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香港疲弊,樓價持續下滑、消費萎縮、經濟不振,潛藏的危機不知何時爆發及如何收科,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假如這樣也看不出是危急存亡之秋,不單是理性和判斷有問題,道德上也應予以譴責。
無法調整 無法競爭 無法進步
政府的千億財赤固然是觸目驚心,但更令人感到擔憂與不安的,是社會上一些「不協調」現象(mismatches)──近來最令筆者感到不解的是,即使香港經濟是如此不振,同時面對消費降級,物價卻愈來愈高,幾乎沒有什麼是不漲價的;更甚的是,就算在付一個持續上漲的價錢,唯買回來的從來都不是更好的東西。以餐廳為例,日益高昂的價格背後,其實只能夠買回以前的水平。我們心裏明白不會買到比以前更好的東西,可以吃到跟以前一樣的味道已很不錯了,哪怕要付出更高代價。但如不持續加價的話,這些店則很可能會結業倒閉。

這些不協調現象所反映出的現實,就是香港已陷入一個無法調整、無法競爭、無法進步的狀態與怪圈。這也許是香港作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的最新寫照及最終形態。
這情况與筆者上月剛到訪的日本大阪梅田區,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地食店林立,可能是筆者見過食店密度最高的地方也說不定。有些商店街被不少售賣190日圓(約10港元)的啤酒和串燒的大眾酒場所佔據。儘管有點劣幣驅逐良幣之感,但確實感受到食店之間的自由競爭;而激烈的競爭,令消費者享受到平價和優質(至少水平合理)的食品。
反觀香港這邊,人們把上述的不協調現象歸因於地產霸權、商場文化、(不能讓)銀行call loan等原因。唯那種普遍缺乏長遠目光和承擔的行徑,卻令筆者再次想起「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這句話。
不過相對於以往港人的急功近利,今天整個社會只呈現出得過且過的心態,政府也是,店家也是,市民也是。背後除了由於結構性的矛盾長年無法解決之外,說穿了就是看不到未來。以前「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今天恐怕已到了要償還甚至結算的時候。

DeepSeek和《哪吒2》與香港無關
近來神州最火熱的,莫過於DeepSeek和《哪吒2》(《哪吒之魔童鬧海》),連帶在香港也掀起了熱潮。不過筆者實在無法興高采烈起來,皆因兩者恰恰暴露出香港在它們的冒起當中,是丁點角色都沒有,連邊都沾不上。《哪吒2》暴露出今天香港原來「古今中西」也不成──對中國古典神話是完全不懂,動畫亦搞不成;同時反面帶出「今」與「西」也是「半桶水」,無法自己走出一條路來。東不成西不就,最後只落得「自high」和叨別人的光一途。而DeepSeek的開發和融資與香港無關,自不用說,就算DeepSeek帶動香港股市重上24,000點,也只是反映出相關「中概股」自身強勁而已,實質上與香港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簡單來說,DeepSeek和《哪吒2》只是進一步暴露出在中國內地這類型的重大突破中,Hong Kong is irrelevant!借用《哪吒2》的金句:中國在一些領域終於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自己說了算」,終於一嘗執棋人的滋味。相反,香港卻是「我命由天不由我」、「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運經歷一次大反轉,徹底淪為命運的棋子。

敗因或源於地區治理模式
DeepSeek的崛起,引起筆者對包括DeepSeek在內的「杭州六小龍」誕生地杭州的關注。早前筆者訪問杭州,問起當地如何孕育出「杭州六小龍」,以及背後的「浙江模式」的內涵和特點。當然,誰都無法給予一個概括的答案,唯最令筆者在意的是,有人指出浙江很重視地區/區域/縣域經濟,不同區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功能定位,一旦發展起來,便可與其他區域互強互補、互相促進。
反觀香港雖也有行政分區,但看不出有具體的規劃和定位,更遑論地區經濟與創新,頂多只有一些地方特色小店、小吃和景點,近年更玩起了懷舊,只希望坐地生財,完全缺乏發展和生產概念,也無法互強互補互促。在長期的此消彼長下,兩地發展必然會出現巨大差距。難怪今天香港會如此一蹶不振和一籌莫展,一切新產業都搞不起來。
以前香港「躺着賺錢」之路已走到盡頭,長年形成的泡沫亦開始爆破。在前所未有的頹勢下,政府方寸已亂。一向把政府看作「踏腳石」、「搖錢樹」,把香港視作「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的權貴,既不肯壯士斷臂或來一場大洗牌,又沒有能力大刀闊斧地改革;一旦大勢已去,便非人力可挽。到時候,結算時刻將隨時降臨。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