課徵了10%的關稅;處於戰火中的烏克蘭被加徵了10%;而俄羅斯、白俄羅斯、北韓與古巴卻獲得了豁免。

沒有人知道上述稅率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有人推測,美國是將某經濟體對美貿易逆差,除以該經濟體對美出口額,再將這個數字除以2得來的。以中國的數據為例,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為2919億美元,來自中國的商品進口總額為4389億美元,用2919除以4389大約等於0.67或67%,將其減半就得到了34%,剛好就是這次美國對中國第一次加徵關稅的數字。

對許多需要依賴出口的窮國而言,美國加徵對等關稅簡直是一場災難。(Shutterstock)
 

這種算法完全是拍腦袋想出來的,簡單粗暴,沒有任何經濟學上的合理性。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話來說就是:「好比根據你的名字有幾個音節來徵稅一樣隨意。」

對許多需要依賴出口的窮國而言,美國加徵對等關稅簡直是一場災難。它們窮得買不起昂貴的美國貨,導致對美有順差,卻因此被指責是佔了美國的便宜。像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南部非洲國家萊索托,就被加徵了50%的對等關稅;人均GDP 2000美元的東南亞國家柬埔寨被加徵了49%,東南亞的另外兩個窮國老撾與緬甸則分別被加徵了48%與45%。

特朗普還指責柬埔寨「靠美國發了財」,人均8萬美元的世界頭號大國把自己幻想成受害者,控訴被人均GDP只有幾百以至一兩千美元的窮國掠奪,這實在讓人無言以對。

歷史上的關稅戰難帶來復興

從歷史的角度看,美國歷次對外加徵關稅,基本上都沒有如期帶來產業復興或貿易上的優勢,1930年出台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將2萬多種進口商品的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許多國家随即對美採取了報復性關稅措施,使美國的進口額和出口額都驟降了50%以上,加劇了本來就已經很嚴重的大蕭條。1932年7月8日,道瓊斯指數降至歷史最低的41點,法案出台五年後,國際貿易縮水了60%以上。

再來看1981年的日美貿易戰,當時的背景是,1970年代日本製造業風靡全球,1980年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貿易逆差飆升到500億美元,佔美國整體貿易逆差的30%以上。列根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的汽車業,限制從日本進口汽車,對日本的進口摩托車徵收45%的關稅,而電視機和電腦等電子產品則被徵收100%的關稅,但是整個1980年代,美日貿易逆差都沒有改變,1987年更是達到了567億美元的高峰。

因為疫情和中美貿易戰,美國的物價已經普遍上漲了30%以上。(Shutterstock)
 

壓倒MAGA最後一根稻草?

《華爾街日報》斷言,「特朗普此舉將摧毀世界貿易體系,他鼓吹的新黃金時代絕對不會到來。」原因就在於目前的全球產業鏈分布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單純依靠關稅就能讓製造業回歸美國這完全是想當然,而且即便此刻立即開始在美國建廠,能夠產出也要一兩年之後,這中間美國人難道不吃不喝?

依照貿易規則,關稅由進口商繳納,美國的進口商會將其中的部分關稅轉嫁給生產廠家,其餘部分則會轉嫁給美國的消費者,特朗普政府要收的關稅,最終必然由美國消費者來買單。

美國新聞網站Daily Beast(《每日野獸》)的評論人安德魯.萊維就指出,特朗普宣布加關稅的所謂「解放日」,可能成為壓倒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很多美國人完全不介意特朗普政府未經正當程序就驅逐非法移民,或者將仇視變性人列入聯邦法律,但是有一件事他們是無法接受的,那就是看着自己的錢包縮水。

過去幾年,因為疫情和中美貿易戰,美國的物價已經普遍上漲了30%以上,物價再漲的話只會讓消費者更加苦不堪言。特朗普宣布加關稅之後,美國一些品類的物價已經應聲上漲,人們走上街頭抗議,各大超市搶購的場面比黑色星期五還要誇張,充分反映了消費者的心理恐慌。

