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大約80年後,北美、歐洲、亞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們依然不斷想像過往那段歷史。布羅考(Tom Brokaw)1998年出版的著作《最偉大的世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以及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與湯,漢斯(Tom Hanks)2001年的影集《雷霆傘兵》(Band of Brothers,或譯《諾曼第大空降》),在美國都大受歡迎,至今依然不斷影響着美國文化。英國政治人物把英國脫歐的決定,說成鄧寇克之役(Battle of Dunkirk)和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情境喜劇《老爸上戰場》則文雅地調侃二戰時期的英國國民軍(Home Guard),開播半個世紀以來,至今仍在電視上反覆播映。日本人用電影探討各種主題,從戰線大後方人民的苦難,一路拍到神風特攻隊員的心理狀態。波蘭法院直接裁定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描述納粹佔領時期的滅絕營,才符合法律。第二次世界大戰離現在思考這個主題的社會已經相當遙遠;但美國、東歐、西歐、日本的人們都還隱隱記得全球衝突的影響有多大,這道暗流只要輕輕一撥就會浮出水面。
我參加了那場閱兵。在花了大約20年去觀察、書寫中國對待抗戰歷史的態度如何變化之後,我覺得這場典禮實在太有趣了,她證實了我之前思考了好一陣子的想法。在2013年出版了講述中國抗戰史的《被遺忘的盟友》(北美書名為Forgotten Ally,其他地區則為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之後,我愈來愈相信抗戰在中國並沒有遠去,而是一直留在博物館、電影、新媒體等等各種日常生活之中。2014年,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邀我開設懷爾斯講座(Wiles Lectures),讓我思考中國人為什麼會在最近40年,突然在政治與文化中開始回憶1930年代與1940年代。而紀錄片《二戰:被中國遺忘的戰爭》(WWII: China’s Forgotten War)的訪談,也讓我思考媒體如何去呈現這場戰爭。
如今的中國自信滿滿,不僅主張擁有東海與南海的領土,也試圖影響目前的國際秩序,甚至在2015年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打造新秩序。但同時,中國也迫切想找理由,試圖使其他國家不僅因為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而追隨,更認為在道德上有理由接受她的領導。其證據之一,就是她正近乎偏執地發展奈伊(Joseph S. Nye Jr.)所說的「軟實力」。