特朗普先前一直給支持者這麼一套敘事,那就是全世界都在佔美國的便宜,對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現在是復仇的時刻;關稅戰是對外國的懲罰,美國老百姓不會受苦,他將迫使製造業回歸美國,讓美國再次偉大。這很快就要講不下去了,2026年11月的中期選舉,就是特朗普的一個大關。

特朗普口中的關稅稅率不斷增加,都已經完全變成數字遊戲了。(Shutterstock)

中國妥協不見得能獲善待

對中國來說,特朗普口中的關稅稅率不斷增加,不管是34%、50%或是125%,都已經完全變成數字遊戲了。我認為對這種赤裸裸的霸凌和敲詐行為,不能一下子就妥協,這個主要還不是面子的問題,而是因為美國任意向別國加關稅本來就是不對的,搞得大家雞犬不寧,給其他國家製造了這麼大的不確定性,給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製造了這麼大的混亂,從道理上來講就是說不通的。其他國家大多敢怒而不敢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應該用「Say No」的方式來表明我們的立場。

二是即便你立刻向它妥協,也看不見能夠得到善待,很可能會變本加厲。關稅只是表,裏是順差,特朗普覺得只要你對我有順差,你就是佔了我的便宜,所以他要的不是零關稅,而是零順差。去年中國對美順差是2900多億美元,越南是1320億美元,墨西哥1550億美元,歐盟也有1000至2000億,這是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發揮比較優勢的結果,是結構性的,一時根本無法消除。你沒有消除,他就會不斷的找你麻煩,今天你妥協了,明天他又找個操縱匯率之類的藉口,今天減免明天加,讓你始終處於一種忐忑不安的狀態,反復被他羞辱,何必如此?

對着幹、不妥協當然要付出代價,出口必定會受到影響,連帶GDP和就業都會受到影響,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沒有人想要關稅戰,但既然是別人強加給你的,你也只能迎戰,就像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只能抵抗道理是一樣的。

對著幹不妥協當然要付出代價,出口必定會受到影響,連帶GDP和就業都會受到影響。(Shutterstock)

產能過剩增加中國外交困難

因此,首先要表明不怕事的態度,但同時不能坐等後果的發生,很多該做的對內改革和應對措施要盡快出台,愈快愈好,最核心的一點是發展方式上的轉型,從過去幾十年重投資,注重從生產端刺激經濟,轉向擴大內需和消費。

美國加關稅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歸根到底是因為中國生產的東西大多要出口,自身的消費能力不足。而最近幾年,不僅美國在對中國加關稅,連土耳其、巴西、沙特等發展中國家也都在這麼做,中國向外大量出口產品是愈來愈難了,但是龐大的產能如果自己無法消化的話,勢必要對外找出路,不出口給美國,就會出口到歐盟、東南亞、非洲、中東,這會導致中國和其他國家愈來愈多的摩擦,國際環境很難改善。

中國之所以無法消化自己的產能,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在收入分配層面,普通勞動者的薪酬收入在其中佔比太低,也就是裝到大家口袋裏的錢太少,導致不僅沒法像很多國家那樣,一個人工作就能養全家,甚至雙職工養家都覺得很吃力。二是很多人在花錢方面有後顧之憂,要交20至30年的房貸,要在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未雨綢繆,因此即便當下收入不錯,也不敢花錢,加上現在賺錢愈來愈難,留給普通人的機會似乎愈來愈少,這些都抑制了人們的消費需求。

過去幾年,國內提振消費的呼籲很多,宏觀層面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應該說基本上屬於小打小鬧,力度不夠,大家沒有很明顯的獲得感,如今,外部有來自美國不斷加大的壓力,內部有民眾改善生活的要求,正是推出重大改革措施的良機,這方面歷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不要浪費任何一次危機」就是這個道理。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公眾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趙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